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对学生一次表扬的反思
【作者】 高慧生
【机构】 山东省昌乐县实验小学
【摘要】像《教育智慧从哪里来》中提到的:教育不是一个眼神,一句表扬,一个动作那么简单的事,需要教师拥有专业的教育知识与方法。想要通过简单的一种方法就可以教育好学生是不可能的事情,老师要根据学生的各方面表现,对症下药,随时调整,才可能使学生逐渐有所改变,我们要坚持不懈的追求!【关键词】教育知识 方法 表扬
【正文】学校为我们每位老师定了教育书籍,要求认真读、记笔记、写体会,每次品读时,结合在教学中自己的教育行为,总会有些感触和体会,有时还会引起心灵中强烈的共鸣。前几天读《优秀教师一定要知道的14件事》,作者提到赞美的五个要领:名副其实,具体明确,即刻发生,完全彻底,私下进行。让我想起以前我们班的一个学生。
我们班的这个学生叫张哲,一到上课时间就坐不住,不是用钢笔戳戳同桌,就是和同学说悄悄话,即使不跟同学讲话,也是一个人玩:转钢笔、把橡皮割的一小块一小块地扔着玩,有时候玩一根毛线也能玩得不亦乐乎。老师对他稍微严肃些,他倒是能坐住,但是思想却神游天际去了,再对他严厉些,他干脆来个爱咋的咋的,更不学了。写的字更是像一堆虫子在爬,成绩就不用说了。我用了很多办法想让他养成好的学习习惯,改变他对学习的态度:让他专门负责教室里的盆花,想以此提高他的注意力;让他做卫生小组长,想让他树立一种责任感;让他做我的课代表,想让他形成一种按时做事的习惯……当然我更没有忘记找他的优点,及时表扬他,看到他的字写得稍微认真些,就赶紧说他有进步了;回答问题对了,就赶紧说他学得认真了。可是一个学期下来,根本没有任何的效果:养的花差点干死;当卫生组长总是不会安排,自己先跑去玩了,同学们对他总有提不完的意见;当课代表总是我去找他;表扬过后能有三分钟热度。思来想去,我都觉得再没有办法来引导他了。难道这个孩子就这样下去吗?难道就没有更好的办法?我不断的思索着。
第二学期,学校组织广播操比赛,我们班在操场上练队列,三年级的孩子,根本不知道队列究竟是怎样的,甚至有的孩子左右脚都分不清楚。这时我看到张哲的姿势特别标准,我就很自然的,同时也是很兴奋地说他的姿势非常标准,在班里做得最优美。当我表扬完后看到他的眼睛特别明亮,特别有光彩。中间我们休息,很多孩子累得坐在地上,可是张哲仍然在很认真地练习,我又不失时机地再次表扬了他。借由这个契机,我看到这个孩子开始有所改变,这是我没有想到的。为什么以前的表扬他没有反应,而这次广播操比赛的一次表扬,却让他在听到表扬后,继续严格要求自己,并在广播操比赛中发挥了最好的水平?由此我想:原来我太想让他因为我的表扬而改变,功利性太强了,孩子虽然小,他们却可以从老师的细微动作和眼神中体会老师的真诚,不真诚的表扬是打动不了人的。
期末开家长会,我在会上表扬了张哲的进步,会后,他妈妈一个劲地问我他是不是真得进步了,在得到肯定的答复后,他妈妈非常激动,说起他在家里的表现也有了非常大的进步。对这次“表扬事件”,在深深的反思后,当时我的体会有这几点:
首先,表扬要真诚。
真诚的表扬,实事求是的表扬,学生会很自然的接受,并因此而高兴。带有某种功利性的表扬,比如说想让学生因为表扬而遵守纪律;因为表扬了这种表现而其它的表现也要更好,这样的表扬也许会收到一些效果,但不会长久,也很不现实。更甚者,有的学生对这种“三心二意”的表扬完全没有反应。
其次,表扬要持之以恒,不要吝啬。
有时候我们总觉得这个学生我已经表扬得够多了,可是还是没有进步,干脆就对他不理不睬了,但是我们对这些孩子的表扬更要持之以恒,这一次的表扬可能没引起他的注意,但是下一次可能就会在他心海吹起涟漪,逐渐地他们会在这一次次赞扬声中找到真正的自我,变成一个好学上进的学生。
第三,表扬要具体。
表扬得越具体,孩子越容易明白哪些是好的行为,越容易找准努力的方向。例如,学生的课桌周围干干净净,我们可以说:“你的周围真干净,连一块小纸屑也没有!”如果这时我们只是说:“你很讲卫生。”表扬的效果会大打折扣,因为孩子不明白“到底是哪里讲卫生了”。一些泛泛地表扬,如“你真聪明”、“你真棒”虽然暂时能提高孩子的自信心,但孩子不明白自己好在哪里,为什么受表扬,且容易养成骄傲、听不得半点批评的坏习惯。
第四,表扬要及时。
对应表扬的行为,老师要及时表扬。否则,孩子会弄不清楚为什么受到了表扬,因而对这个表扬不会有什么印象,更提不到强化好的行为了。因为在孩子的心目中,事情的因果关系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年龄越小,越是如此。
以上四条是我在当时所想的,现在在看了几本教育书籍后,我的想法又有所改变:在当时自己总结的关于表扬的四点和本·比赛尔描述的5个促进赞美发挥作用的因素相差并不多,由此可以肯定在教学中只要多加思考,合理教育学生的方法就可以总结出来,但另一方面,教育学生不是那么简单的一件事情。像《教育智慧从哪里来》中提到的:教育不是一个眼神,一句表扬,一个动作那么简单的事,需要教师拥有专业的教育知识与方法。想要通过简单的一种方法就可以教育好学生是不可能的事情,老师要根据学生的各方面表现,对症下药,随时调整,才可能使学生逐渐有所改变,我们要坚持不懈的追求!
我们班的这个学生叫张哲,一到上课时间就坐不住,不是用钢笔戳戳同桌,就是和同学说悄悄话,即使不跟同学讲话,也是一个人玩:转钢笔、把橡皮割的一小块一小块地扔着玩,有时候玩一根毛线也能玩得不亦乐乎。老师对他稍微严肃些,他倒是能坐住,但是思想却神游天际去了,再对他严厉些,他干脆来个爱咋的咋的,更不学了。写的字更是像一堆虫子在爬,成绩就不用说了。我用了很多办法想让他养成好的学习习惯,改变他对学习的态度:让他专门负责教室里的盆花,想以此提高他的注意力;让他做卫生小组长,想让他树立一种责任感;让他做我的课代表,想让他形成一种按时做事的习惯……当然我更没有忘记找他的优点,及时表扬他,看到他的字写得稍微认真些,就赶紧说他有进步了;回答问题对了,就赶紧说他学得认真了。可是一个学期下来,根本没有任何的效果:养的花差点干死;当卫生组长总是不会安排,自己先跑去玩了,同学们对他总有提不完的意见;当课代表总是我去找他;表扬过后能有三分钟热度。思来想去,我都觉得再没有办法来引导他了。难道这个孩子就这样下去吗?难道就没有更好的办法?我不断的思索着。
第二学期,学校组织广播操比赛,我们班在操场上练队列,三年级的孩子,根本不知道队列究竟是怎样的,甚至有的孩子左右脚都分不清楚。这时我看到张哲的姿势特别标准,我就很自然的,同时也是很兴奋地说他的姿势非常标准,在班里做得最优美。当我表扬完后看到他的眼睛特别明亮,特别有光彩。中间我们休息,很多孩子累得坐在地上,可是张哲仍然在很认真地练习,我又不失时机地再次表扬了他。借由这个契机,我看到这个孩子开始有所改变,这是我没有想到的。为什么以前的表扬他没有反应,而这次广播操比赛的一次表扬,却让他在听到表扬后,继续严格要求自己,并在广播操比赛中发挥了最好的水平?由此我想:原来我太想让他因为我的表扬而改变,功利性太强了,孩子虽然小,他们却可以从老师的细微动作和眼神中体会老师的真诚,不真诚的表扬是打动不了人的。
期末开家长会,我在会上表扬了张哲的进步,会后,他妈妈一个劲地问我他是不是真得进步了,在得到肯定的答复后,他妈妈非常激动,说起他在家里的表现也有了非常大的进步。对这次“表扬事件”,在深深的反思后,当时我的体会有这几点:
首先,表扬要真诚。
真诚的表扬,实事求是的表扬,学生会很自然的接受,并因此而高兴。带有某种功利性的表扬,比如说想让学生因为表扬而遵守纪律;因为表扬了这种表现而其它的表现也要更好,这样的表扬也许会收到一些效果,但不会长久,也很不现实。更甚者,有的学生对这种“三心二意”的表扬完全没有反应。
其次,表扬要持之以恒,不要吝啬。
有时候我们总觉得这个学生我已经表扬得够多了,可是还是没有进步,干脆就对他不理不睬了,但是我们对这些孩子的表扬更要持之以恒,这一次的表扬可能没引起他的注意,但是下一次可能就会在他心海吹起涟漪,逐渐地他们会在这一次次赞扬声中找到真正的自我,变成一个好学上进的学生。
第三,表扬要具体。
表扬得越具体,孩子越容易明白哪些是好的行为,越容易找准努力的方向。例如,学生的课桌周围干干净净,我们可以说:“你的周围真干净,连一块小纸屑也没有!”如果这时我们只是说:“你很讲卫生。”表扬的效果会大打折扣,因为孩子不明白“到底是哪里讲卫生了”。一些泛泛地表扬,如“你真聪明”、“你真棒”虽然暂时能提高孩子的自信心,但孩子不明白自己好在哪里,为什么受表扬,且容易养成骄傲、听不得半点批评的坏习惯。
第四,表扬要及时。
对应表扬的行为,老师要及时表扬。否则,孩子会弄不清楚为什么受到了表扬,因而对这个表扬不会有什么印象,更提不到强化好的行为了。因为在孩子的心目中,事情的因果关系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年龄越小,越是如此。
以上四条是我在当时所想的,现在在看了几本教育书籍后,我的想法又有所改变:在当时自己总结的关于表扬的四点和本·比赛尔描述的5个促进赞美发挥作用的因素相差并不多,由此可以肯定在教学中只要多加思考,合理教育学生的方法就可以总结出来,但另一方面,教育学生不是那么简单的一件事情。像《教育智慧从哪里来》中提到的:教育不是一个眼神,一句表扬,一个动作那么简单的事,需要教师拥有专业的教育知识与方法。想要通过简单的一种方法就可以教育好学生是不可能的事情,老师要根据学生的各方面表现,对症下药,随时调整,才可能使学生逐渐有所改变,我们要坚持不懈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