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耐心,耐心,亮点终能燎原
【作者】 刘 彦
【机构】 安丘市官庄镇官庄学
【摘要】【关键词】
背景简介:
从事班主任工作九年来,遇到过各种各样的“后进生”,从最初的方法简单粗暴,没有效果,到现在的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进行适当的引导,效果显著。这样的转变,不仅需要你有丰富的专业知识,更需要你有一颗耐心。在班级日常管理中,我时常反思,不停的探索,在反思与探索中,我不断的成长
问题分析:
作为班主任,每当接过一个新的班级,总会盯上几个“坏孩子”—因为只有“压住”他们,班里才会一切太平!让你头疼的是,各种教育的招式这些孩子都见过,简单粗暴的教育,以及苦口婆心的说服教育对他们来说根本不起作用。怎样才能让他们从思想上进行转变?怎样让他们爱上学习,成长为一个德才兼备的好少年?我经常在这样的思索中探索,在探索中我终于找到了答案。这些孩子大都是学困生,平日里听到更多的是批评,他们在学习上,纪律上与学优生,已无可比性,但孩子们都期望别人关注,那怎么办呢,往更“坏”,更“坏”发展,制造一定的影响,引起老师和同学的关注。如果再用旧的教育管理方式去“堵”,结果只会更糟,何不让这些孩子多听听表扬,也许效果会更好。通过实践,我探索出了一条“发现闪光点,通过教师的耐心工作,让亮点燎原”的教育路子,使这些孩子们重新找回了自信。
主要事迹:
我们一年级三班,有这么两位学习后进生,据六年级老师反映,他们是典型的“坏孩子”,而且是搭档,李龙出“鬼点子”,王凯“实施”。开学第一天我就发现他们“关系不一般”,那天他们一起迟到了,而且还表现出很无所谓的样子! “他们不光是扰乱班级秩序,肯定还会做一些坏事,给我惹一些不必要的麻烦!”想想这些真头疼!那又能怎么办呢?我只好先下手为强,“压住”他们,让他们不敢“行动”!
可是还没等我“行动”,他们就开始“行动”了。一节自习课上,班里打起了玉米战,看到满地的玉米粒,我心中的怒火一下子就“燃”了起来,“谁扔的!”无人回答,“谁扔的!”我的音调提高了八度!才有学生小声回答“王凯”,“王凯出来!”他边走边说,“不是我先扔的!”“不是你先扔的,是谁先扔的?” “不知道,反正不是我先扔的!”他还在辩解,一点也没有承认错误的意思,我一下子火冒三丈,他也就不再辩解,把头扭向一边,一副不服气的样子!我本想“杀一儆百”,却没想到他“吃软不吃硬”,只好转移,继续追问:“谁还扔了,给我站起来!”这次站起来的学生中有他的铁哥们李龙,我想肯定是李龙先扔的,后来证实也确实是他先扔的!可见王凯是多么的“讲义气”,也可见李龙的“威力”。
通过这件事,我想对他们的态度不能太强硬了,事后,我单独找他们俩谈过话,他们也表示好好遵守纪律,给新的老师留下好的印象!但他们依然没有太大改变,午息纪律不好与他们有关,自习纪律不好也与他们有关!用同学们的话说,“李龙的煸动力太强了,他做好事,同学们做好事,他做坏事,同学们就跟着做坏事!”我想突破口就在李龙了!有一次我特意安排李龙带领部分男生参加劳动,干的很好!我表扬了他!我想:“他还是想进步的!”我决定安排他做劳动委员,让同学们监督他!至于王凯先不管他,反正他喜欢“跟风”,先“冷”他一段再说!李龙当了班干部,开始还有点儿管不住自已,通过不断的找他谈话,慢慢地开始转变,课上回答问题也比以前积极了!但王凯的表现依然不尽人意!
有一次,我让班干部提建议,李龙提到了王凯:“老师,像王凯这样的同学,你应该多鼓励,他会好好听话的!”说真的,他这样的学生说出这样的话,我感到很意外!同时也感到很欣慰,因为这短短的几句话也道出了他们的友谊,他希望他的朋友也得到老师的关注!他以为通过上一次“扔玉米粒”事件,我会不管他的朋友!目的达到了,我开始注意王凯的一举一动,有一次他背单词背的很好,我表扬了他,此后,每堂课他都会积极回答问题!通过他们的表现,我也发现这些学生都很聪明,只所以成绩差,就在于他们不会在课下巩固!针对他们的症结所在,我又多次找他们谈话,他们表示赞同,也下决心好好学习!但我还是时常听听同学们对他们的反映!说白了,还是对他们不放心。
彻底给他们摘掉“坏孩子”帽子的是那次劳动。劳动的任务是打扫已经堵塞很久的厕所,很多孩子捂着鼻子站在厕所外面,而王凯、李龙、吕伟、冯雨霖等几个调皮鬼却冲在了前面……当时有一坑很难通开,找来大铁棍,使劲往下捣,也没成功,估计底下是一块石头堵住了。正在无计可施的时候,王凯从外面找来了一个长钩子,他说:“老师,我觉得下面是塑料带,积攒的太多了!让我勾勾试试吧!”于是他一点一点勾了起来,坑内的水在一点点儿下降,慢慢的我们也看到他的判断是正确的,厕所通开了,他的鞋却弄脏了!劳动后,作为典型我表扬了他!同时我也趁热打铁对他进行了教育,你这么聪明,为什么不好好学习呢?从此以后他变的更积极了!学习成绩也有了显著提高!
教育成效:在上学期末,李龙被同学们评选为优秀班干部,成了我的得力助手,学习成绩稳步上升;王凯的记忆力非常好,在英语百词竞赛中获得了一等奖,并被评为“优秀团员”。
反思感悟:
这使我想起了关于法国作家查尔斯·贝多的一个故事:贝多九岁那年冬天,他在爷爷家过圣诞节,在爷爷的农场里,一棵无花果树似乎已经死了,稍碰一下,树枝“嘎吧”一声折断。于是贝多对爷爷说:“树早死了,把它砍了吧。”爷爷说:“也许它的确是不行了,但是冬天过后,可能还会萌芽的。请记住,冬天里不要砍树。”果然,第二年春天,这棵看似已经死了的无花果树居然重萌新芽。到了夏天,整棵树看上去和其他的树没有差别了。
在我们的教育工作中,不也经常要碰到“看似已经死了的无花果树”吗?他们或经常违反纪律,批评教育不奏效;或专爱顶牛,使老师很伤自尊;或学习困难,停滞不前……面对这样的学生,我们往往会很失望,认为他们“不可救药”,不去耐心细致地做思想工作,或讽刺挖苦,或放任不管,或采用高压的手段……实际上,这都是做着“冬天里砍树”的傻事。
其实,在看似没有希望的同学中,有很多人并不是真正的不可救药,往往可能因为我们教育管理方法简单或者不当,使他们产生了某种逆反心理。离他们越远,对他们关心得越少,他们留给我们的希望就越渺茫。对挽救、教育那些看似没有希望的学生,关键是不要放弃他们,哪怕是一丝一毫的希望。教师要拥有一颗仁爱、宽容之心,要允许学生犯错误,要耐心等待,要善于换位思考,要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在理解沟通中走入学生的内心世界,真正使自己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这样,我们的教育效果就会事半功倍。
因此,作为教师,我们要牢记陶行知先生的一句话:“你的棍棒之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 耐心,耐心,再耐心些,永远不做“冬天里砍树”的傻事,亮点终能燎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