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教育梦,助推“中国梦”

【作者】 杨红梅

【机构】 四川省绵阳市科学城一中

【摘要】
【关键词】
【正文】有梦想,才能怀揣希望一路前行。
                        ————题记
  近日,越来越多的媒体及大众追寻追问并不断定义描绘着属于我们自己的“中国梦”,让整个社会充满了温暖的正能量。那么,“中国梦”究竟代表着什么?
  在我看来,“中国梦”之于中国人,意味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意味着国家的繁荣昌盛,意味着自己身为中国人的自豪感与归属感。那么,我们又应该如何去实现“中国梦”呢?
  一位名人曾说过:“一个国家能否成功地达到任何一个目的,都取决于本国公民的受教育程度。”毋庸讳言,唯有教育,才能为“中国梦”的实现提供智力支撑,唯有实践“教育梦”,才能实现我们的“中国梦”。
  具体说来,教育应该彰显人性的温暖、催成生命的成熟;修缮美德,让孩子刚强与柔美并重,深邃与开放共生;让知识与生命达到真正的共鸣——这才是“教育梦”的灵魂所在。
  因此,教育梦需要这样一批教育者——有胜任本职、忠于学业与事业的进取之心,有“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博大襟怀,有充满爱心,充满人性的关怀。
  自古以来,身为教育者的老师就处在一个很重要的地位。古人把“师”的地位与天、地、君、亲并称,并写在同一牌位供众人朝拜,建立起师德的大厦,也建立起让人仰望的师道尊严。
  可是,如今这座大厦似乎已不复当初的坚固,曾经的师道尊严也开始遭遇不少的质疑。汶川地震中弃学生于不顾的“范跑跑”还未淡出公众视线,去年10月,网上流传出的一张照片更是寒了无数网友的心:一名幼童被老师面带微笑地揪着耳朵,生生拉离地面。这起虐童事件在引发网友一番声讨浪潮的同时,也再次将人们对师德的讨论推到了公众视线的最前沿。
    《荀子·劝学》云:“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人,必须时刻躬身自省,才能够修德进业。
  首先从理解师德的内涵开始。
  立言先立德,师德是立教之本。正因为教师职业具有的特殊性和教师使命具有的特定性,所以时代与社会对教师职业道德要求水准就高于其它行业。对于教师来说,这是巨大的压力,也是巨大的动力,更是一种巨大的荣誉。但这种荣誉不是凭空赋予的,他需要教师在道德方面能够成为楷模、他需要教师必须接受道德的约束。
  因此,教师要塑造学生的灵魂,首先要塑造自己的灵魂。教师内在有良好的师德,外在有优雅的行为,就如同蜡烛点亮自己,形成自己的光,自然会照亮别人。
  长期以来,教师被誉为人类灵魂工程师,可是有多少人能意识到在塑造别人灵魂时,自己的灵魂才是最具刚性的样板!所谓身教胜于言教的道理就在这里。言之谆谆的一百句、一千句,往往敌不住教师反向姿态的刹那一闪。好的教师教育学生既要言教,又要身教,而身教重于言教,在这样的言传身教下,学生耳濡目染,自会亲其师,继而信其道。
  其次,当社会充满了巨大的物欲诱惑时,身为教育者的我们要躬身自省——是否继续正确的价值取向,在内心保留一份净土,并孜孜于扩大净土的面积?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教师的物质待遇有了一定的改善,生活的境况得到改观。但更多的诱惑也纷至沓来,社会上尊师重教氛围大有功利化的趋势。可是,我们要清醒地看到:教育是一种育人活动,不能等同于经济活动,不能把育人过程等同于商品交换过程。如果教师心中的天平倾向于功利,将会严重影响教育的公正性。因此,我们需要师德这一强有力的精神支柱,自觉抵制各种诱惑,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用自己的兢兢业业、尽职尽责会赢得精神的丰厚回报。只有廉洁从教,教师才能具备道德上的感召力,才能深刻影响学生的道德情感和精神世界。
  或许,我们还可以换个角度思考:“如果我的孩子要接受学校教育,那么我希望他会遇到怎样的老师?我希望他处在一个怎样的教育环境中?”
  答案显而易见。
  第三,当自己的学生没有达到理想的高度时,身为教育者的我们要躬身自省——是否秉持一颗温和之心,还会一如既往地给予这些孩子足够的耐心和爱心?
  著名作家毕淑敏曾写过《谁是你的重要他人》一文。这个重要他人是毕淑敏的小学音乐老师。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在一次歌咏比赛中,这位老师以毕淑敏唱歌跑调为由,让她站在队列中只张嘴却不能出声。这一做法对她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在那以后几十年的岁月中,到了凡是需要用嗓子的时候,我就忐忑不安,逃避退缩。我不但再也没有唱过歌,就连当众发言演讲和出席会议做必要的发言,我也是能躲则躲,找出种种理由推脱搪塞”。文章的最后,毕淑敏不无感叹地说:“童年时被烙印下的负面情感,是难以简单地用时间的橡皮轻易地擦去的。”   
  看完这篇文章,我不禁冷汗涔涔,教师一个小小的举动竟然给孩子带来深深的烙印,并影响其一辈子。教育确实是一个需要用心耕耘的事业。如果缺乏自省精神,也许永远都不知道自己的缺失点在哪里。自此以后,我时常扪心自问:“我会是学生的‘重要他人’吗?我正朝着成为学生怎样的‘重要他人’行进呢?”
  为人师,不仅要对学生的现在负责,也要对学生的将来负责。
  教育是什么?是实现人的成长发展。而人的成长发展,又是以其本人为主体的,没有什么人可以代替他。所以,我们在教育中,不能只看到或只满足于当下,而要关心人的发展状态。而唯有自主和自由,学生的全部生命的活力才能迸发出来,从而得到最大的发展。对于孩子,我们的教育应该充满爱心,充满生命的关怀。
  然而,当我们用统一的大纲、 统一的教材、统一且唯一的考试作为标准去衡量学生;用分数、升学率、就业率等冷冰冰的指标去要求孩子时,他们早已由有无限发展可能性的人变成了扁平化单向度的工具。教者要秉持一颗温和的爱心,使孩子们在社会需要的空间里得到充分的自由。这种爱不仅要求我们要一视同仁、以爱动其心、以严导其行;还要求我们要以理解、尊重、信任为基础。
  师德包含了为了孩子最好发展的使命感,它要求我们必须寻求适当的办法。正如医者的医德表现在致力于追寻济世救人的药一样,教者的师德还表现于致力于因材施教、寻求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
  还好,虽然“范跑跑”跑出了师德最耻辱的一幕,虽然浙江温岭幼师虐童事件刺痛了公众的心,但“最美丽教师”张丽莉用她的行动诠释了师德的力量,感动了更多的人们。让我们在感动、钦佩的同时,对为人师者的德行又多了几分思考。是的,正如哲人所说,有太阳存在的地方,就会有影子的存在。然而,厚存于师者心中的师德闪现出的人性光辉,足以穿透灾难的阴影,创造生命的奇迹。
  宋代哲学家张载说:“志大则才大,事业大;志久则气久,德行久。”的确,一个没有精神追求的人不可能实现自身的价值与功业,同样,一种没有梦想洋溢的教育也不可能成就民族的文明与未来。因此,身为教育者的我们应如一路歌吟、一路前行的智者,清醒而执着地行走于教育梦想之路。“有梦不觉人生寒”,相信这一路虽有因执著于理想的苦与累,但更有守得花开见月明时的快乐与欣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