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小学数学应着力提高学生计算能力
【作者】 唐伟
【机构】 四川省岳池县九龙小学校
【摘要】摘要:培养学生计算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新课标对此非常重视,不仅指明了方法,也提出了要求,为了达到让学生计算正确、迅速、合理的目的,我们应着力培养,多法并施。【关键词】关键词:计算能力 提高 兴趣 方法 训练
【正文】计算能力是学生数学学习的一项基本能力,也是数学素养内涵中最重要的一项能力。从学生接触数学开始就与计算无时不在一起,可以说计算伴随着学生成长。如何提高学生计算能力,新课标非常重视,不仅指明了方法---“计算教学贯穿于数学教学的全过程”,也提出了要求---“应该要求学生算得正确、迅速,同时还应注意计算方法的合理性和灵活性。”为了达到让学生计算正确、迅速、合理的目的,我们应着力培养,多法并施。
一、激发计算兴趣
托尔斯泰曾这样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兴趣不是与生俱来,而是通过对外界事物的新颖性、独特性、感受性来满足学生学习心理的需要而引起的。兴趣是学生入门的向导,是吸引学生乐学的内在动力。作为老师,我们要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努力营造民主和谐的计算氛围,尽力挖掘教材中的趣味因子和计算自身的乐趣,把枯燥乏味的计算知识化为趣味丛生的数学问题或数学故事,让学生在趣味生动的空间中学习数学,获得计算能力的培养。
二、丰富计算形式
传统教学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出题,学生计算。由于形式单一,无法长期达到刺激学生产生学习动力的目的。所以,我们必须想方设法更新教学手段,丰富计算形式。在长期计算教学中,多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着手,内容上与学生开展生活化教学,联系生活实践,让学生感到计算的乐趣和用处。在训练形式方面,就根据小学生好动、好胜心强的心理特点,采用多种训练形式代替以往单一练习的形式。如训练题型多样化:口算题、判断题、改错题、文字题、自编计算题等;练习形式多样化:游戏、比赛、开火车、抢答、闯关卡等;呈现方式多样化:用卡片、小黑板、幻灯机、课件;题型难度上:由浅到深,从简入繁,循序渐进地教学,让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等。多种形式的训练,不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使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这样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授予计算方法
学生计算不仅要求正确,还要计算方法具有合理性和灵活性,以发展学生创新思维。小学数学中,关于计算的题型很多,有整数、小数、分数的计算,有简单计算和综合运算等,不论哪种计算,都需要掌握一定方式方法。数学中提供方法的就是关于计算的定理和法则,如“分数乘法法则”、“加法交换律”等,这些我们可以统称为算理。如果学生算理不理解,就不能灵活运用,就会严重影响学生计算速度和效果,计算能力也就难以提高。例如在“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教学时,要求学生在列竖式计算时必须将小数点对齐,也就是把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而部分学生往往只把小数点对齐了,但相同数位上的数并没有真正对齐,这样就极易造成计算错误!因此,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探讨:为什么必须“把相同数位上的数真正对齐了,相同计数单位上的数才能进行加、减计算”的道理。理解了小数加减法的计算算理后,学生在列竖式计算时,就能主动地把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这样也就为正确地进行“小数加减法的计算”奠定了较好的算理基础。因此,清晰的算理是小学生的计算能力提高的重要保证。加强算理教学,就是为学生正确计算提供方法支持。
三、强化计算训练
良好的计算能力不是一朝一夕能培养出来的,是个循序渐长的过程。我们要提高学生计算能力,只有通过多次合理的精心训练,使其掌握方法和计算法则,在熟能生巧的过程中,提高计算的正确性、时效性、合理性和灵活性,从而形成能力。如教学“乘法分配律”、“乘法结合律”时,要求学生运用该定律进行简便运算,很多学生开始接触时是不能灵活运用,特别是要进行变式后才能运用的。如99×87、48×125等。99×87不具有乘法分配律的格式,如何进行变换,使其形成乘法分配律所要求的元素,学生是不能快速做到的,我们只有通过强化训练,反复让学生做如此练习。久而久之,学生就能在“依葫芦事瓢”中拓展开,解决类似问题,从而化繁为简,提高准确性和合理性。
四、培养计算习惯
计算是程式化的,也是流水线的,计算结果很重要,但计算过程更重要。我们知道,过程彰显着学生思维动态,蕴含着计算方法,是叛断学生计算能力的重要指标。但在解题过程中,由于学生审题或书写等原因,也会造成前功尽弃。所以,要提高学生计算能力,还必须使学生具有良好的计算习惯。
(一)培养认真审题的习惯。在教学中,应培养学生认真审题习惯,要求学生认真看清题目中的每一个数据和运算符号,弄清它们之间有什么特点,有什么内在联系;再根据其联系确定运算顺序,明确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分析运算和数据的特点,选择计算方法,能简算的尽可能简算,不能简算的要按运算顺序计算。
(二)培养规范书写的习惯。作业和练习的书写要工整,格式要规范。对题目中的数字、小数点、运算符号的书写必须符合规范、清楚。数字间的间隔要适宜,草稿上排竖式也要条理清楚,数位对齐。另外,教学中还要加强书写格式的指导,规范的书写格式可以表达学生的运算思路和计算方法、步骤,防止错写、漏写数字和运算符号。
(三)养成认真检验的习惯。检验是防止意外错误的最好办法,但一些学生对此不以为然,认为检验可有可无,其实不然。检验不仅能保证计算正确无误,而且还能培养学生对学习一丝不苟的态度。要让学生掌握检验的方法,一般可以运用四则混合运算的关系来检验,还可以灵活地运用一些特殊的检验方法,如方程的检验则可用代入法;用估算可判断运算结果的合理性,在加法运算中和应大于每一个加数,在减法中差和减数应都小于被减数等等。当然,检验要有明确的目的和严格的标准,做到每题必检查、每步必验算,一步一回头,及时检查验算,及时纠正错误,保证计算的正确性。
总之,要提高学生计算能力,我们不能走捷径,要循序渐进,多从兴趣激发入手,教给学生计算方法,在丰富的计算形式中,使其感受到计算带来的乐趣。在乐趣中发展计算思维,提升数学素养。
参考文献:
【1】胡光锑、晋泉新,《小学数学学习心理与教学》,光明日报出版社,1990.4。
【2】刘梦湘,《小学数学教学与智力发展,光明日报出版社,2009.3。
【3】富秀美、陈启新,《小学数学教师教学基本功讲座》,北京教育出版社,2007.6。
一、激发计算兴趣
托尔斯泰曾这样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兴趣不是与生俱来,而是通过对外界事物的新颖性、独特性、感受性来满足学生学习心理的需要而引起的。兴趣是学生入门的向导,是吸引学生乐学的内在动力。作为老师,我们要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努力营造民主和谐的计算氛围,尽力挖掘教材中的趣味因子和计算自身的乐趣,把枯燥乏味的计算知识化为趣味丛生的数学问题或数学故事,让学生在趣味生动的空间中学习数学,获得计算能力的培养。
二、丰富计算形式
传统教学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出题,学生计算。由于形式单一,无法长期达到刺激学生产生学习动力的目的。所以,我们必须想方设法更新教学手段,丰富计算形式。在长期计算教学中,多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着手,内容上与学生开展生活化教学,联系生活实践,让学生感到计算的乐趣和用处。在训练形式方面,就根据小学生好动、好胜心强的心理特点,采用多种训练形式代替以往单一练习的形式。如训练题型多样化:口算题、判断题、改错题、文字题、自编计算题等;练习形式多样化:游戏、比赛、开火车、抢答、闯关卡等;呈现方式多样化:用卡片、小黑板、幻灯机、课件;题型难度上:由浅到深,从简入繁,循序渐进地教学,让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等。多种形式的训练,不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使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这样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授予计算方法
学生计算不仅要求正确,还要计算方法具有合理性和灵活性,以发展学生创新思维。小学数学中,关于计算的题型很多,有整数、小数、分数的计算,有简单计算和综合运算等,不论哪种计算,都需要掌握一定方式方法。数学中提供方法的就是关于计算的定理和法则,如“分数乘法法则”、“加法交换律”等,这些我们可以统称为算理。如果学生算理不理解,就不能灵活运用,就会严重影响学生计算速度和效果,计算能力也就难以提高。例如在“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教学时,要求学生在列竖式计算时必须将小数点对齐,也就是把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而部分学生往往只把小数点对齐了,但相同数位上的数并没有真正对齐,这样就极易造成计算错误!因此,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探讨:为什么必须“把相同数位上的数真正对齐了,相同计数单位上的数才能进行加、减计算”的道理。理解了小数加减法的计算算理后,学生在列竖式计算时,就能主动地把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这样也就为正确地进行“小数加减法的计算”奠定了较好的算理基础。因此,清晰的算理是小学生的计算能力提高的重要保证。加强算理教学,就是为学生正确计算提供方法支持。
三、强化计算训练
良好的计算能力不是一朝一夕能培养出来的,是个循序渐长的过程。我们要提高学生计算能力,只有通过多次合理的精心训练,使其掌握方法和计算法则,在熟能生巧的过程中,提高计算的正确性、时效性、合理性和灵活性,从而形成能力。如教学“乘法分配律”、“乘法结合律”时,要求学生运用该定律进行简便运算,很多学生开始接触时是不能灵活运用,特别是要进行变式后才能运用的。如99×87、48×125等。99×87不具有乘法分配律的格式,如何进行变换,使其形成乘法分配律所要求的元素,学生是不能快速做到的,我们只有通过强化训练,反复让学生做如此练习。久而久之,学生就能在“依葫芦事瓢”中拓展开,解决类似问题,从而化繁为简,提高准确性和合理性。
四、培养计算习惯
计算是程式化的,也是流水线的,计算结果很重要,但计算过程更重要。我们知道,过程彰显着学生思维动态,蕴含着计算方法,是叛断学生计算能力的重要指标。但在解题过程中,由于学生审题或书写等原因,也会造成前功尽弃。所以,要提高学生计算能力,还必须使学生具有良好的计算习惯。
(一)培养认真审题的习惯。在教学中,应培养学生认真审题习惯,要求学生认真看清题目中的每一个数据和运算符号,弄清它们之间有什么特点,有什么内在联系;再根据其联系确定运算顺序,明确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分析运算和数据的特点,选择计算方法,能简算的尽可能简算,不能简算的要按运算顺序计算。
(二)培养规范书写的习惯。作业和练习的书写要工整,格式要规范。对题目中的数字、小数点、运算符号的书写必须符合规范、清楚。数字间的间隔要适宜,草稿上排竖式也要条理清楚,数位对齐。另外,教学中还要加强书写格式的指导,规范的书写格式可以表达学生的运算思路和计算方法、步骤,防止错写、漏写数字和运算符号。
(三)养成认真检验的习惯。检验是防止意外错误的最好办法,但一些学生对此不以为然,认为检验可有可无,其实不然。检验不仅能保证计算正确无误,而且还能培养学生对学习一丝不苟的态度。要让学生掌握检验的方法,一般可以运用四则混合运算的关系来检验,还可以灵活地运用一些特殊的检验方法,如方程的检验则可用代入法;用估算可判断运算结果的合理性,在加法运算中和应大于每一个加数,在减法中差和减数应都小于被减数等等。当然,检验要有明确的目的和严格的标准,做到每题必检查、每步必验算,一步一回头,及时检查验算,及时纠正错误,保证计算的正确性。
总之,要提高学生计算能力,我们不能走捷径,要循序渐进,多从兴趣激发入手,教给学生计算方法,在丰富的计算形式中,使其感受到计算带来的乐趣。在乐趣中发展计算思维,提升数学素养。
参考文献:
【1】胡光锑、晋泉新,《小学数学学习心理与教学》,光明日报出版社,1990.4。
【2】刘梦湘,《小学数学教学与智力发展,光明日报出版社,2009.3。
【3】富秀美、陈启新,《小学数学教师教学基本功讲座》,北京教育出版社,20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