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两点”之上“三个力”的教育想象
【作者】 刘 勇
【机构】 江苏省教育考试院
【摘要】 摘要:蒙田(Michel Eyquem de Montaigne)是法国十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想家、散文家。他是启蒙运动以前法国的一位知识权威和批评家。是一位人类感情的冷峻的观察家,人们认为“他是实在他那个时代出现的现代人。”他提出“完全绅士”的教育理论。在教育中反对灌输、反对死记硬背、反对盲从权威、反对空疏无用,深刻地批判了当时教育。研究蒙田的教育思想对我们今天的教育实践与改革具有时代的历史意义。【关键词】关键词:蒙田、儿童教育、判断力
蒙田(Michel Eyquem de Montaigne)是法国十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想家、散文家。理解蒙田的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的《随笔集》中的《论儿童教育》和《论学究气》,其中《论儿童教育》是在迪安娜·居松伯爵夫人的第一个孩子出生前,蒙田写了这篇文章献给他。《论学究气》是在《论儿童教育》之前通过对学究的批判深刻揭示了当时教育的弊病,并从中体现自己的教育理想。
在蒙田的论述教育随笔中,有两个现实的支撑点,一个是蒙田自身受到的教育,自己的发展。另一个就是对当时教育的批判。这两点构成了蒙田论述教育的现实支撑点。在这两个点之上是理解力(思考力)、判断力、行动力三个力的贯穿与发挥。无论是蒙田的教育目的、教育方法还是对教师的要求,都一直基于“两点”和”三个力”的想象。之所以说蒙田的教育思想是一种教育想象,是因为,蒙田本身根本就没有教育实践。自己唯一的女儿都放手给其夫人教育,自己则放弃了教育的实践。总之,蒙田在《论儿童教育》中提出了许多闪光的教育思想。尽管没有参加具体的教育实践活动,不过,他写下的这些名言警句却发人深思、至今仍不失其光泽。正如黑格尔所说,在蒙田的通俗著作中,“包含着文雅、机智和有益的东西” 但黑格尔又说,这些是属于“健康常识”之类的东西。正是这些“健康常识”。使人们从中世纪的精神重压下,嗅到了清新、活泼的空气。本文就对蒙田思想这两个基本点和三个“力”的梳理与探索,通过梳理来理解蒙田的“教育想象”。
一、和谐健全——教育目的的论述
蒙田认为首先要把儿童培养成为和谐健全的人:即身体与心灵的并驾齐驱。蒙田反对学生过分埋头书本,盲目贪求知识。因为它会使学生对社交生活和更好的消遣失去兴趣,最终变得傻头傻脑,愚不可及。在其随笔中这样论述:“我希望,在塑造孩子心灵的同时,也要培养他举止得体,善于处世,体格健康。”蒙田提醒教师,我们要造就的是一个人,不是纯粹一个心灵或一个躯体,一定要把心灵和躯体同等对待,不应把它们分离。正如柏拉图所说的,不应只训练其中一个而忽视另一个,应将它们同等对待,犹如两匹马套在同一个辕杆上。从柏拉图这句话中可以感到,身体与心灵同等重要,而不是相反。身强体壮才能承受苦难的压力,蒙田因自己身体娇弱敏感而对之深有体会。所以,他坚持教育“不光要锤炼他们的心灵,还要锻炼他们的肌肉。心灵若无肌肉支撑,孤身承担双重任务,会不堪重负。”同时要积极地通过锻炼儿童的身体,磨练他们的意志。他说,“习惯于耐劳,就是习惯于吃苦:劳动能磨耐痛的茧子。”要锻炼儿童吃苦耐劳,这样他们就能在将来的生活中忍受一些酷刑。他劝告父母亲,教育孩子别无良策,要想让孩子出息,不应在孩子小时对他们姑息迁就,而应让他们的身体经受磨难。这样在今天看来有些“过火”,但是却有一定道理。因为当时的社会毫无法纪可言,好人也会坐牢与被拷打。所以,我们必须经受得住考验。蒙田之所以提出身心“并驾齐驱”的发展,我们从其论述中就可以发现他的基点,其自身的成长过程中身体的“娇弱”,还有一个现实原因,就是当时战争背景。这一切都是蒙恬在思考教育的时候的两个基本点。现实与自身的成长经历。
作为一个人文主义者,蒙田与其他人一样,非常重视教育的作用,认为教育和抚养孩子是最重要也是最困难的学问。在教育目的问题上,蒙田明确指出,教育的核心目的是为了培养“绅士”,而不是生产“学究”。“我们要培养的恰恰不是语法学家或逻辑学家,而是一位绅士。让那些学究去浪费他们的时光吧,我们有别的事要做。”在蒙田看来,一个“真正的绅士”和一个“地道的学究”之间的区别主要表现在:第一,绅士重“行动”,学究重“知识”。作为绅士,“知识应该与我们合二而一,而不仅仅是我们的房客。”在绅士教育过程中,孩子们学到知识后,重要的不是口头上说,而是行动上做。他们应在行动中复习学过的东西。教育者应该观察他们行为是否善良公正,言语是否优雅和有见地,生病时是否刚强,游戏时是否谦虚,享乐时是否节制,鱼肉酒水的口味上是否讲究,理财上是否井井有序。他讽刺当时的一些学究们说,“他们熟悉盖伦,却一点不了解病人;他们己将你的脑袋填满了法律,却仍找不出案件的症结。他们对一切事物的理论如数家珍,可没有一人将它们付诸实践。”
在对学究的批判中,蒙田提出了判断力、理解力(思考力)、行动力三个力的教育思想。
第一,绅士重判断力培养,学究重知识的记忆。在是非不分、黑白颠倒和众说纷纭的时代,蒙田非常强调一个人的判断力及其培养。他认为,一个人只有形成了自己独立的判断力,才能正确地认识自己,对待社会,而不至于沦为各种权威、迷信和诱惑的奴隶。为此,他对当时的教育深恶痛绝,认为当时的教育只注重让学生的记忆装得满满的,却让他们的理解力和意识一片空白。他明确地指出,对于学生而言,“他受的教育,他的工作和学习,都是为了形成自己的看法。”而形成自己的看法,也就是形成自己的思想。“知识不应该依附于思想,而应同它合二而一,……知识如果不能改变思想,使之变得完善,那就最好把它抛弃。”蒙田认为儿童教育的落脚点是最终要形成判断力。蒙田在其随笔中多次提到判断力,不仅仅是儿童,我们每一个人都要有判断力。他曾经这样说到“判断力是应对一切问题的工具,而且无处不在使用。正因为如此,在我所写的随笔中,一有机会我就会用上它。”蒙田明确地提出了“判断力”的重要性。可以说,这是我们理解蒙田随笔的关键。他尖锐地指出:“一个人如果不学会善良这学问,那么,其他任何学问对他都是有害的。”坚定、信念、真诚是真正的哲学,与之无关的一切知识都是装饰品。他进而形象地说,脚瘸了不适合行动,心灵瘸了则不适合思想行动。而“要让孩子的言谈闪烁着良知和道德,惟有理性作指导。”教师要教导学生坚决抛弃坚持或否认错误的庸人品质。一旦发现真理,即使旁人尚未发现自己的错误,也要公开承认并改正错误。蒙田把诚实和判断力作为一种难能可贵的哲学家品质给予充分的肯定。他对判断力的珍爱程度非同一般。他觉得,“为了培养孩子的判断力,首先应该向他灌输对他的习惯和意识能起决定作用的东西,教他认识自己,教他如何死得其所,活得有价值。”
第二,为了提高判断力,达到对事物洞若观火,切不可囿于自己,应把世界作为教科书,去接触世界。这就体现了蒙田的行动力的论述。蒙田在他随笔的许多篇章里都涉及到行动与交往的话题,可见其在他心目中的份量。他曾这样描述交往的重要性。“善于交往如同优雅和美丽一样,有助于我们步入和接触社会,也就为我们敞开了向别人学习的大门,也可以发掘和推广我们自身的榜样,如果我们自身有东西值得别人学习和仿效的话。”蒙田把交往分为二类,即与书本交往和与人交往。而与书本的交往,又“主要包括那些仅仅生活在书中的历史人物。”这种学习的效果如何是由人们的意愿决定。蒙田特别要求为师者不要忘记自己的重要职责,“不光要教学生历史故事,更要教会他如何判断。” “如果学问不能教会我们如何思想和行动,那真是莫大的遗憾!”为了使知识和学生合二为一,蒙田推荐了波斯人的成功经验,“宁愿一上来就让孩子们直接去实践,不是通过听课来教育他们。而是让他们试着行动,不仅用溉言警句,而是主要通过实例和劳作生动活泼地教育和造就他们,使得知识不再是他们思想的附属品,而成为思想的本质和习惯,不是一种习得物,而是一种自然的拥有。”蒙田痛恨在喋喋不休的废话中虚掷年华之辈,“孩子学到知识后,重要的不是口头上说,而是行动上做。”每当学生学到新知识后,教师应让他举一反三,反复实践,直至真正掌握并变为自己的东西。教师如果只停留在让学生生吞活剥,满足于只知不做,那么他们就会消化不良,甚至一无所获。归根到底,需要特别专注的内容还是判断力。蒙田行动力的提出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判断力,可见判断力是理解蒙田教育思想的一个关键。
第三,蒙田反对权威,重视个人理性和经验。蒙田坚持教育的一个最基本原则,即教育仅仅不使人变坏是远远不够的,应该使人变好。蒙田十分厌恶死背书本得来的才能,这是讨乞来的有限才能。在蒙田随笔集中,尽管他引述和阐释了大量的古代格言警句,但是在对待这些语句及它们的作者的态度上,他基本上持为我所用的立场,以古释今,注重个人对知识的理解与思考,强调学生的理解力与思考力。而不像其他有些人那样,用别人的话来充当自己的话。他讽刺那些人是把“别人的甲胃”穿在自己的身上,连手指头都不让露出来。他认为那些人想把古人的思想当成自己的思想,用古人的思想来标榜自己,这不仅是不公正、不道德的,也是极其愚蠢的。蒙田对于一些文艺复兴时期为许多人文主义者所推崇的古代文化名人,如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西塞罗的态度都是一种批判的态度。
二、新的教师——新的教育思想呼唤
新的教育思想呼唤新的教师。因此,当蒙田从自己的社会立场和哲学基础出发提出自己关于教育的一系列新见解时,也必然会对新的教师素质有一个构想。而这一系列构想又都是基于其自身的成长经历与现实教育的弊端批判,在这两点之上一直贯穿着三个力的教育思想。
第一,教师不仅要有学问,而且要有判断力和道德。他在给居松伯爵夫人的信中说,希望能多多注意给孩子物色一位头脑多于知识的教师,二者如能兼得更好,如不能,那宁求道德高尚,判断力强,也不要选一个光有学问的人。也就是说,要把孩子培养成绅士,孩子的教师应是一个绅士,而不是一个学究。蒙田知道,拥有知识,却毫无本事,不知如何使用,带给它主人的只能是麻烦和伤害。面对害人误己的学究,蒙田揶揄道:“如果我们的思想不健康,判断能力不正常,我宁可让我的学生把时间用来打网球。那样,至少可以使身体变得矫健。”教师要学会因材施教。蒙田认为,已往千篇一律的课程和教法,是教育工作失败的主要原因。按照这种方法培养出来的孩子,只能是笨头笨脑。所以,教育工作应根据学生的性向、爱好、基础等进行,使每个孩子按照他自己独特的道路前进,并成为他自己。
第二,教师要了解并尊重儿童身心发展的自然顺序。“教师应让学生在他面前小跑,以便判断其速度,决定怎样放慢速度以适应学生的速度。如果师生的速度不相适应,事情就会弄糟。善于选择适当的速度,取得一致的步调,这是我所知道最难的事。一个高尚而有眼力的人,就要善于屈尊俯就于孩子的步伐,并加以引导。”在引导过程中,教师要“依顺自然”,而不能违背自然,更不能破坏自然。教师要根据孩子的智力,对他进行考验,教会他独立欣赏、识别和选择新事物,有时领着他前进,有时则让他自己独立前进。老师不应该一个人唱独角戏,也应该多给学生表现的机会。这样才能了解学生的兴趣、优点与缺点。
第三,教师要有高于父母的权威。对于贵族子弟的教育来说,教师如果没有这样的权威,就很难管理学生。他强调教师要对孩子严格要求,不能姑息,不能迁就。但是教师的这种权威应不影响到孩子的自主性。正如蒙田所说的“教师的权威大部分时间不利于学生学习。”我们的思想不能听凭别人的摆布,受它们的奴役和束缚。教师不能强迫学生记住一切,因为真理和理性是大家共有的,不分谁先说谁后说,也不管是柏拉图说的,还是自己说的,教师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形成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他受的教育,他的工作和学习,都是为了形成自己的看法。”“通过学习,我们变得更完美,更聪明了。这就是学习的收获。”教会孩子有一种怀疑精神与批判精神才是最关键与最重要的。
三、怀疑——内容与方法
蒙田反对传统,不迷信权威,抨击一切虚假的教条。他的怀疑是一种思想方法,以求通过怀疑去达到真理。他常常反躬自问:“我知道什么呢?”由此把研究导向探索自己。他说:“我思考我自己”,“我研究自己,这就是我的形而上学和物理学。”通过研究自己,使人约束和克制自我,从而达到精神上的独立,以认识人类自身。蒙田的怀疑论是对旧思想作斗争的思想试器。他反对旧的思想权威,强调人用自己的头脑去探求、理解新知,以达到精神的独立与自由。这是他的怀疑论的最终导向。蒙田攻击了一切唯书、唯上的学究,摧毀了旧的教育基础,那么,新的教育精神的基础又是什么呢?
蒙田认为儿童学习的内容应是五花八门的。他说这个大千世界,是面镜子,“我们应该对镜自照,以便正确地认识自己;有人还把它分门别类,使之更加五彩缤纷”,但是,他希望儿童把“世界作为教科书”,世界上形形色色的特性、宗派、法律和风俗都可以教会他们正确地认识与判断自己,相反地,不要把孩子交给一个性情忧郁、喜怒无常的教师看管,不要把小孩当成囚犯。“只要一间书房、一座花园、餐桌、睡床、孤独一人、有人相伴、清晨、黄昏,任何时刻都是他学习的机会,任何地方都是他学习的场所,”即要让孩子在明快、开朗、健康的环境中成长;在面对世界时形成自己的判断力。
蒙田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突破了传统学科的限制,他的具体创新之处在于:第一、教育要选择那些最有用的东西来传递。知识的学习能在行动中再现,为生活来服务,可以改善人的生存;第二、教育要选择那些最必不可少的内容来传递。这涉及到了学生学习时间的有限性和适于传播的文化遗产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所以,蒙田说我们的孩子在“十五六岁之前受教育,以后就投身于行动了。这么短的时间,应让他们学习必需的东西。”这也是现代学校教育内容选择面临的一个基本矛盾。第三、教育的内容与生活的内容是彼此联结的,教育的内容不应受学科界限的限制。他认为任何时候都是学习的机会,任何地方都是学习的场所。这其实还是告诉我们世界是孩子的教科书,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蒙田建议把哲学作为学生们主要和基础的课程。在他看来,哲学是最有用的、最必要和最接近生活的,哲学的目的是寻找真理,是教人聪明和自由的学问。他认为,只有学生们接受哲学的教育之后,才可以学习逻辑学、物理学、几何学和修辞学。因为这时,学生们的判断力已经培养起来,他们所选择的学科,很快便能融会贯通。把哲学而不是把语言学作为基础性的学科,这在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家中是独一无二的,反映了蒙田作为一个思想家的独到见解。蒙田认为要把哲学作为学生的主要课程。这样可以充分发挥哲学那无处不在的独特察赋,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判断力和习惯。当然,应该把繁难的诡辩论从辩证法的教育中删去,“应该选择简单的哲学论述,要选得合理恰当:它们要比薄伽丘叙述的故事更容易接受。”蒙田对哲学的不可替代性作用强调得十分突出,从而认为把哲学列为学校主要课程具有合理性,剩下的是怎样使哲学被人们愉快接受的难题了。蒙田对哲学的强调对后世法国学校课程有深刻影响,在今天法国的中学中,哲学课是学生的必修课。在教育方法上,蒙田也给我们提供了精彩的论述。
首先,蒙田对当时的重记忆、重灌输的教育方法进行了猛烈的批判,主张采用启发性和探索性的教育方法。他说:“人们不停地往我们的耳朵里灌东西,就像灌入漏斗里,我们的任务只是鹦鹉学舌,重复别人说的话。”他建议老师“改变一下做法,走马上任时,就要根据孩子的智力,对他进行考验,教会他独立欣赏、识别和选择事物,有时领着他前进,有时让他自己披荆斩棘。老师不应该一个人想,一个人讲,也应该听一听他的学生讲一讲。”他提出,学生刚学到新的知识后,老师应遵照柏拉图的教学法,让他举一反三,反复实践,看他是否真正掌握,真正变为自己的东西。事实上,也只有采用启发性和探索性的教育方法,才能真正地培养学生的判断力,使他们热爱真理、追求真理。
第二,蒙田对当时重文字、重课本的教育方法提出了强烈的批判,主张要重视向大自然学习,向社会生活学习。他说:“我希望世界是我学生的教科书。它包容形形色色的特性、宗派、见解、看法、法律和习俗,可以教会我们正确地判断自己,发现自己的判断力有哪些不足和先天缺陷:这可不是轻易能学到的。”这个观点,对法国后来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有一定的影响。蒙田不仅重视向自然学习,也同样重视在交往、旅行和阅读中向他人、前人学习。蒙田所说的交往也包括与历史人物的交往,特别是通过阅读与历史上伟大的和杰出的人物的交往。他强调指出,与历史人物的交往不能局限于对历史知识的了解,还应努力对历史进行判断。
第三,蒙田激烈地反对体罚,对体罚造成的种种教育现象深恶痛绝,提倡寓教学于游戏和练习之中。主张教育方式要既严厉又温和。在宽容、理智的前提下,本着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和循循善诱的原则,想方设法引导和刺激学生自己强烈的求知欲望。坚持两者区别性贯彻执行,可以克服顾此失彼的偏差,达到增强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实际效果。教师要教会学生“取众人之长”,因为一切都是有用的,哪怕是别人的缺点,也会对我们有教育意义。所谓的“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也可以说是孔子的“三人行,必有吾师”。蒙田还认为对于儿童,我们要及早教育,尤其是哲学。要趁着“粘土又软又湿,应该赶快行动,让轻快的轮子转动把它加工成形。”人生短暂,我们要尽力学习东西,扩大自己的眼界。教师的专权蛮横,尤其是体罚学生的做法,蒙田认为“没有比暴力和强制更会使孩子智力衰退和晕头转向了。如果你想让孩子有廉耻心和怕受惩罚,就不要让他变得麻木。”如果学校里尽是学生的求饶和教师的怒吼,那么学校就成为一座不折不扣的囚禁孩子的监狱。于是,蒙田力主“寓教学于游戏和练习之中”授课方式要灵活多变、自由轻松,有时可以通过闲谈,有时则讲解书本。“只有这样,方能刺激孩子们读书的欲望和热情,否则,培养出的不过是驮着书本的蠢才,要用皮鞭教他们看管好装满学问的口袋。”
综观蒙田的教育随笔,最主要的教育论述都集中在对判断力、理解力(思考力)和行动力上。而这三个力的现实基点则是其自身的成长与其生活的现实教育环境。
参考文献:
1、【法】米歇尔·蒙田著,潘丽珍译:《蒙田随笔精选》,南京:译林出版社,2005年版.
2、博仔:《叩开近代教育大门的思想家—蒙田》,《湖南教育》,2004(10).
3、程在里:《蒙田与<随笔集>)),《世界文化》,1989(01).
4、程立涛:《蒙田伦理思想简论》,《河北师范大学学报》,1999(04).
5、程立涛:《蒙田论友谊》,《石家庄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1(03).
6、程立涛:《论蒙田的道德教育思想》,《石家庄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02).
7、程依荣:《法兰西散文的流变和人文精神》,《法国研究》,2003(02).
8、陈晓燕:《试析蒙田的宗教观》,《杭州大学学报》,1996(03).
9、冯英:《人文主义:近代西欧社会转型的文化支撑》,《求索》,2005(05).
10、甘均先:《怀疑之箭—论蒙的怀疑思想》,《法国研究》,2003(01).
11、郭超英:《文艺复兴时期西欧的婚姻状况与妇女的社会地位》,《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4(06).
12、曹启舟:《蒙田的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启》,《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报》,2006(01).
13、韩沪鳞:《蒙田现象》,《出版广角》,2001(10).
14、金传富:《蒙田和他的随笔》,《中小学教材教学》,2003(11).
巧、江伙生:《蒙田和他的<随笔集>)),《法国研究》,1998(02).
16、姜文阂:《蒙田教育思想评介》,《四川师范大学学报》,198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