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语文实践多向课外拓展
【作者】 陈仲
【机构】 四川省武胜县胜利镇小学校
【摘要】摘要:不论是校园、还是家庭、社会都是语文学习的大好“基地”,都是学生语文能力的锻炼实践平台。注重语文实践向课外拓展,就是让学生在更广阔空间上学习语文,获得更多机会发展语文素养。【关键词】关键词:语文实践 课外拓展 校园 社会 家庭
【正文】新课标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我们知道,语文实践平台很多,可在课内,但更多地应是课外。课内进行汉语言文字运用的系统学习,目的是为在课外实践中服务生活打下坚实基础。只有这样,语文教学才能为学生未来工作、学习和生活起到奠基作用。然而,在“应试教育”指挥棒下,很多教师“唯分是教”,违背课标意志,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把语文实践仅限于课堂中,导致学生解题能力强,但运用于生活、服务于生活能力“几乎没有”。这样显然对学生未来是不负责任的。我认为,得法在课内,应用在生活,把语文实践多向课外拓展,注重学以致用。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曾经编著了一本著名教育理论---《学会生存》,又名为《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在书中这样说道:“小学教育的共同趋势是必须把理论、技巧和实践结合起来,把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结合起来,学校不能和生活脱节,儿童的人格不能分裂成为两个互不接触的世界——在一个世界里,儿童像一个脱离现实的傀儡一样,从事学习;而在另一个世界里,他通过某种违背教育的活动来获得自我满足。”所以,达到真正理解还不是最终的目的,解题能力强也不是我们教育理想。我们是为祖国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而不是一个个“纸上谈兵”的、能说不能做的人。所以,语文实践应走出教室、走向校园、走向家庭、走向社会,在更广的实践平台上运用,提高生活反哺能力,才是我们教育的“宏伟追求”。
一、联系校园生活教语文
校园是学生生活的重要舞台,是把语文实践向课外拓展的第一步。这儿有学生说不完的童年趣事,也有教师的无限关爱,还有那长长的走廊风景,以及会说话的墙壁、会报春的鸟语花香无不给学生带来无限语文资源。可以说,校园是学生语文学习资源的一块沃土,有着大量的语文材料和实践机会。正如新课标所言“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我们教学时,就可以把这些资源带进教室,也可安排学生到校园,主动去寻觅实践。刚开时,学生总找不到做什么,我们要引领学生观察,做校园的有心人,多走走、多看看、多比比、多记记、比比校园的昨天和今天的不同,看看树木又发生了什么变化,学生关系怎样从友好到不友好再和好如初等。这都是语文实践的资源和平台。又如,开学初,我班一名学生路上拾到一位小朋友的报名费主动交给老师,五年级的三位同学一年四季帮助残疾学生上学等等,这些人文性的东西何尝不可成为语文材料。所以,我们应抓好校园这一载体,引导学生做记录、常说说、多描写,不仅能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还能培养写作能力、表达能力。
二、联系家庭生活教语文
家庭是学生语文学习的第一站,父母是学生第一任启蒙老师。家里的设施设备为学生观察提供了载体和表达“话资”,也为学生观察生活、促进语文实践能力提升提供了良好实践平台。可以说,生活现象这儿应有尽有,最直观、最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比教师宣讲有效得多,如果教师引导得法,学生会在这里有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实践机会。不仅物可以写,家里人事关系也是重要的语文资源,而这种资源更让学生感觉语文学习的有趣和有用。例如学生家长是卖服装的,我们就可以让他设计一下服装广告;卖水果的就可以让他写一写介绍有关水果方面的文章等等。这样一来,学生就能感觉语文学习无处不在,语文资源时时都有,语文能力锻炼随时都能进行。
三、联系社会生活教语文
《语文教学手记》中曾说到这样一句话:“不关心广阔的社会生活就很难学好语文。”同样,不联系广阔的社会生活就很难教好语文。实践证明,只在课内实施的围着字、词、句的语文教学,是封闭的、不完全的、是“死”的知识,只有将知识与生活结合才能赋予知识以生命。叶圣陶老先生有句名言:“课本无非是个例子。”为此,新课标就指出:“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社会是一道广阔的背景,更是学习语文一片天地。我们用心一观,总能在其中找到联系生活的切入点。教师如果注意把握这些切入点,在教学中将课文与现实社会联系起来,既能让学生充分理解课文的意蕴,又能对活生生的社会有更理性、深刻的理解。如学了《台湾的蝴蝶谷》、《鸟岛》等课文后,可以让学生做小导游,回去向家长、朋友介绍那儿的美景;又如让学生课外做一些社会调查,宣传等实践活动等。其次是教师组织的集体活动,如参观访问,与兄弟学校开展手拉手活动等。另外,只要能留心,就会发现校外的教育资源是十分丰富的。如我们家乡靖江的江阴长江大桥、岳王庙、刘国均故居、靖江籍驻联合国武器核查专家郁建兴烈士事迹……等,就是一种很好的传统文化的教育资源,又如到村里去出黑板报、帮商家设计广告词等都是一些很好的语文实践活动。
社会和课堂两个平台,可互动对接,既可以把课堂引向社会,也可以从社会走向课堂,例如:针对当今社会上一些时髦的广告词,如“大富豪啤酒,步步领鲜”、“使用蓝天六必治,让您牙口无炎”等等,这一类故意偷换同音字的不规范用字现象,可以让学生扮演一名文字小卫士,走入社会去纠正这类现象。这样,不仅使学生掌握了一定的语言文字的知识,养成写规范字,说规范话的良好习惯,而且也训练了学生的社交能力,说服他人的能力。
正如新课标所言:“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也就是不论是校园、还是家庭、社会都是语文学习的大好“基地”,都是学生语文能力的锻炼实践平台。只要我们教师有生活化观点,实施生活化教学,尽时把实践向课外拓展,就一定能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提升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叶澜,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2】黄济,现代教育论[J].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3】潘涌,语文新课程与教学的解放[M].广东: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
【4】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C].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曾经编著了一本著名教育理论---《学会生存》,又名为《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在书中这样说道:“小学教育的共同趋势是必须把理论、技巧和实践结合起来,把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结合起来,学校不能和生活脱节,儿童的人格不能分裂成为两个互不接触的世界——在一个世界里,儿童像一个脱离现实的傀儡一样,从事学习;而在另一个世界里,他通过某种违背教育的活动来获得自我满足。”所以,达到真正理解还不是最终的目的,解题能力强也不是我们教育理想。我们是为祖国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而不是一个个“纸上谈兵”的、能说不能做的人。所以,语文实践应走出教室、走向校园、走向家庭、走向社会,在更广的实践平台上运用,提高生活反哺能力,才是我们教育的“宏伟追求”。
一、联系校园生活教语文
校园是学生生活的重要舞台,是把语文实践向课外拓展的第一步。这儿有学生说不完的童年趣事,也有教师的无限关爱,还有那长长的走廊风景,以及会说话的墙壁、会报春的鸟语花香无不给学生带来无限语文资源。可以说,校园是学生语文学习资源的一块沃土,有着大量的语文材料和实践机会。正如新课标所言“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我们教学时,就可以把这些资源带进教室,也可安排学生到校园,主动去寻觅实践。刚开时,学生总找不到做什么,我们要引领学生观察,做校园的有心人,多走走、多看看、多比比、多记记、比比校园的昨天和今天的不同,看看树木又发生了什么变化,学生关系怎样从友好到不友好再和好如初等。这都是语文实践的资源和平台。又如,开学初,我班一名学生路上拾到一位小朋友的报名费主动交给老师,五年级的三位同学一年四季帮助残疾学生上学等等,这些人文性的东西何尝不可成为语文材料。所以,我们应抓好校园这一载体,引导学生做记录、常说说、多描写,不仅能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还能培养写作能力、表达能力。
二、联系家庭生活教语文
家庭是学生语文学习的第一站,父母是学生第一任启蒙老师。家里的设施设备为学生观察提供了载体和表达“话资”,也为学生观察生活、促进语文实践能力提升提供了良好实践平台。可以说,生活现象这儿应有尽有,最直观、最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比教师宣讲有效得多,如果教师引导得法,学生会在这里有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实践机会。不仅物可以写,家里人事关系也是重要的语文资源,而这种资源更让学生感觉语文学习的有趣和有用。例如学生家长是卖服装的,我们就可以让他设计一下服装广告;卖水果的就可以让他写一写介绍有关水果方面的文章等等。这样一来,学生就能感觉语文学习无处不在,语文资源时时都有,语文能力锻炼随时都能进行。
三、联系社会生活教语文
《语文教学手记》中曾说到这样一句话:“不关心广阔的社会生活就很难学好语文。”同样,不联系广阔的社会生活就很难教好语文。实践证明,只在课内实施的围着字、词、句的语文教学,是封闭的、不完全的、是“死”的知识,只有将知识与生活结合才能赋予知识以生命。叶圣陶老先生有句名言:“课本无非是个例子。”为此,新课标就指出:“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社会是一道广阔的背景,更是学习语文一片天地。我们用心一观,总能在其中找到联系生活的切入点。教师如果注意把握这些切入点,在教学中将课文与现实社会联系起来,既能让学生充分理解课文的意蕴,又能对活生生的社会有更理性、深刻的理解。如学了《台湾的蝴蝶谷》、《鸟岛》等课文后,可以让学生做小导游,回去向家长、朋友介绍那儿的美景;又如让学生课外做一些社会调查,宣传等实践活动等。其次是教师组织的集体活动,如参观访问,与兄弟学校开展手拉手活动等。另外,只要能留心,就会发现校外的教育资源是十分丰富的。如我们家乡靖江的江阴长江大桥、岳王庙、刘国均故居、靖江籍驻联合国武器核查专家郁建兴烈士事迹……等,就是一种很好的传统文化的教育资源,又如到村里去出黑板报、帮商家设计广告词等都是一些很好的语文实践活动。
社会和课堂两个平台,可互动对接,既可以把课堂引向社会,也可以从社会走向课堂,例如:针对当今社会上一些时髦的广告词,如“大富豪啤酒,步步领鲜”、“使用蓝天六必治,让您牙口无炎”等等,这一类故意偷换同音字的不规范用字现象,可以让学生扮演一名文字小卫士,走入社会去纠正这类现象。这样,不仅使学生掌握了一定的语言文字的知识,养成写规范字,说规范话的良好习惯,而且也训练了学生的社交能力,说服他人的能力。
正如新课标所言:“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也就是不论是校园、还是家庭、社会都是语文学习的大好“基地”,都是学生语文能力的锻炼实践平台。只要我们教师有生活化观点,实施生活化教学,尽时把实践向课外拓展,就一定能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提升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叶澜,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2】黄济,现代教育论[J].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3】潘涌,语文新课程与教学的解放[M].广东: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
【4】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C].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