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从乡土根脉到人生出彩 —新时代县域高中人才培养路径的探索与实践

【作者】 陈传蒙

【机构】 惠民县第一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必须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统筹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

——2024年7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

一、问题提出

(一)环境变化

中美科技竞争白热化,美国对华为、中兴等企业的制裁凸显了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紧迫性。得英才者占先机,强科创者赢未来,这既是现代国家竞争的基本逻辑,更是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

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逐渐形成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紧紧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深刻回答了一系列方向性、全局性、战略性重大课题。中国正通过政策扶持(如“中学生英才计划”“强基计划”)和资金投入加速科技自立自强。

(二)县域高中的“危机”

在百年变局的复杂形势下,教育领域正经历着深刻的范式革命。我们当以更高远的历史站位审视教育使命——县域高中既是乡村振兴的人才摇篮,更是国家创新体系的基础细胞。

1.县域高中的机会

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宏大版图上,县域高中犹如一座座教育灯塔,承载着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历史使命。“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目标,《“十四五”县域普通高中发展提升行动计划》更设立专项资金支持硬件升级,国家专项招生计划持续向县域倾斜。环境的变化以及政策的倾斜,这给县域高中发展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机会。

2.县域高中的困境
1)人员变动频繁

一般情况下县域高中的青年教师评中级职称需等待8年,由于薪资待遇、职称评审等方面的原因,县域高中教师队伍存在一定的不稳定性。县域高中的学生中有一部分来自留守儿童家庭,这些孩子往往背负着“读书改变命运”的沉重期待,却在薄弱的家庭教育基础中艰难跋涉。
  2)教育信息化滞后
    当城市高中开展沉浸式教学时,县中教师仍以PPT课件为主甚至是全部方式。教育信息化行动计划在县域落地时,常常遭遇“最后一公里”阻滞。
  3)家庭教育的缺失
    部分学生父母常年在外务工,平均每年与父母见面不足3次。家庭教育的缺失既是学生面临的问题也是学校发展的阻力。清华大学石中英教授指出,学校、家庭和社会在价值观教育上缺乏一致性,学生易陷入“5+2=0”(5天学校教育被2天家庭影响抵消)的困境,甚至出现价值观迷茫。
   4)成绩至上的价值导向
    成绩至上的价值导向既是教育焦虑的产物,也是社会结构性矛盾的缩影。将学生的学业成绩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唯一标准,忽视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社会适应能力。这是目前县域高中在教育评价方面常用的手段,同时体现了县中的选择无奈与发展乏力。

二、过程与方法

立足实际,坚持低起点、高引领的总体思路,稳扎稳打,逐步推进,走出独具特色的发展之路。

(一)起步与尝试

1.主题:目标激励、精神唤醒

2.具体方法:

1)宣誓激励法

① 日常宣誓仪式

时间:每天第一节课前5分钟(侧重于高三阶段)

内容:由年级统一创作简短誓词。

形式:全体起立,右手握拳贴于胸前,领誓人利用广播系统引领全年级统一宣誓。

②主题宣誓活动

重要节点宣誓活动:高考百日誓师、考前30天等特殊节点,在日常宣誓的基础上将誓词略微调整,以增强宣誓的针对性。

③考场宣誓仪式:临进考场,学生难免会忧心忡忡、心神不定,让学生“静下来”这是决定学生考场发挥的重要至关重要的方面。以考点为单位,熟悉的身影、熟悉的声音,大声地呼喊既是对自己的减压,也是彼此的助威。

2)班级文化渲染法

① 班徽设计:举办全班设计大赛,融入班级或者学科特色,最终选择最具代表性的班徽,制作成班旗悬挂于班级内,在重要节点将班徽制作成纪念物发放给同学。

②空间布置:设置照片墙,将学生学校生活的照片分门别类张贴于班级内,可以很好地增强同学的归属感与责任感。

3)精神文化载体

① 创作班级日志:每周由值周小组长记录班级大事件,配照片或者文字说明。

②设立学习互助社:结成学习共同体,定期举行座谈会与读书分享会。

学生学习劲头不足,往往是因为缺少清晰的目标。目标就像一颗种子,需要悄悄埋进孩子心里,让它慢慢生根发芽,而不是每天反复念叨。我们不再只盯着考试分数,而是开始探索更多元的成长路径。

(二)沉淀与成型

1.主题:习惯养成

2.具体方法:

1)年级规范制定——构建行为尺度

① 分领域制定规范细则

确立底线思维,让学生有“敬畏意识”。

2)构建长效落实机制

落实班级量化考核,实时公示各班级量化分数,对分数靠前的班级进行一定的奖励,靠后的班级,由班长提出整改意见或建议。

3)榜样引领工程——优秀在身边

①  最美人物评选

维度

细分类型

评选标准示例

学业发展

学习达人

学习出色,带动其他人进步等。

品格修养

爱心大使

乐于助人、好人好事等。

成长突破

进步之星

在生活、纪律等方面有明显进步。

②编辑年级刊物,刊登典型同学的成长故事,制作宣传海报,张贴于走廊内。

4)规范学习展示——搭建进步阶梯

将学习习惯与成果进行可视化展示。规范错题本(错因分析、方法归纳等),手绘历史时间轴,将优秀考试试卷集中展示等。召开主题班会,对日常听课习惯、答题习惯等进行集中宣讲。

将抽象的发展目标转化为可观测、可评价的行为指标体系,通过主题化活动设计与数字化跟踪管理强化目标导航功能。形成“目标引领-行为养成-制度护航”的良性循环。

(三)全面推进

1.主题:素养提升

2.具体方法:

1)学生活动

① 学术类:开展数学解题大赛、英语词王争霸赛、作文大赛等。

文体类:每年定期举办年级话剧节,展现话剧的魅力;“歌神争霸赛”,释放学习压力,提升艺术审美水平;趣味运动会,富有创意的集体活动,在竞技中展现班级团结。

③班级小型活动类:室内话剧以学生原创剧本为载体,演绎校园百态与青春物语;以诗会友活动既有经典诵读的雅韵流淌,又不失趣味创作的欢声激荡;团队演讲竞赛通过智慧交锋与团队配合的双重考验,绽放个体的思辨,熔铸出集体的力量。

④ 假期活动类:依托寒暑假系统设计实践项目,如暑期“归园田居”专项计划,组织为期一日的深度劳作体验,通过图文日志完整记录劳作见闻与体悟。在泥土中扎根,在汗水中成长,在实践中绽放青春光芒。

高中阶段的各类活动不仅是青春的纪念册,更是学生认知社会的微型实践场。当书本中的知识投射于真实生活场景时,亲历者的体验远比旁观者的陈述更具教育张力。认识真实的自己与生活,才能产生脚踏实地的“爱”。

(2)特色家长会

高一上:适应高中生活(学习方法调整、人际关系建立等)
高一下高二上:选科指导与生涯规划(政策解读、大学专业分析等)
高三:心理调适与备考策略(压力管理、复习计划制定等)

班情通报会:每2~3个月由班主任组织,同步班级动态

线上反馈平台:通过问卷星定期收集家长建议,实时优化工作

职业体验月:每学期末邀请家长进校开展职业讲座(如急救培训、行业分享)
通过家长微信群或者公众号定期推送:家庭教育指南(青春期沟通技巧等);

升学专项资料(强基计划、综合评价政策);心理健康科普(考前焦虑应对方法)

教育是一项以心育心的系统工程,需要构建学生、学校、家庭三位一体的育人网络。其核心在于通过“心灵培育”,循序渐进培养有温度的人。学生初始阶段需要尽早推行精神引领,埋下梦想的种子,以制度规范作保障,以富有意义的活动作为调剂与助力,家长与老师的陪伴是自始至终的守护,最终达成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同频共振。

三、理论构建

 

1(俯视图)                    2(平视图)

以心性哲学为理论基础,构建“三维一体”的德性生成机制:在形而上层面确立“仁爱”为价值内核,在认识论层面形成身心互构的辩证认知,在实践论层面创新五育融合的育人路径。德性培养本质上是主体价值理性的觉醒过程。通过培育“爱的四维结构”——家国情怀、生活美学、自我实现、敬畏意识,实现从工具理性到价值理性的范式转换。

四、教育反思

(一)持续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

社会发展对人才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需通过强化思想引领工作,构建多样化教育情境,着力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从而更有效地落实“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根本目标。这一育人导向要求我们将思想境界提升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

(二)继续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路径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是国家战略需求,也是县域高中继续提升教育质量的新亮点。要实现从人才向拔尖人才的跨越,需构建常态化培养体系:通过优化制度保障,建立分层指导机制,同时构建心理辅导与生涯规划体系,未来应着重探索拔尖人才自主成长生态的形成。

(三)深度推进课程内容改革

课程改革作为基础教育质量提升的核心引擎,其探索与实践始终处于动态发展进程。形成符合区域教育特征、契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校本课程体系;在教学实施环节深化分层机制,不同认知水平的学生均能在最近发展区获得有效提升;针对知识薄弱点实施靶向指导,教学效能真正提升。这种系统化改革路径的持续推进,将有效促进教学质量从量变到质变的跨越式发展。这也是我们教育改革持续努力的方向。

教育是一项静待花开的长期事业,在科技发展与社会转型的双重浪潮中,教育工作者既需坚守“立德树人”的根本使命,也要以开放姿态拥抱时代变革。学校应聚焦核心素养构建课程体系,教师须在专业成长中实现教学相长,家长要成为家校共育的积极伙伴。尊重教育规律,服务学生终身发展,在守正与创新之间保持动态平衡。教育者的使命正是以持续深耕的姿态,静待花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