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高中地理教学中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

【作者】 王小娟

【机构】 山东省滕州市第一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已成为高中地理教学的核心目标。然而,传统教学模式以教师讲授为主,侧重于地理概念与规律的机械记忆,导致学生难以形成对地理环境的整体认知与动态分析能力,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效果亟待提升。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涵盖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与地理实践力,其培养需突破单一教学方法的局限,通过教学方式创新、情境创设、问题链设计与地图工具应用等多元策略,引导学生从被动接受转向主动探究,在解决真实地理问题的过程中实现知识迁移与能力进阶。本文基于此,系统探讨高中地理教学中核心素养培育的实践路径。

一、创新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兴趣

在传统的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都是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无法真正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而且由于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角色和地位不同,教师会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和考试成绩,而不是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形成的地理核心素养。所以,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师应该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创新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对于地理学习的兴趣。例如,教师可以采用多媒体技术来激发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如在讲解“地球自转和公转”这一节知识时,教师可以将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视频通过多媒体技术呈现出来,再结合学生对地球自转和公转知识的掌握情况来提出相应的问题,以提高学生对于地理知识学习的兴趣。

二、创设情境教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情境教学是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手段。高中地理知识涵盖自然与人文多个领域,内容丰富且抽象,创设贴近生活、生动有趣的情境,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知识。例如,在讲解人教版高二地理选必 1 中“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一节时,教师可创设“假如你是一位航海家,计划从欧洲出发前往南美洲,在不同季节航行,会遇到怎样的气候状况”的情境。学生需结合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规律,分析不同季节航线所经地区的气候特点,思考如何应对可能出现的恶劣天气。在探讨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地球的圈层结构”一节时,可创设“假如你是一名地质勘探队员,在钻探过程中,依据不同深度的物质和现象,如何推断地球内部各圈层的特征”的情境。通过这样的情境教学,学生仿佛置身于实际场景中,主动思考、分析问题,不仅加深了对地理知识的理解,还锻炼了逻辑思维、推理判断等思维能力,有效提升了地理核心素养。

三、创设问题教学,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

问题教学是引导学生从碎片化知识向系统化思维跃迁的关键路径。教师可通过设计多维度、跨章节的递进式问题链,帮助学生构建“要素关联—动态分析—综合判断”的思维式。例如,在讲解人教版高二地理选必1“洋流”时,教师可结合“日本福岛核废水排放”热点事件,提出系列问题:“核废水如何通过洋流扩散至北美西海岸?→扩散过程中对海洋生态系统产生哪些影响?→如何评估对环太平洋国家渔业经济的长期风险?”。学生需整合物理海洋学、生态学、经济学等多学科知识,形成“自然过程—人文响应”的完整分析链条。再如,学习人教版高三地理选必3“全球气候变化与国家安全”时,教师可设问:“青藏高原冰川退缩如何影响长江流域水安全?→我国南水北调西线工程规划需如何调整?”。通过此类问题,学生逐步掌握“地理现象—驱动机制—影响路径—应对策略”的综合分析框架,最终实现从单一知识记忆到复杂问题解决的素养进阶。

四、通过地图教学,提高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

地图是地理学习的核心工具,是构建区域认知的“脚手架”。教师可通过多尺度、多类型地图的叠加分析,引导学生从空间视角理解区域特征与关联。例如,在人教版高三地理选必3《全球气候变化与国家安全》教学中,教师可提供“近50年全球气温变化等值线图”“青藏高原冰川面积变化遥感影像图”及“长江流域水资源分布图”,要求学生通过图层叠加分析冰川消融与长江径流变化的时空关联。学生需先在气温图中定位青藏高原的升温核心区,再结合冰川图观察退缩速率的空间差异,最后在流域图中标注受影响的关键节点如三峡水库、洞庭湖,从而理解“冰川退缩→短期径流增加→泥沙淤积→长期水源枯竭”的连锁反应。教师还可引导学生利用数字地图工具模拟不同碳排放情景下的冰川变化,预测2050年长江中下游城市(如武汉、南京)的供水风险区域。通过此类地图分析,学生不仅掌握了区域特征的分析方法,更形成了“要素关联-动态演变-影响评估”的认知逻辑,有效提升了区域认知的深度与广度。

高中地理教学中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是一项系统性、长期性的工程,需要教师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引,打破传统教学的桎梏,通过创新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兴趣、创设情境教学深化思维训练、构建问题链培育综合思维、强化地图教学提升区域认知能力等多维路径,将核心素养的培育贯穿于地理教学的全过程。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实现地理教学从知识传授向素养生成的转变,帮助学生形成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为其未来参与解决复杂地理问题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