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指向核心素养提升的中小学英语教材内容呈现方式适宜性研究

【作者】 秦岩

【机构】 山东省滕州市龙泉街道滕东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在新课标强调核心素养培育的背景下,中小学英语教材内容呈现方式的适宜性至关重要。人教版小学PEP教材契合小学生形象思维,以具象化、情境化策略夯实基础;初中人教版教材则适应初中生抽象思维,用抽象化、逻辑化设计提升能力。然而,中小学教材在语法梳理、语用真实性、文化对比深度、思维进阶等方面存在衔接断层,影响核心素养的连贯培养,故开展此研究为优化中小学英语教材、实现核心素养螺旋式提升提供实践参考。

、教材内容呈现方式的理论框架

教材内容呈现方式需基于学生认知发展规律与核心素养培养目标构建适宜性框架。小学PEP教材遵循皮亚杰具体运算阶段特征,采用具象化、情境化呈现策略:通过儿歌韵律激活听觉记忆,以动态插图建立词汇与实物的直接关联,在对话情境中隐性渗透语法,符合小学生形象思维主导的认知特点;初中人教版教材则转向形式运算阶段需求,运用抽象化、逻辑化设计:用时态表格系统梳理语法规则,通过复杂语篇提升信息处理能力,但中小学在语法显性梳理与语用真实性方面存在衔接断层,需构建从具象感知到抽象运用的渐进式呈现体系,实现核心素养培育的螺旋式上升。

三、呈现方式与核心素养培育的适配性分析

(一)语言能力培养维度

小学PEP教材通过具象化、情境化的呈现方式夯实语言基础,如三年级上册Unit 1字母歌将26个字母与拟声词、动画形象结合,如“A for apple, crunch-crunch”,实现音形义的立体感知;四年级下册Unit 3 “Weather”单元采用动态天气图标,如旋转的太阳表示“sunny”,配合肢体模仿,如双手上举模拟“windy”,帮助学生建立词汇与现实场景的强关联。初中教材则转向逻辑化、系统化的知识建构,如九年级Unit 10通过议论文语篇,如“Customs in different countries”,训练复杂句式分析,如定语从句的识别与运用。但小学缺乏系统性梳理,如语音规则总结,初中需加强语用情境设计,如时态在邮件写作中的选择,建议小学增设“语音迷宫”游戏归纳发音规律,初中开发“时态决策树”任务强化真实交际能力,形成“感知—归纳—应用”的螺旋式进阶路径。

(二)文化意识培养维度

人教版 PEP 教材在文化意识培养的呈现方式上,紧密贴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与核心素养提升高度适配,构建了从小学到初中逐步深入的文化意识培体系。小学阶段,六年级上册 Unit 4 “I have a pen pal” 围绕笔友交流展开,教材巧妙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了解不同国家的文化特色。例如,通过笔友间的书信往来,让学生知晓西方国家的节日习俗,像圣诞节时互赠礼物、装饰圣诞树等;了解西方饮食文化,如汉堡、披萨等特色食物。这种呈现方式以生动有趣的形式,激发学生对不同文化的兴趣与好奇心,初步培养其跨文化感知能力,为后续深入理解文化差异奠定基础。初中阶段,九年级下册 Unit 2 “I think that mooncakes are delicious!” 以中国传统节日中秋节为核心,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教材不仅介绍了月饼的种类和制作工艺,还讲述了嫦娥奔月等神话传说,让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文化自信。引导学生对比中西方节日,如中秋节与西方圣诞节的异同,培养学生在跨文化交际中理解、尊重和包容多元文化的能力,使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文化观,有效提升文化意识素养。

(三)思维品质培养维度

小学PEP教材通过阶梯式任务设计激活逻辑思维,如五年级上册Unit 3 “What would you like?” 的点餐对话教学中,先以实物卡片配对练习“I'd like...”句型,再通过角色扮演解决“食物不足时的替代选择”问题,培养学生灵活应变能力;六年级下册Unit 2 “Last weekend”故事板块设置“推测人物心情”的开放式问题,引导学生根据动作描写进行合理推断。初中教材则侧重批判性思维训练,如八年级下册Unit 9 “Have you ever been to a museum?” 阅读课中,通过对比“科技馆”与“艺术馆”的优缺点表格,组织“最佳场馆评选”辩论活动,要求学生在分析功能、受众、教育价值等维度后形成论据链。但跨学段衔接存在断层,小学需增加“思维可视化工具”,如流程图、思维导图,初中可延续故事续写任务,实现从具象推理到抽象论证的过渡。

(四)学习能力培养维度

小学PEP教材通过结构化任务链培养基础学习策略,如四年级上册Unit 4 “My home” 单元设置“物品归位”游戏,引导学生用“The...is in/on...”句型制作房间平面图,同步渗透分类整理的认知策略;五年级下册Unit 3 “My school calendar”引入“时间轴”工具,帮助学生梳理节日日期并自主设计校历,发展元认知规划能力。初中教材则侧重综合技能整合,如八年级下册Unit 7 “What's the highest mountain in the world?”阅读课后任务要求使用思维导图对比中外地理之最,并利用网络资源验证数据,培养信息筛选与验证能力。但跨学段衔接存在策略断层,小学可增设“学习策略提示框”,初中需加强数字工具应用指导,形成“基础策略内化—高级策略迁移”的渐进式培养路径。

本研究表明,人教版小学PEP教材通过儿歌、实物图片等具象化呈现方式有效夯实语言基础,但需加强系统性知识梳理;初中教材以显性语法表格和复杂语篇推动能力进阶,但需强化真实语用情境设计。在文化意识与思维品质培养上,小学应增设“文化对比角”,初中需引入批判性讨论任务,通过螺旋式进阶设计实现核心素养培育的无缝衔接,为中小学英语教材提供可操作的优化路径。

备注:本文系枣庄社科联课题“指向核心素养提升的国家中小学英语教材内容呈现方式适宜性研究”(课题编号:2025JY077)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