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全国卷高考语文古诗文默写灵活性考题备考策略的探究
【作者】 李洪丹 李成锐
【机构】 云南省文山州西畴县第一中学
【摘要】近年来,全国卷高考语文古诗文默写从传统机械背诵考查转向灵活性、情境化考查,对考生的知识储备、理解运用和思维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本文深入剖析全国卷高考语文古诗文默写灵活性考题的特点、命题趋势,结合教学实际与学生答题情况,从夯实基础、提升能力、掌握技巧、强化训练等维度提出全面且针对性强的备考策略,旨在帮助考生从容应对此类考题,提高得分率,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关键词】全国卷;高考语文;古诗文默写;灵活性考题;备考策略
一、引言
古诗文默写是高考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考查学生对古代优秀诗文的积累、理解和运用能力的使命,对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学生语文素养意义重大。近年来,全国卷高考语文古诗文默写命题发生显著变化,考题灵活性增强,突破了传统的上下句填空模式,注重在情境中考查学生对古诗文的灵活运用与知识迁移能力,强调学生对诗文内涵的深度理解。因此,深入研究此类考题的特点与规律,制定科学有效的备考策略,成为高考语文古诗文默写题备考的关键。
二、全国卷高考语文古诗文默写灵活性考题特点分析
(一)情境创设多样化
从生活场景到学习探索,从历史文化到艺术审美,全国卷灵活运用各种情境。如2025年全国一、二卷分别依据莲花图、山水舟图设置题目;2024年全国甲卷设置为行至群山深处,看见瀑布飞泄而下,水石激荡,轰鸣作响的生活场景,考查相关诗句;2023年全国甲卷以“花”和“雪”古诗词中常见物象,填写以雪喻花或以花喻雪的诗句;2023年全国乙卷设置小刚因病不能参加比赛,汪教练用古诗给他发鼓励信息的情境。这些情境紧密联系学生生活,要求学生能迅速将生活与所学古诗文建立联系,实现知识的迁移运用。
(二)考查内容综合化
不再局限于单纯的诗句背诵,而是融合意象理解、情感把握、手法分析、文化常识等多方面。如2024年新课标Ⅰ卷借汉喻唐的题目,考生不仅要熟知唐代诗人借汉时事写唐的创作手法,还需准确把握诗句内容与思想情感,精准筛选出符合要求的诗句,对学生的综合素养要求颇高。
(三)答案设置开放化
开放性默写题答案不唯一,鼓励学生展现个性化理解与广泛的知识储备。如2025年全国卷依据莲花图、山水舟图设置题目,考生只要写出与画面意象、意境契合的古诗文名句即可,答案可以来自课内,也可以是课外积累,为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发挥空间,考查学生知识积累的广度与思维的灵活性。
三、备考策略
(一)精准背诵,夯实基础
1.深入理解诗文内涵:在背诵过程中,引导学生深入探究诗文的创作背景、作者生平、思想情感、艺术特色等。例如,学习《蜀道难》,教师可介绍李白所处时代的文化氛围、个人的抱负与经历,以及夸张、想象等艺术手法在诗中的运用,让学生理解诗人描绘蜀道艰险背后对人生、社会的感慨,使背诵建立在深刻理解之上,而非机械记忆。这样,学生不仅能准确背诵,在面对灵活性考题时,也能依据对内涵的理解进行分析判断。
2.构建知识体系:帮助学生将72篇必背古诗文按照朝代、体裁、主题、意象、修辞等进行分类归纳。比如,按主题分为思乡、爱国、励志等类别;按意象梳理“月”“雁”“柳”“水”“江”等常见意象在不同诗文中的含义与作用。以“月”意象为例,“明明如月,何时可掇”表达对贤才的渴求之情;“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对人生短暂的感慨。按常见的修辞手法梳理有“比喻”“拟人”“对偶”“夸张”“借代”等的诗句,如有“比喻”修辞的诗句有“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有“借代”修辞的诗句有“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何以解忧?唯有杜康”等。通过系统整理,让知识条理化、网络化,便于学生在考试时快速检索、运用。
(二)提升能力,灵活运用
1.培养情境分析能力:加强对学生情境分析能力的训练,引导学生认真审题,抓住题干中的关键词、关键信息,准确理解情境内涵。可以选取历年真题、模拟题中的情境化默写题目,进行专项练习。练习时,要求学生圈出题干中的情境提示词,如时间、地点、情感、事件、手法等,分析这些提示与所学诗文的关联。如2023年全国乙卷以教练身份给不能参加比赛的小刚发信息鼓励,学生要抓住“鼓励”这一情感要点,联想到如“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等表达积极向上、勇往直前精神的诗句。
2.强化知识迁移能力:开展拓展性学习活动,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理解和运用古诗文。鼓励学生进行类比联想,如在学习《谏太宗十思疏》时,引导学生联想其他关于积累的名言警句、诗文,如《劝学》“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等,加深理解;进行创意写作,让学生运用古诗文名句进行改写、续写、仿写,如将“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改写成一段散文,描绘萧瑟秋景,锻炼学生对诗句的灵活运用能力。
(三)掌握技巧,规避失误
1.熟悉命题规律:深入研究历年全国卷高考语文古诗文默写真题,总结命题规律和趋势。了解不同类型考题的常见设问方式、考查重点,如情境创设的类型、开放性考题的考查方向等。分析发现,近年来对唐宋诗词、先秦两汉散文的考查频率较高,在备考时可重点关注。
2.注意易错易混点:整理易错字、易混字、通假字、难写字清单,加强针对性练习。如“樯橹灰飞烟灭”中的“樯”(易错字),“一尊还酹江月”的“尊”(易混为“樽”)和“酹”(难写字),“舞幽壑之潜蛟”中的“壑”(难写字),“君子生非异也”的“生”(通假字)等。通过反复书写、填空、判断对错等方式,强化记忆,避免因书写错误而失分。
(四)强化训练,巩固提升
1.多样化练习:除了常规的默写练习,增加默写大赛、情境模拟、创意写作、飞花令等多样化的练习形式。例如,每学期末开展一次名篇名句默写大赛,总结巩固本学期的重点句,在竞赛中加强训练;开展以“四季”为主题的飞花令活动,让学生在趣味互动中巩固对描写四季诗句的记忆;设置情境创意写作,如让学生以“古代文人雅集”为背景,运用所学古诗文创作一篇短文,提高学生在复杂情境中运用古诗文的能力。
2.真题模拟演练:按照高考考试要求和时间限制,进行真题和模拟题的限时训练。训练后,认真分析学生的答题情况,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集中讲解、个别辅导。同时,引导学生建立错题本,将错题分类整理,分析错误原因,定期复习,避免重复犯错。
四、结语
全国卷高考语文古诗文默写灵活性考题的变革,是教育改革背景下对学生语文综合素养考查的必然趋势。通过精准背诵、提升能力、掌握技巧和强化训练等一系列备考策略的实施,能够有效帮助学生适应这类考题,提高答题的准确性和得分率。同时,在备考过程中,学生能够更深入地领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和审美水平,实现知识积累与能力培养的双重目标,为未来的学习和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在未来的高考备考中,还需持续关注命题变化,不断优化备考策略,以更好地应对高考语文的挑战。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2]中国高考报告学术委员会.2025年高考试题分析.语文[R].北京.现代教育出版社,2025;
[3]樊宝玲.2025年高考语文默写题复习策略探究[J].语文教学通讯,2025;
[4]五年(2021 - 2025)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通用版)专题12名句名篇默写(情境式默写)(学生版+解析). 21世纪教育网-二一教育[EB/OL],2025;
[5]近五年全国卷高考默写篇目统计及备考策略[EB/OL],2025;
[6]2025年高考语文备考之十年真题分类:开放式名句默写汇编[EB/OL],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