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高中地理教学中融入思政教育的教学实践 ——以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为例

【作者】 罗莉

【机构】 四川省井研县马踏中学

【摘要】本文以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为研究对象,探讨如何在地理教学中融入思政教育。通过分析教材中的思政元素,结合教学案例,提出情境教学、议题探讨、实验教学和研学旅行等具体教学方法,旨在实现地理知识与思政教育的有机融合,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科学精神、生态文明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研究结果表明,思政元素的融入不仅提升了学生的地理学科素养,还促进了其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高中地理;思政教育;人教版教材;教学实践;核心素养
【正文】


 

一、引言

随着立德树人教育理念的深入推进,如何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学科教学成为教育界关注的焦点。高中地理作为一门兼具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属性的学科,其教学内容与“绿色发展”“生态文明”“乡村振兴”“人类命运共同体”等国家战略密切相关,蕴含着丰富的思政元素。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通过系统呈现地理知识,为学生理解人与自然、社会的关系提供了重要载体。然而,当前地理教学中思政元素的挖掘与融合仍存在表面化、碎片化等问题,亟需探索系统化的教学实践路径。

本文以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为例,结合教学案例,分析思政元素的分布特点,提出情境教学、议题探讨、实验教学和研学旅行等融合策略,旨在为高中地理思政教育提供可操作的实践方案。

二、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中的思政元素分析

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分为必修与选修模块,内容涵盖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区域地理及地理信息技术等领域。通过系统梳理教材内容,可挖掘出四大类思政元素:

(一)爱国主义与家国情怀

教材通过展示中国地理特征与区域发展成就,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例如:必修一《地球的圈层结构》中,通过地球内部结构与地表形态的讲解,引导学生认识中国地形多样性与资源分布特点,增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必修二《人口与城市》章节,结合中国人口政策调整与城市化进程,分析人口合理容量对国家发展的影响,培养学生的国家认同感及对人口政策的理解和支持。必修三《区域生态环境建设》以中国西北地区荒漠化防治为例,展示国家在生态保护中的实践与成果,强化学生的责任意识。

(二)国家安全与全球视野

教材强调地理要素与国家安全的关联,引导学生树立总体国家安全观。例如:必修二《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中,通过分析中国粮食安全战略与耕地保护政策,探讨农业区位因素对国家粮食安全的影响。必修三《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以“西气东输”工程为例,说明能源资源调配对区域协调发展的意义,培养学生的资源安全意识。选修二《海洋开发》章节,结合中国海洋权益维护与海洋资源利用,引导学生关注海洋安全与国家主权。

(三)科学精神与批判性思维

教材通过地理实验与数据分析,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例如:必修一《地球的运动》中,通过地球仪演示与太阳高度角观测实验,引导学生理解地理现象背后的科学原理。必修二《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章节,结合中国工业布局变化,分析技术进步对产业转型的推动作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选修三《环境与人类活动》中,通过环境问题案例分析,引导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评价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四)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

教材贯穿人地协调观,倡导绿色发展理念。例如:必修一《自然界的水循环》章节,通过水资源合理利用的讨论,引导学生形成节约用水的生态文明观。必修三《区域可持续发展》以美国田纳西河流域综合开发为例,说明流域治理对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平衡作用。选修六《环境保护》中,通过分析中国大气污染防治政策,强化学生的环境责任意识。

三、高中地理教学中融入思政教育的实践策略

(一)情境教学:以情感共鸣深化爱国情怀

情境教学通过创设真实场景,引导学生体验地理知识中的思政内涵。例如:

案例1:在《地表形态的塑造》教学中,教师播放“中国山脉与河流”纪录片,结合喜马拉雅山、华山等景观图片与相关诗句,组织学生在视觉与文学的双重刺激下,撰写对祖国山河的感悟短文。

案例2:在《全球气候变化》教学中,教师模拟“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情境,让学生分组代表不同国家,就减排责任展开辩论,培养其全球视野与合作意识。

(二)议题探讨:以多元视角培育国家安全观

议题式教学通过设置争议性议题,引导学生辩证分析地理问题。例如:

案例1:在《耕地资源与国家粮食安全》教学中,教师提出议题:“为保护耕地资源设定‘十八亿亩红线’是否限制了经济发展?”学生通过资料查阅与小组讨论,最终达成共识:耕地保护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底线。

案例2:在《海洋开发》教学中,教师设置议题:“南海资源开发与海洋权益维护如何平衡?”学生通过分析国际法与中国海洋战略,理解国家在维护海洋安全中的立场。

(三)实验教学:以实践操作树立科学精神

实验教学通过动手操作,让学生验证地理规律,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例如:

案例1:在《季风成因》教学中,教师设计实验:关闭教室门窗,在教室中点燃卫生香,两侧分别放置加热电炉与冰块,观察卫生香飘动方向。学生通过实验理解热力环流原理,并迁移至季风形成机制的分析。

案例2:在《流水侵蚀地貌》教学中,教师利用沙盘模拟河流侵蚀过程,引导学生观察不同坡度与流量下的地貌变化,培养其观察力与归纳能力。

(四)研学旅行:以社会参与践行生态文明

研学旅行通过实地考察,让学生将地理知识转化为行动。例如:

案例1:在《区域生态环境建设》教学中,教师组织学生赴长沙橘子洲开展生态保护研学。学生分组调查植被覆盖率、水质状况,并提出改善建议,形成研学报告。

案例2:在《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教学中,教师带领学生参观本地现代农业园区,了解有机种植技术,并撰写《家乡农业园区发展建议书》,培养其社会责任感。

四、教学评价与反思

(一)多元化评价体系构建

为全面评估思政教育效果,需建立“过程性评价+结果性评价”相结合的体系:

过程性评价:记录学生在课堂讨论、实验操作、研学活动中的表现,评价其合作能力、批判性思维与情感态度。

结果性评价:通过论文、报告、测验等形式,检验学生对思政元素的理解与应用能力。例如,在《人口合理容量》教学后,要求学生撰写《中国人口政策调整的必要性分析》论文,评价其对社会问题的分析能力。

(二)教师专业发展支持

教师需通过培训提升思政教育能力:

理论学习:参加“地理课程思政”专题研修,掌握思政元素挖掘与融合方法。

实践反思:开展教学行动研究,如记录《工业区位因素》教学中学生价值观的变化,优化教学设计。

五、结论

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为思政教育提供了丰富素材,通过情境教学、议题探讨、实验教学和研学旅行等策略,可实现地理知识与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实践表明,思政元素的融入不仅提升了学生的地理学科素养,还促进了其家国情怀、科学精神与生态文明意识的全面发展。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探索跨学科融合路径,构建更具综合性的思政教育体系。

 

 

参考文献:

1.浅谈高中地理教学中的思政教育

2.高中地理“课程思政”元素的教学分析

3.高中地理课程思政教学内容和路径探究

4.人教版高中地理学科目录

5.高中地理教材思政功能教学策略

6.高中地理课程思政教学实践研究

7.高中地理课程思政元素及方法策略

8.浅谈高中地理学科融合思政教育的策略与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