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浅谈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小学语文课堂实践 ——以武胜县民族小学校为例

【作者】 刘雪梅

【机构】 武胜县民族小学校

【摘要】本文以武胜县民族小学校为例,探讨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小学语文课堂的实践路径。该校作为广安市唯一的民族小学,立足多民族学生共融特点,结合武胜县多层次红色资源,从资源转化(突出“民族团结”主题)、课堂实施(创新“多民族协同”形式)、课后延伸(构建“民族共融”实践体系)三方面开展实践,以落实课程标准要求,培养学生爱国主义与文化认同感,实现红色精神与民族团结教育的有机融合。同时,反思实践关键要点,并展望未来将持续探索二者融合路径,传承红色基因
【关键词】红色文化资源、小学语文课堂、民族团结教育、武胜县民族小学校、课堂实践
【正文】


红色文化是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将其融入小学语文课堂,既是落实《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继承和发扬革命文化”要求的重要路径,也是培养学生爱国主义与文化认同感的有效手段。作为广安市唯一一所民族小学,我校立足多民族学生共融的校园特点,结合本地丰富的红色资源,探索出具有民族特色的红色文化教学实践路径,实现红色精神与民族团结教育的有机融合。

一、红色文化资源融入的独特价值与基础

 

1. 对民族小学的特殊意义

 

 我校始创于1886年,最初为伊斯兰教会所办的经堂学校,是当地较早开展教育的场所之一。随着时代发展,学校历经多次变迁,作为广安市唯一的民族学校,它见证了武胜县教育事业的发展与民族关系的和谐演进。红色文化中提及的“团结奋斗、共同抗争”精神,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目标高度契合。例如,1948年武胜境内爆发了多次起义,其中各民族群众协同抗敌的史实,能让学生直观理解“民族团结是胜利的基石”,这种认知比抽象说教更具说服力。

 

2. 武胜县红色资源的适配性

 

武胜县的红色资源,为课堂教学提供丰富素材:人物纪念类如杨益言故居、王璞烈士文件箱,可引导学生感悟革命信仰;历史事件类如华蓥山起义纪念馆,能帮助学生理解民族抗争史;社会主义建设类如7002钻井遗址、胜天渡槽,可让学生体会各民族共同建设家园的奋斗精神。这些资源与部编版语文教材中20%的红色题材课文(如《少年中国说》《冀中的地道战》)形成呼应,为跨民族视角下的红色教育提供内容支撑。

 

3. 政策与资源保障

 

中共中央、国务院《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强调“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为我校红色文化融入指明方向。武胜县打造的红色文化园、《红岩精神永放光芒》微视频等硬软件资源,以及“红色星期五”志愿服务等活动,为课堂实践提供了坚实保障(广安市武胜县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中心,2024)。

 

二、结合民族小学特点的课堂实践策略

 

1. 资源转化:突出“民族团结”主题

 

针对多民族学生特点,我校对红色资源进行针对性转化。例如,在高年级阅读课中引入《中国共产党武胜历史》中“各族群众支援前线”的史料,与课文《冀中的地道战》对比,引导学生撰写“不同民族的抗战故事”,强化“中华民族一家亲”的认知。

 

借鉴宋文俭“跟着语文教材学党史”的理念,我们将红色资源与民族元素结合:在《延安,我把你追寻》教学中,展示王璞烈士文件箱的3D模型时,补充“藏族战士保护文件箱”的地方传说,让学生以“多民族小战士”视角撰写“老物件的自述”,既锻炼写作能力,又深化民族团结意识(宋文俭,2022)。

 

2. 课堂实施:创新“多民族协同”形式

 

1)情境创设:强化民族共情

 

在《圆明园的毁灭》教学中,采用“双情境+民族视角”设计:先展示圆明园复原图与武胜红色文化园中的近代史展陈,再引入“回族商人资助起义军”的本地故事,引导学生分组讨论“不同民族在历史磨难中的共同选择”,通过跨民族共情理解“落后就要挨打”的教训。

 

2)多元活动:融合民族特色

 

结合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设计民族元素活动:语言智能方面,让学生用汉、回、藏等民族语言片段创作“小英雄雨来在武胜”的番外故事;音乐智能方面,将《南泥湾》改编为包含民族乐器节奏的合唱,融入回族踏脚舞、藏族锅庄舞的动作元素;实践活动中,组织“胜天渡槽建设”模拟劳动,让学生分组扮演不同民族的建设者,通过协作体会“团结筑梦”的精神。

 

3. 课后延伸:构建“民族共融”实践体系

 

课堂之外,我校以“红色+民族”为主题设计延伸活动:开展“民族家庭红色故事”寻访,鼓励学生收集祖辈参与建设的物件(如回族群众支援钻井队的水壶、藏族工匠参与渡槽修建的工具),制作“民族红色档案袋”;在校园“民族文化长廊”设置“红色展台”,展示学生创作的多语言革命故事漫画、民族风格的红色剪纸;举办“民族团结红色文化节”,设置“民族服饰演绎革命故事”“多民族协作搭建渡槽模型”等项目,让红色精神在民族互动中自然内化。

 

三、实践反思与展望

 

我校的实践表明,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小学语文课堂,需把握三个关键点:一是资源转化要贴合民族学生认知;二是活动设计要突出“协同”,让多民族学生在合作中理解红色精神;三是需警惕表面化倾向,如陈启东所言,应“通过细节挖掘让红色文化真正走进学生心灵”(陈启东,2022)。

 

作为广安市唯一的民族小学,我们将继续探索红色文化与民族团结教育的融合路径,让红色基因在多民族校园中代代相传,为培养“民族团结的接班人”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陈启东. 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红色文化渗透的实践策略[J]. 教育观察,2022(04).

[2] 广安市武胜县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中心. 多措并举加强红色文化宣传[EB/OL]. 四川党史文献网,2024.

[3] 宋文俭. 跟着语文教材学党史,为乡村儿童培根铸魂[J]. 教育理论与实践,2022(34).

[4] 张莹. 小学语文红色课堂融合教学的实践研究[N]. 泰州日报,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