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数字技术赋能“体验式阅读”创新实践研究
【作者】 何成宝
【机构】 重庆市铁路中学校(400053)
【摘要】本文聚焦于数字技术对“体验式阅读”的创新赋能,深入探讨二者融合的理论与实践。数字技术凭借其独特优势,构建多感官沉浸场景,打破传统阅读局限,让读者如临其境感受文本世界;通过个性化交互设计,依据用户阅读习惯和兴趣提供定制化体验,实现阅读从被动到主动的转变。在实践层面,数字技术在教育、文化传播等领域推动体验式阅读落地,虽取得一定成果,但也面临“重体验轻文本”、内容同质化等问题。未来需在技术与文本间寻求平衡,深化内容与技术融合,让数字技术更好地服务于体验式阅读,推动其成为数字时代文化传播的重要力量,引领阅读迈向新高度。【关键词】数字技术;体验式阅读;多感官沉浸;个性化交互
数字技术赋能“体验式阅读”,首先体现在多感官沉浸场景的构建。传统纸质阅读依赖视觉单一输入,而VR(虚拟现实)、AR(增强现实)技术打破了这一局限,将文本内容转化为可感知的立体场景。例如,阅读《红楼梦》时,用户可通过VR设备“走进”大观园,在虚拟场景中观察潇湘馆的竹影、体验荣国府的宴席氛围,甚至与虚拟角色进行简单互动;AR技术则能让经典名著中的插画“活”起来——扫描《西游记》中“三打白骨精”的插图,手机屏幕上便会呈现动态打斗画面,配合音效与旁白,让用户仿佛置身故事现场。这种多感官刺激不仅降低了经典文本的理解门槛,更让阅读从“想象”变为“亲历”,显著提升用户的情感投入度。
其次,个性化交互设计是数字技术赋能体验式阅读的核心亮点。依托大数据与AI算法,数字阅读平台可精准捕捉用户的阅读习惯、兴趣偏好,进而提供定制化体验。例如,在互动小说类APP中,AI会根据用户的选择调整故事走向——阅读悬疑题材作品时,用户若倾向于“追踪线索”,剧情会侧重细节铺垫;若偏好“快速解谜”,则会缩短支线、聚焦核心冲突。此外,语音交互技术也为体验式阅读拓展了边界:用户通过智能音箱“听书”时,可随时指令“暂停解读人物关系”“重复关键情节”,AI会即时响应并提供个性化讲解,让阅读从“被动接收”变为“主动掌控”,充分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差异。
在实践层面,数字技术赋能“体验式阅读”已在教育、文化传播等领域落地见效。在教育场景中,许多中小学将数字体验式阅读融入课堂:学习古诗《望庐山瀑布》时,学生通过AR技术看到动态的瀑布景象,配合模拟的水流声与诗人创作背景讲解,不仅快速理解诗句含义,更能体会诗歌的意境美;在文化传播领域,故宫出版社推出的“数字故宫”阅读产品,让用户通过VR“走进”太和殿,在虚拟游览中阅读建筑背后的历史故事,既传播了传统文化,又提升了用户的参与感。这些实践案例证明,数字技术不仅能丰富体验式阅读的形式,更能强化其教育价值与文化传播价值。
当然,数字技术赋能“体验式阅读”仍需警惕潜在问题:过度依赖技术可能导致用户“重体验、轻文本”,忽略对作品深层思想的思考;部分技术产品存在交互设计复杂、内容同质化等问题,影响用户体验。未来,需在“技术创新”与“文本本质”之间找到平衡——以技术优化体验,而非替代文本阅读;同时,加强内容与技术的深度融合,推出更具思想性、创新性的体验式阅读产品。
综上,数字技术为“体验式阅读”注入了新的活力,其在场景构建、个性化交互上的优势,不仅提升了阅读的趣味性与参与感,更拓展了阅读的边界与价值。随着技术的不断迭代与实践的持续深化,体验式阅读必将成为数字时代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推动阅读真正走进“沉浸式、个性化、深度化”的新境界。
本文系重庆市九龙坡区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4年度一般课题JL2024-140“数字技术赋能'体验式阅读'创新实践研究”的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