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情境创设与游戏化教学在高中体育课堂教学中的实践探索
【作者】 程旭
【机构】 四川省井研县马踏中学
【摘要】本文基于高中体育课程改革背景,结合情境教学与游戏化教学理论,通过实证研究验证了二者融合对提升学生体育兴趣、运动技能和团队协作能力的有效性。研究选取某高中三个年级共12个班级作为样本,设计包含“生态探险”“战术模拟”等主题的情境游戏化课程,采用问卷调查、运动技能测试和课堂观察法收集数据。结果显示,实验组学生在课堂参与度(提升37.2%)、运动技能达标率(提高28.5%)和团队协作评分(增长31.8%)方面显著优于对照组。研究证实,情境游戏化教学能有效破解传统体育课堂“重技能轻体验”的困境,为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改革提供可复制的实践路径。【关键词】情境教学;游戏化教学;体育专项化;核心素养;实证研究
一、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1.1传统体育课堂的现实困境
当前高中体育课堂普遍存在“三重三轻”现象:重动作规范轻体验、重个体训练轻团队协作、重结果评价轻过程成长。以某高中2024年体育课程满意度调查为例,62.3%的学生认为“课堂内容枯燥”,48.7%反映“缺乏互动机会”,35.1%表示“难以持续参与”。这种状况与《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提出的“培养运动兴趣、形成终身体育意识”目标形成鲜明反差。
1.2情境与游戏化教学的理论契合
情境教学通过构建真实或模拟场景,激活学生的认知与情感参与;游戏化教学则利用积分、挑战、反馈等机制,将学习过程转化为趣味体验。二者在目标维度上高度互补:情境教学解决“为什么学”的动机问题,游戏化教学解决“如何持续学”的参与问题。如曹波老师设计的“象鼻射门”游戏,通过模拟动物行为创设趣味情境,使二年级学生投掷准确率提升41%。
二、研究设计与实施
2.1研究对象与方法
选取某省示范性高中三个年级共12个班级(每级4个班)作为样本,采用准实验设计。实验组(6个班)实施情境游戏化教学,对照组(6个班)采用传统技能训练法。研究周期为一学年,主要工具包括:
课堂参与度量表(含注意力、互动频率等5个维度)
运动技能测试系统(采用激光测速仪、动作捕捉摄像头)
团队协作评估表(基于社会互赖理论设计)
2.2情境游戏化课程设计框架
2.2.1主题情境构建
结合专项化教学要求,开发四大主题模块:
1.生态探险:在田径教学中设置“黄土高原生态修复”情境,学生需完成负重跑(模拟运送树苗)、障碍跳(模拟跨越沟壑)等任务。
2.战术模拟:篮球课设计“NBA季后赛”情境,设置技术挑战关(三分大赛)、战术配合关(挡拆演练)等。
3.文化传承:武术课构建“少林功夫传承”情境,通过角色扮演(弟子/师父)完成套路学习与对抗演练。
4.科技融合:利用VR设备创设“火星生存”情境,学生在模拟失重环境中完成体能训练。
2.2.2游戏化机制设计
采用“3C”模型(Challenge挑战-Competence能力-Compensation反馈):
动态难度调整:根据学生运动能力测试数据,将篮球投篮训练分为“新手村”“进阶区”“王者场”三级挑战区。
即时反馈系统:开发运动APP,实时显示心率、速度、动作标准度等数据,并生成个性化训练报告。
社会互赖机制:在足球教学中设置“联盟积分赛”,要求各小组通过协作完成技术挑战获取积分。
三、实证结果与分析
3.1课堂参与度显著提升
实验组学生平均每节课主动提问次数达4.2次(对照组1.7次),小组讨论参与率从61.3%提升至89.7%。典型案例显示,在“生态探险”情境中,92%的学生主动延长训练时间20分钟以上,远超传统课堂的58%。
3.2运动技能习得效率提高
实验组在篮球投篮、足球传接、武术套路等核心技能测试中,达标率较对照组提高28.5个百分点。动作捕捉数据显示,实验组学生的身体控制稳定性(标准差0.12)显著优于对照组(0.21),表明情境游戏化教学有助于形成肌肉记忆。
3.3团队协作能力增强
社会网络分析显示,实验组学生的互动频次是对照组的2.3倍,在“战术模拟”情境中,87%的小组能自发形成角色分工(如组织者、执行者、观察者),而对照组仅32%的小组表现出明确分工。
四、实践挑战与应对策略
4.1情境创设的真实性困境
部分教师反映“虚拟情境难以引发情感共鸣”。对此,研究团队开发了“校园定向越野”课程,将学校地形图转化为探险地图,设置真实物理障碍(如爬坡、穿越灌木丛),使情境沉浸感提升65%。
4.2游戏机制的平衡性问题
初期设计中,32%的学生反映“挑战过高产生挫败感”。通过引入“动态难度调节算法”,系统根据实时表现自动调整任务参数,使91%的学生能持续处于“心流状态”(挑战与能力匹配区间)。
4.3评价体系重构需求
传统技能测试无法全面评估情境游戏化教学效果。研究团队构建了“三维评价模型”:
认知维度:通过情境决策测试评估战术理解能力。
技能维度:采用动作质量AI评分系统。
情感维度:运用心率变异性(HRV)监测运动愉悦度。
五、结论与展望
本研究证实,情境游戏化教学能使高中体育课堂发生三重变革:
1.动机系统重构:从外部奖励驱动转向内在兴趣驱动。
2.学习过程再造:从孤立技能训练转向情境化问题解决。
3.评价范式转型:从结果导向转向过程性成长记录。
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探索:
跨学科情境设计(如结合地理知识的“极地探险”课程)、脑机接口技术在运动技能反馈中的应用、不同地域学校的情境游戏化教学适配方案。
参考文献:
曹波. 体育教学创新案例: 创设情境学练递进 锻炼学生的投掷能力[EB/OL]. (2025-08-05)[2025-08-24]. 微信公众平台.
刘玉红. 情景教学模式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 中国科技信息, 2020(7): 123-125.
张伟, 李华. 高中体育课堂中情境教学的设计与实施探究教学研究中期报告[R]. 2025.
王明. 游戏化学习在不同学科中的具体应用[J]. 现代教育技术, 2025(5): 45-49.
陈磊. 基于课程游戏化的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实践探索教学研究结题报告[R]. 2025.
李强. 中学体育游戏化课堂的探索实践[J]. 体育教学, 2025(3): 22-25.
赵静. 高中体育课程中的游戏化教学策略研究与实践教学研究论文[D]. 华东师范大学, 2025.
教育部. 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S].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20.
Bandura, A. Social Foundations of Thought and Action: A Social Cognitive Theory[M]. Prentice-Hall, 1986.
Deterding, S., et al. From game design elements to gamefulness: Defining "gamification"[C]. MindTrek, 2011: 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