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浅谈中职学校汽车构造与维修专业的发展现状与教学改革路径

【作者】 陈莉

【机构】 四川省筠连县职业技术学校

【摘要】随着我国汽车产业,特别是新能源汽车与智能网联技术的飞速发展,市场对汽车后服务领域人才的知识结构、技能水平和综合素养提出了全新要求。中等职业学校作为培养一线技术技能人才的主阵地,其汽车构造与维修专业(现多称“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的发展与改革至关重要。
【关键词】中职教育;汽车维修;发展现状;教学改革;产教融合
【正文】


   一、引言
   汽车产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其庞大的保有量和持续的技术迭代为汽车后市场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潜力和人才需求。中职学校汽车构造与维修专业承担着为行业输送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的重任。然而,面对产业“新四化”(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共享化)的浪潮,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已显露出诸多不适。如何精准把脉专业发展现状,深化教学改革,实现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同频共振,已成为当前中职学校亟待解决的核心课题。
  二、汽车构造与维修专业的发展现状与挑战
  目前,中职学校汽车专业在多年的发展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也存在一些深层次的矛盾与挑战。
  (一)现有优势与基础
   1.专业规模稳定,社会认可度较高: 汽车维修作为传统热门专业,长期以来吸引了大量学生报考,生源基础较为稳定。家长和学生普遍认为该专业就业前景明确,是一门“靠技术吃饭”的手艺。
  2.实训条件初步完善: 在国家职业教育政策扶持下,许多中职学校已建立了校内汽车实训中心,配备了整车、发动机台架、底盘系统等基础实训设备,能够满足传统汽车拆装、检测与维修的基本教学需求。
  3.校企合作模式初步建立: 部分学校与本地汽车维修企业、4S店建立了合作关系,开展了订单班、顶岗实习等形式的合作,为学生提供了接触生产一线的机会。
  (二)面临的主要挑战与困境
   1.教学内容滞后于技术发展: 现行教材和课程体系仍以传统燃油汽车的结构、原理和维修为主,对新能源汽车的“三电”系统(电池、电机、电控)、智能网联汽车的传感器、控制器、自动驾驶辅助系统等新知识的融入严重不足,导致学生所学与市场所需存在“代差”。
  2.实训设备更新迟缓,难以匹配新技术:新能源汽车、智能汽车结构复杂且精密,其专用的检测设备(如故障诊断仪、电池检测设备)价格昂贵。许多学校受限于经费,无法及时购置前沿技术的实训设备和教学车辆,导致学生“纸上谈兵”,实践能力培养脱节。
  3.师资队伍转型困难:现有专业教师多毕业于传统汽车专业,或由行业老师傅转型而来,其知识体系和技能储备集中于机械维修。面对电子、电气、计算机技术占主导的新领域,教师普遍存在知识老化、新技术掌握不深的问题,且缺乏有效的再学习和培训渠道。
  4.校企合作深度不足:目前的合作多停留在学生实习、企业捐赠旧设备等浅层次,未能真正实现“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共同开发课程、共同组织教学、共同评价人才”的深度融通。企业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标准未能及时反馈并转化为教学内容。
  5.学生综合素养有待提升: 随着维修对象技术含量的提升,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已从单纯的“会修车”转向“懂原理、会诊断、善沟通、能学习”的复合型人才。而当前培养模式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故障诊断思路、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及职业素养的培养仍显薄弱。
   三、教学改革的具体路径与策略
针对上述挑战,中职学校汽车专业必须进行一场从理念到实践的深刻变革。
  (一)重构课程体系,推动内容现代化 以岗位能力分析为基础,构建“平台+模块”的课程新体系。
  1·夯实专业基础平台:保留必要的机械基础、电子电工技术等核心基础课程,但需融入与新能源汽车和智能汽车相关的基础理论知识。
  2·增设前沿技术模块:开设如《新能源汽车技术》、《汽车智能网联技术概论》、《电动汽车维护与故障诊断》等模块化课程,作为必修或限定选修课,及时将行业新技术、新标准纳入教学。
  3·开发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教材:与龙头企业合作,开发紧跟技术发展、易于更新的新型教材和数字化教学资源,打破传统教材更新周期长的桎梏。
  (二)升级实训条件,强化实践教学通过多种渠道,建设与行业技术同步的实践教学环境。
   1.争取财政投入,购置核心设备:积极向教育主管部门申请专项资金,优先购置新能源汽车“三电”系统实训台、智能传感器实训台、主流型号的诊断电脑等关键设备。
   2.深化校企合作,引入企业资源:与企业共建“校内厂”、“产业学院”,吸引企业将最新的设备、技术甚至生产性任务引入校园,让学生在校内就能接触到真实的生产环境和技术前沿。
   3.利用虚拟仿真技术,弥补硬件不足:对于价格极其昂贵或存在安全风险的设备(如高压电池包拆解),可引入VR/AR虚拟仿真实训系统,让学生在虚拟环境中进行反复演练,降低成本和风险。
  (三)加强师资建设,打造“双师型”团队教师是教学改革的关键执行者,必须优先推动师资转型。
   1.实施“教师企业实践计划”:建立强制性、周期性的教师下企业顶岗实践制度,要求教师深入合作企业,学习新技术、新工艺,并将其转化为教学案例。
   2.引进企业专家,优化队伍结构:聘请企业技术总监、金牌技师等作为兼职教师,承担前沿技术模块的教学任务,并带动校内专职教师成长。
  3.建立常态化培训机制:与高职院校、本科院校、知名设备供应商(如博世、巴斯夫等)建立联系,定期为教师举办新技术培训班,保持其知识技能的先进性。
  (四)深化产教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推动校企合作从“形式”走向“实质”。
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成立由学校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和企业专家组成的专业建设委员会,共同研讨确定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和课程标准,确保人才培养的针对性。
  (五)注重素养培育,促进全面发展 将职业素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
   强化安全与规范教育:特别是高压电安全操作规范,将其作为新能源汽车学习的首要内容和底线要求。
   培养诊断思维与信息素养:改变“重操作、轻思维”的习惯,强化学生查阅技术通报、使用维修数据库、进行逻辑推理的系统化故障诊断能力培养。
  融入工匠精神与职业道德:通过企业文化熏陶、大师讲座、技能竞赛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质量意识、责任意识、服务意识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四、结语
   总之,中职学校汽车构造与维修专业的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绝非一蹴而就。它要求学校必须以开放的姿态,紧密跟踪汽车技术革命性变革的趋势,深刻洞察行业人才需求的变化,以课程内容更新为先导,以实训条件升级为保障,以师资队伍建设为核心,以深层次产教融合为突破口,全面重构人才培养体系。唯有如此,才能培养出真正适应新时代要求,深受企业欢迎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我国从汽车大国迈向汽车强国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