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新课标下小学语文任务群教学策略
【作者】 汪德斌
【机构】 陕西省安康市平利县城关第五小学
【摘要】语文教育领域对学习任务群的实践探索已持续多年,这一教学模式在新课程标准实施过程中得到了教育主管部门的重点关注。教学实践中,教育工作者需要立足核心素养培养要求,统筹单元教学目标和课内外时间安排,以此构建科学合理的学习任务群实施方案,从而确保教学效果的最大化。为此,本研究聚焦小学语文教学优化,以学习任务群为基本框架,选取典型教学案例,从多元开放、内容充实、动机激发三个层面展开分析,提出构建高效任务群的具体策略,为基层教师提供实践参考。【关键词】新课程标准;任务驱动教学;小学语文教育
1.学习任务群的内涵解析
教育主管部门发布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首次引入了"学习任务群"这一创新理念。作为课程内容组织形式的革新尝试,其核心要义可归纳为:以任务驱动为教学主线,以项目式学习为实施路径,通过系统整合各类教学资源、内容与方法要素,构建动态发展的优质课程框架,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能力。在小学语文教育实践中,学习任务群呈现出多元性、包容性和激励性等显著特点,教师可结合具体教学情境对任务群进行灵活优化。
2.新课改视域下小学语文学习任务群的构建路径
(1)基于核心素养的构建导向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简称《标准》)特别强调,核心素养内涵作为2022版课标的全新组成部分,清晰界定了基础教育阶段语文教学应培育的关键能力。这一概念体系涵盖文化认同、言语实践、认知发展和美学创新四个关键领域。核心素养成为新课程标准框架下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指导原则与核心教学诉求。通过引入学习任务群这一教学组织形式,能够使素养培育目标更加具体可感,为课堂实践中落实核心素养提供明确路径。教育工作者可围绕核心素养培育需求设计任务群,借助任务引领促进学生能力提升,深化单一教学单元的教育价值。
(2)基于单元目标的设计路径
小学语文教材主编温儒敏强调,在新课标框架下的小学语文教材采用双线并行编排方式,其人文内涵与语文要素紧密结合大单元教学理念,构建出层次分明、结构合理的教学整体。教师在设计学习任务群时,可将单元总体教学目标作为重要参考,增强教学的系统性,推动课程体系的持续改进。
3.新课标背景下小学语文学习任务群的高效实施路径
(1)立足学科特点,构建多元化任务体系
《标准》明确指出,语文作为一门兼具综合性与实践性的学科,其核心特征在于工具价值与文化内涵的有机融合。该学科知识体系贯通古今,在跨学科教育中扮演着枢纽角色,与众多学科领域保持着密切的知识联结。教育工作者可充分把握这一学科特质,构建多元化的学习任务体系,在强化语文核心素养的同时拓展学生的认知边界,促进其综合素质发展。教学实践中可设计多维度探究活动,包括文献检索、延伸阅读、主题研讨等,通过差异化的知识获取方式激发学生的语文思维潜能;还可创新任务呈现形式,融入戏剧表演、创意绘画、实践调研、写作训练、诵读展示等兼具趣味性与挑战度的活动形式,有效调动学生的课堂参与热情。这种多元化的任务设计能够充分彰显语文学科的人文价值,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表达能力。以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陶罐和铁罐》的教学为例,该童话故事通过生动的情节对比展现了谦逊与傲慢两种鲜明的人物特质,蕴含着"骄傲招损、谦虚受益""扬长避短"等深刻哲理。教师经过精心设计,构建了以下多层次的学习任务体系。
①朗读训练:采用角色扮演方式诵读课文,通过语调变化和语速控制展现陶罐谦逊平和、铁罐傲慢张扬的个性特点。②讨论环节:分析陶罐与铁罐的性格差异,结合文本具体描写说明判断依据。③写作练习:模仿铁罐的说话方式创作对话,学习作者如何通过语言描写塑造人物形象。④情景再现: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课本剧表演,从角色内心独白的角度分享感悟。这一系列任务涵盖了诵读、讨论、写作、表演等多种形式,充分体现了语文教学的人文内涵。多元化的任务设计全面覆盖了本课核心知识点,为提升课堂实效提供了有力支撑。在任务群的驱动下,教学活动有序开展,取得了显著成效。
(2)运用数字化手段,构建开放式任务体系
《标准》强调需重视数字化背景下语文教育形态的演变,研究教学模式的创新转型。这要求教育工作者在课程规划阶段把握当代语文学科的发展趋势,深刻理解信息化资源、在线学习平台对语文素养培养的助推作用。教师可运用数字技术重构教学场景,构建弹性化课堂活动模块,在强化学生参与深度、拓展认知维度的过程中,通过项目驱动引导学生观察社会变迁与生活演进,激发学科思维潜能。教学设计可整合前沿科技元素,在成果呈现环节放宽创作框架,建立动态平衡的运行体系,从而契合当代教育诉求并推动学生综合素质提升。以小学语文四年级《古诗三首》单元教学实践为例,该模块涵盖《暮江吟》《题西林壁》《雪梅》三首经典作品,旨在指导学生掌握写景类古诗的多元解析技巧,体悟诗歌意境,积淀人文底蕴,播种传统文学兴趣种子。教师需依据新课标理念,设计开放型学习项目集群,在项目体系中整合多模态信息技术手段。
(3)基于实际学情构建递进式任务体系
教育工作者应当以动态视角分析学生发展状况,深入把握班级阶段性学习特征,设计具有激励作用的任务组合。通过设置梯度合理的教学任务,逐步激发学生的课堂投入热情,系统性地培养其学科素养。这种任务体系能帮助学生准确评估自身学习水平,逐步拓展思维层次,在个人能力发展区间内进行深入探究,从而有效提升语文综合能力。
以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古人谈读书》的教学实践为例,本课的核心教学目标在于引导学生熟练诵读文本,深入理解文中阐述的读书理念,准确掌握"诲"、"耻"等生字新词。通过文本研读,使学生获得阅读方法的启示,感受古代学者对待读书的严谨态度与有效方法,进而调整个人阅读观念,激发初步的阅读兴趣。在构建教学任务体系时,教师需准确把握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五年级学生已形成自主阅读和基础分析能力,但在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性思考方面仍有提升空间。基于此,教师可构建以"发展学生深度思维能力"为导向的课堂任务体系,具体实施方案如下。
①在课前准备阶段,搜集古代文人读书的轶闻趣事,重点记忆故事细节及人物称谓,以便在课堂导入环节与同伴交流分享。②仔细研读文本,标注课后生字新词并进行巩固练习。列举谦逊、务实、勤勉等词语的同义表达和反义表达,完成"拼音转汉字"的随堂检测。③以流畅且富有感染力的方式朗读课文,与邻座同学探讨本文朗读时的情感基调应如何把握。④全文阅读后分析:依据内容逻辑,可将文章划分为几个层次?各层次的核心内容是什么?说明划分理由。在孔子、朱熹与曾国藩三位先贤中,你更认同哪位关于读书的见解?阐述原因。⑤以小组为单位研讨三位大家的读书理念,组织班级辩论活动。辩论主题设定为:阅读数量与阅读质量孰轻孰重。⑥通过本课学习,你获得了哪些感悟与启发?
在具体教学实践中,教师需要将记忆理解、知识运用、分析评判以及创新突破等多元思维能力的培养目标有机整合到学习任务体系中。教学环节的难度梯度应当遵循循序渐进原则,从基础概念入手逐步过渡到高阶思维训练,使学生在完成系列任务时体验到层层递进的成就感,从而有效激发其学习内驱力。基于学情分析设计的任务驱动模式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情感因素,促使他们主动达成各项课堂活动要求,最终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
基于上述分析,以教材单元结构、学科特质、课程纲要及实际学情为任务群设计基础,构建兼具统整性、多元性、生成性和激励性的教学任务体系,能够显著提升学生的参与热情,精准定位其潜在发展空间,引导学生在任务导向下逐步提升语文素养,实现综合素质发展。教育工作者应当合理规划任务群的实施节点,构建完善的评价与反馈机制,确保任务教学形成闭环,构建系统的学习轨迹。
参考文献:
[1]张红妹.任务驱动型教学在小学高段语文课堂中的实践探索[J].基础教育研究,2021(22).
[2]王翠.基于单元统整的小学语文任务群教学实践研究[J].教育实践与研究,202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