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小学数学课堂情境导入有效策略

【作者】 邹艳芳

【机构】 黑龙江省富裕县逸夫学校

【摘要】情境导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起着关键作用。本文深入探讨了情境导入的内涵与意义,详细分析了多种情境导入的类型及其在教学实践中的具体应用,并对情境导入时应遵循的原则进行了阐述,旨在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质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关键词】
【正文】


一、情境导入的内涵与意义

情境导入是指教师在教学开始时,通过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境,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的一种实用教学方法。它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开场环节,更是连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与新知识的桥梁。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情境导入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小学阶段的小学生注意力容易分散,生动有趣的情境能够迅速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使他们对即将学习的内容产生好奇和期待。例如,在教授"分数的初步认识"时候,可以通过讲述"分蛋糕"的故事情境:小明过生日,要和他的小伙伴们分享一个蛋糕。如果要把蛋糕平均分成2,每人得到多少呢?如果有4个小伙伴,又要怎么分呢?这样的情境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能让学生更积极地投入到对分数概念的探索中。

其次,情境导入有助于学生理解抽象的数学知识。数学知识往往比较抽象,对于小学生来说理解有一定难度。通过创设直观的情境,可以将抽象的知识进行具象化。比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可以展示生活中的长方体实物,如文具盒、冰箱等,让学生观察它们的形状、面、棱和顶点,从而更直观地理解长方体的特征。

再者,情境导入能够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在解决情境中的问题时,学生需要运用观察、分析、推理等思维方式,这对他们的数学思维发展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情境导入的类型及应用

1.故事情境导入

故事是小学生非常喜爱的一种形式。教师可以将数学知识融入到故事中。例如在教学"植树问题",可以讲述这样一则故事:有一条长长的小路,两旁要种树。园林工人想按照一定的间隔种树,但是不知道该怎么计算种树的数量。同学们愿意帮助他们解决这个问题吗?这样的故事能让学生主动去思考种树数量和间隔的关系。

2.问题情境导入

提出一个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来导入新课。在教"圆的周长",教师可以问:"同学们,我们已经知道了正方形和长方形的周长是如何计算的,那你们想知道圆的周长怎么计算吗?圆的周长和什么因素有关呢?"通过这个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3.生活情境导入

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情境。比如在教学"百分数的应用(折扣问题)",可以这样导入:"同学们,我们经常看到商场里商品有打折的活动,像打八折、打九折等。那么这些折扣表示什么意思呢?怎么根据折扣计算商品的现价呢?"这种贴近生活实际的导入能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三、情境导入应遵循的原则

1.简洁性原则

情境导入要简洁明了,不能过于复杂冗长。导入环节应迅速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新知识上,一般在几分钟内完成。例如在导入"平均分"的概念时,不需要讲述过于复杂的情景,简单地说"今天老师要把一些糖果分给大家,如果要让每个同学得到的糖果一样多,该怎么分呢?"即可。

2.相关性原则

情境要与教学内容紧密相关。无论是故事、问题还是生活情境,都要能够直接或间接地为新知识的教学服务。比如在教"三角形的稳定性",导入的情境可以是生活中的自行车车架、篮球架等利用三角形稳定性的例子,而不能是和三角形稳定性无关的内容。

3.趣味性原则

情境要有趣味性才能吸引学生。可以通过设置悬念、运用幽默的语言等方式增加情境的趣味性。如在教学"可能性",教师可以拿一个盒子,里面装着不同颜色的球,然后神秘地说:"同学们,这个盒子里有红球和白球,我伸手进去摸一个球,你们猜猜会是什么颜色呢?"这样的情境能够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精心设计情境导入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灵活运用多种情境导入方式,并遵循相应原则,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开启数学学习之旅,提高数学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