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创设有效问题情境,培养探究合作能力
【作者】 汪 永 俊
【机构】 云南省文山州西畴县西洒镇北回实验学校
【摘要】“无情境不教学,无情境不命题”。善教者善导,善导者方能成就高效课堂。问题作为数学学科的核心与灵魂,是思维的方向指引、动力源泉与创新起点。在初中数学教学实践中,教师需精心创设生活化、活动化与开放性的问题情境,以情境驱动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在数学知识的广阔天地中积极探索。这不仅能有效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提升其探究能力,还能拓展思维空间,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全面发展。【关键词】初中数学;趣味情境;问题意识;合作探究
初中数学学习应以探究为核心,而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古人云“学贵有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问是创新的基石,小疑问推动小进步,大疑问带来大突破。在长期的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创设乐学情境,营造自主探究氛围;构建合作交流情境,搭建自主探究平台;设计操作情境,传授自主探究方法;巧妙设置“问题”情境,推动自主学习进程;精心设计练习情境,提升自主探究能力。
一、创设趣味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真正的学校乃是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若将开发学生智力、培育智慧视为教育的重要使命,那么启发学生思维便是构建数学高效课堂教学艺术的核心所在。古往今来,中外教育家们普遍推崇启发诱导的教学方式,而善于引导学生思考、启迪智慧,更是他们教学艺术的闪光之处。
教学之妙,在于巧妙引导;教学之要,在于有效转化;教学之精,在于启迪心智。成功的课堂教学应当兼具高效性与灵动性。灵动课堂追求鲜活生动、富有活力与创造性的教学氛围,要求教师密切关注学生的精神状态与情感需求,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唤醒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活力,使课堂成为焕发学生生命光彩的舞台,最终实现师生共同成长、共享学习之乐的理想境界。
情境教学是初中数学教学中的一抹亮色,犹如汤之于盐,知识唯有融入情境,方能彰显其活力与魅力。优质的教学情境能够为课堂注入生机,为学生带来学习热情,为教师增添教学信心。教师应从教学实际需求出发,精心创设精彩、高效且愉悦的数学学习情境,让学生在学习中“乐于思考,勤于实践,每日皆有收获”,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高效达成教学目标,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情境教学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情感,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与教学内容紧密相关的情境中快乐学习。教师可结合学生学情与学校教学条件,通过故事激趣,增添课堂趣味;运用多媒体技术,增强课堂灵动性;设计情境对话,活跃课堂氛围;融入生活元素,让课堂更贴近实际;开展游戏活动,让课堂充满欢乐。
教学情境为情感而生,情感因教学情境而发。赞科夫曾强调:“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感和意志领域,满足学生的精神需求,便能发挥强大的教学效能。”有效的教学情境既是数学课堂教学的催化剂,也是师生互动的桥梁,既能拉近师生心灵距离,又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使课堂氛围活跃、精彩纷呈。教学情境的创设可贯穿于新课引入、新知探究与知识运用等教学环节,具体表现为:
(一)在情境中引入新课
常言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个生动有趣、新颖独特的教学情境,能够迅速吸引学生注意力,使其快速进入学习状态。通过情境导入新课,能让学生对课堂产生良好的第一印象,有效激发学习兴趣。新课导入的方式丰富多样,如生活实例导入、悬念导入、问题导入、演示导入、类比导入等。如我在组织学习人教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下册“反比例函数”时,就创设如下情境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新闻图片与报道,说某地区遭遇严重干旱,政府决定从水库紧急调水缓解居民用水难题。已知水库现存水量为200万立方米,计划每天调水2万立方米。向学生提问:“同学们,按照这样的调水速度,水库的水可以供应多少天呢?”待学生回答后,继续追问:“如果调水速度变为每天4万立方米、5万立方米,供水天数又会如何变化呢?大家有没有发现调水速度和供水天数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呢?”这种通过具体的实际生活实例导入新课方法,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数学学习求知欲望。
(二)在情境中探究新知
在新课教学环节,创设学生熟悉且感兴趣的生活化数学情境,并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开展教学,能够引导学生通过联想、类比等思维方式,实现从具体感性认知到抽象理性概括的跨越,从而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尤其是在新知识探究阶段,教师应为学生提供充足且必要的思维素材。如我组织学习七年级上册的“用字母表示数”时,我问学生,如果小明捡到一个钱包,内有人民币200元,随后交给了班主任朱老师,朱老师让小明撰写一则“失物招领启事”以便失主认领。请大家思考:这则失物招领是写成:“内有人民币200元,请失主速来认领”好,还是写成“内有人民币a元好!”如此这般,真人真事,魅力无限,引人深思,其味无穷,学得不亦乐乎!
(三)在情境中运用新识
实践是获取真知的重要途径。尽管初中数学不像化学、生物、物理学科那样具有显著的实验特性,但众多数学原理、性质、概念与结论均源于实践探究。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结合具体教学内容,积极营造实践情境,引导学生参与实践操作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深化对知识的理解与运用,切实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善于设疑问难,增强问题意识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设疑问难不仅是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激发思维动机、增强求知欲的关键举措,更是提升学习效率的重要路径。在新课改理念的指引下,若要打造高效课堂、实现减负增效,教师需秉持启发性、针对性、创造性与发展性的教学原则;而学生则应在教师指导下,开展深度学习、主动学习与独立学习。
古今学者对“问”与“学”的关系多有论述。刘开曾言:“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也。”孔子倡导“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也有学者指出“好问的人,只做了五分钟的愚人;耻于发问的人,终身为愚人”;陶行知更是强调“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由此可见,引导学生学会发问,是提升其自学能力的重要抓手。
肯尼斯·胡佛提出:“教学的艺术全在于如何恰当地提出问题和巧妙地引导学生作答。”赞可夫亦认为:“教会学生思考,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种最有价值的本钱。”问题是课堂教学的核心,更是激活学生思维的“金钥匙”。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需致力于让学生实现从“想问”“敢问”到“会问”“善问”“巧问”的跨越,促使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迸发创新灵感、开拓思维视野,进而提升探究与创新能力。而这一目标的实现,离不开和谐课堂环境的构建,让学生敢于提问;丰富教学形式的运用,让学生学会提问;合理评价机制的实施,让学生乐于提问。
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首先,要引导学生从被动沉默转向主动萌生疑问;其次,鼓励学生克服心理障碍,敢于在课堂上提出问题;再次,通过正向反馈与引导,让学生养成爱问问题的习惯;最后,通过方法指导,使学生掌握提问的技巧,实现精准提问。
三、师生倾情合作,积极互动探究
“教以生为本,学以悟为根”,自任教以来,我始终致力于构建真实课堂,赋予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权利,鼓励学生真情投入。教学过程中,师生以平等姿态倾心交流、合作共进,在宽松和谐、充满趣味的互动氛围中展开心灵对话,实现知识在对话中生成、思维在引导中深化、认知在感悟中升华,这与现代教学理念高度契合。
师生互动是活跃课堂气氛、点燃学生学习热情的关键要素。学生犹如亟待点燃的火种、等待绽放的花苞,教师需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引导学生运用多元感官感知知识,通过喜爱的方式体验学习;以多样化活动为载体,促进学生思维碰撞、心灵共鸣,让学生在学习中成长,在成长中学习,唯有如此,方能打造全面、生动、和谐且富有生命力的课堂。
新课程强调师生交往、积极互动与共同发展。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精心搭建展示平台,营造开放、生成的课堂生态。同时,需敏锐捕捉学生的闪光点,灵活调整教学策略,让每一堂课都充满惊喜与收获。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应积极创设有效情境,鼓励学生参与交流、探索与质疑,使其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如我组织学习人教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册《一元一次方程》时,为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方程的实际应用,设计“数字黑洞153”的探究活动,让课堂充满趣味与挑战。说:“数学世界里藏着一个神奇的‘数字黑洞’,叫做153。任意选一个是3的倍数的自然数,先把这个数的每一个数位上的数字都立方,再相加,得到一个新数;接着把这个新数的各位数字再立方、求和……重复这个过程,最终都会掉进153这个‘黑洞’里,再也出不来!大家相信吗?不妨亲自验证一下!”
教育的本质在于启发与唤醒。问题是学习的源动力,缺乏强烈的问题意识,学生的认知冲动与思维活力将难以激发,更无从谈及求异思维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通过精心设计的问题打破学生的认知平衡,持续激发学习兴趣,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探究能力与思辨能力。唯有巧妙创设问题情境,方能让数学课堂焕发智慧光芒,成为学生思维成长的沃土。
总之,作为一线教育工作者,我们需秉持探索创新精神,将新课程理念深度融入教学实践。以问题为主线创设有效教学情境,激发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培养其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能力,助力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实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婷婷.初中数学要多种渠道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J].教育现代化,2023(09);
[2]林龙.创设有效问题情境,培养学生参与能力[J].亚太教育,202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