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问题教学法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作者】 吕士强

【机构】 山东省滕州市第一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高中物理作为一门逻辑严密、抽象性强的学科,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主导课堂,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导致学习积极性不高、思维固化,难以真正掌握物理知识的精髓并灵活运用。在新课改强调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提升综合能力的背景下,传统教学方式的弊端愈发凸显。问题教学法以问题为驱动,通过营造探索氛围激发学生自主探究欲望,创设问题情境实现高效导入,优化问题设计保障教学深度,利用互评引导提问提升学生思辨能力,为高中物理教学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能有效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营造探索氛围学生自主探究

在高中物理教学中,运用问题教学法的首要任务是营造积极的探索氛围,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究兴趣。传统教学模式往往侧重于知识的单向传授,学生多处于被动接受状态,而问题教学法则强调以学生为中心,通过巧妙设计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探索。以“牛顿第二定律”一节的教学为例,教师可在课堂开始提出一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当一辆汽车从静止开始加速时,是什么力量让它动起来,并且速度越来越快?如果汽车载重增加,它的加速度会如何变化?”这一问题紧密联系生活实际,迅速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他们的探索欲望。随后,教师鼓励学生结合已有知识,分组讨论并尝试提出自己的假设。在讨论过程中,学生们积极发言,思维碰撞出火花。教师则适时引导,提供必要的实验器材,如小车、滑轮、砝码等,让学生通过实验验证自己的假设。通过亲手操作、观察现象、记录数据、分析结果,学生们不仅深刻理解了牛顿第二定律的内涵,还学会了如何运用科学方法解决问题。这种探索氛围的营造,极大地提升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创设问题情境,做好问题导入

问题情境的创设是问题教学法成功实施的重要前提,它能够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为后续的问题探究奠定良好的情感与认知基础。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教师应善于结合生活实际、科技前沿或物理史实,构建富有启发性和趣味性的问题情境,巧妙地将学生引入物理知识的探索之旅。以及应用“电磁感应现象及应用”一节的教学为例,教师可在课前播放一段关于磁悬浮列车运行的视频,随后提出问题:“磁悬浮列车是如何实现高速且平稳运行的?它背后隐藏着怎样的物理原理?”这一问题情境紧密联系现代科技,既让学生感受到物理知识的实用性,又激发了他们探索未知的好奇心。紧接着,教师可进一步引导学生回顾初中阶段学过的磁生电现象,如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导体在磁场中做切割磁感线运动时会产生感应电流,从而自然过渡到电磁感应现象的学习。通过这样的情境创设与问题导入,学生能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入学习状态,主动思考、积极探究,为深入理解电磁感应定律及其应用打下坚实基础。

三、优化问题设计,提高问题质量

问题质量直接影响问题教学法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成效。优质的问题应具备启发性、层次性和开放性,能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逐步构建物理知识体系。在设计问题时,首先要注重启发性,避免直接给出答案或过于简单的问题。例如,在“电场强度”的教学中,若直接问“电场强度的定义式是什么”,学生只需机械回忆。而改为“在一个点电荷形成的电场中,放入一个试探电荷,当试探电荷电荷量增大时,它所受电场力如何变化?电场中该点的电场强度会改变吗?为什么?”这样的问题能启发学生思考电场力与电场强度的关系,深入理解电场强度的本质。问题要有层次性,由浅入深引导学生学习。如在“平抛运动”教学中,可先问“平抛运动可分解为哪两个方向的分运动”,再问“如何根据这两个分运动的特点推导平抛运动的位移和速度公式”,逐步提升学生思维能力,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知识。

四、互评引导提问,提升思辨能力

在高中物理教学中运用问题教学法时,引入互评机制引导学生提问,是提升学生思辨能力的有效途径。互评不仅能让学生从不同视角审视问题,还能激发他们深入思考,培养批判性思维。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组织小组讨论,让每个小组针对特定物理问题展开探讨并形成初步结论。之后,各小组之间进行互评。例如,在“机械能守恒定律”一节的教学中,教师给出“小球在光滑斜面上滑动过程中机械能是否守恒”的问题,小组讨论得出结论后进行互评。有小组提出质疑:“如果斜面存在微小摩擦,虽然肉眼难以察觉,但机械能还会守恒吗?”这一质疑促使其他小组重新审视问题,深入思考机械能守恒的条件。通过这样的互评引导提问,学生不再局限于表面认知,而是主动挖掘问题的本质,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理解更加深刻,思辨能力在不断地质疑与解答中得到显著提升。

问题教学法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成效显著。通过营造探索氛围,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得以增强;创设问题情境,巧妙导入新课,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优化问题设计,提高了问题的质量,助力学生深入理解物理知识;互评引导提问,有效提升了学生的思辨能力。这一教学法让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探索知识,培养了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在未来的教学中,教师应持续优化问题教学法的应用策略,使其更好地服务于高中物理教学,助力学生物理素养的全面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