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数智技术赋能下小学数学“学为中心”课堂构建思考
【作者】 徐玉群
【机构】 四川省宜宾市兴文县莲花镇莲花小学校
【摘要】随着数智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小学数学课堂正从教为中心向学为中心转型,而学为中心课堂以学生认知规律为核心,强调自主探究、个性化发展与深度学习,而当前教师在学习过程中通常利用数智技术搭建沉浸式探究场景,有助于激活学生主体性,所以本文将探究如何构建数智技术赋能下小学数学学为中心课堂,最终实现学为中心理念下小学数学课堂的提质增效。【关键词】数智技术;小学数学;学为中心;课堂构建
小学数学教育正面临着从知识传授向素养培育的深刻变革,学为中心作为呼应核心素养培育的课堂理念,其本质是将学生的认知发展、学习体验与个性需求置于教学活动的核心位置,通过创设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从被动接受者转变为知识建构的主动参与者,而数智技术的迅猛发展,为小学数学学为中心课堂的构建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可能性,基于此本文聚焦数智技术赋能下小学数学“学为中心”课堂的构建,目的是探索技术支持下的实践路径。
一、数据驱动精准把脉学情实现个性学习路径
一是构建动态学情数据库,实现学习起点精准定位,教师依托数智技术搭建覆盖课前、课中、课后的全流程数据采集体系,通过智能预习测评、课堂实时答题、课后练习反馈等多维度数据,动态追踪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思维习惯及潜在认知障碍,通过数据聚合分析,精准勾勒个体及群体的学习起点,为后续个性化路径设计提供客观依据,确保教学目标与学生实际需求高度匹配[1]。二是运用智能分析算法,生成差异化学习任务,教师基于学情数据库的分析结果,借助智能系统的算法模型,针对不同认知水平的学生自动生成阶梯式学习任务,对于基础薄弱的学生,侧重概念理解与基础技能巩固,对于能力较强的学生,强化综合应用与拓展探究,通过任务分层实现学习内容的精准推送,使每个学生都能在适切的挑战中获得发展,避免统一教学导致的吃不饱或跟不上问题。以《混合运算》为例,对于运算顺序混淆的学生侧重练习如 24 - 12 ÷ 3 + 2 和 (24 - 12) ÷ (3 + 2) 的对比,强化其对先乘除后加减及有括号先算括号规则的运用,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路径会导向融合了简便运算技巧的复杂题,例如 25 × 7 + 25 × 3 - 40 或 360 ÷ (15 × 2) + 17 × (4 - 1),培养其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创设具身交互学习情境激发性探究内驱力
一是依托虚拟仿真技术构建沉浸式场景,激活感官参与,教师借助AR/VR等数智工具将抽象数学知识转化为可感知的具象环境,引导学生通过视觉、听觉、动觉等多感官参与学习过程,使数学概念与现实场景建立直观联结,降低认知负荷,让学生在身临其境中自然产生探究兴趣[2]。二是设计交互式操作任务,强化主动建构,教师利用智能终端的触控、拖拽等功能,创设可操作的数学对象,让学生在调整参数、模拟过程中主动探索知识规律,通过做数学的具身体验深化对概念的理解,使探究行为从被动要求转化为内在需求。以《位置与方向》为例,教师在教学中利用AR技术模拟校园场景,学生通过平板调整视角行走其中,标注教学楼、操场等地点的位置关系,教师设置任务:从图书馆出发,向东走30米到花坛,再向北偏东45°方向走50米到食堂,从而计算图书馆到食堂的直线距离,其中可借助平台工具测量或用简单几何知识估算。
数智技术不是简单的教学工具升级,而是重塑教育生态的基因工程,当技术赋能与教育规律深度耦合时,才能真正构建起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智慧课堂,让每个学生都能获得适合自己的数学教育,这种变革不仅关乎教学效率的提升,更是培养未来公民数字素养的关键举措。本文通过研究分析数智技术赋能下小学数学“学为中心”课堂构建,提出了相应的观点,希望促进小学数学教学提升。
参考文献:
[1]陈婉婷.数字技术赋能小学数学“教学评”一体化课堂——以“平移”为例[J].小学教学参考,2024(11):73-76+80.
[2]高敏茗.技术赋能小学数学教育新基建[J].数学之友,2024,38(2):3-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