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实践研究
【作者】 冯慧敏
【机构】 东方市第二思源实验学校
【摘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将“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确立为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四大维度,标志着语文教育从知识本位向素养本位的根本性转变。在这一背景下,阅读教学作为初中语文的核心环节,承担着培养学生文本解读能力、思维品质和人文精神的关键任务。然而,传统阅读教学仍普遍存在“重知识灌输、轻素养培育”的倾向,据调查显示,72%的初中生认为阅读课堂以教师讲解为主,自主探究空间有限;65%的教师将教学重点放在字词解析和答题技巧训练上,对思维发展与文化传承关注不足。这种教学偏差导致学生阅读兴趣低迷,高阶思维能力发展受阻,难以适应中考命题“素养立意”的改革趋势——如2025年浙江省中考语文卷设置“美好家园建设”主题任务群,通过场景补写、跨文本比较等开放性题型,全面考查文化理解、语言迁移和创造性思维等素养能力。本文聚焦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改革,结合典型课例系统阐述教学目标重构、实施路径创新及评价体系优化策略,为破解当前教学困境提供理论参照与实践范式,助力语文教育回归“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本质。【关键词】核心素养;阅读教学;教学评
一、现状审视: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核心问题
1. 阅读形式僵化,学生兴趣缺失
当前阅读课堂普遍存在模式固化现象:多数教师沿用“背景介绍—字词讲解—分段概括—主旨分析”的线性流程,将文本拆解为碎片化知识点。例如在《济南的冬天》教学中,教师花费35分钟逐段分析修辞手法,却仅预留5分钟让学生自主品味语言意境,导致学生对老舍笔下的“温情冬天”缺乏情感共鸣。这种技术化解读使《骆驼祥子》沦为“旧社会批判”的教条符号,学生无法体悟祥子“三起三落”中的人性挣扎;《昆虫记》的科学观察价值被弱化,法布尔对生命的敬畏之情更鲜少被探讨。问卷显示,八年级学生课外阅读意愿不足40%,印证了僵化教学对阅读内驱力的消解。
2.教学资源单薄,文化浸润不足
教材仍是阅读教学的主要依托,但单一文本难以承载核心素养培育需求。在学习《苏州园林》时,仅45%的教师会补充江南园林绘画或纪录片资源;教学《岳阳楼记》涉及“先忧后乐”精神时,仅28%的课堂链接抗疫英雄等现实案例。这种文化脱节使学生难以建立文本与生活的关联:鲁迅《朝花夕拾》中的童年趣事被简化为“好词好句”摘抄,其批判精神与当代青少年成长的联结被忽视;《红星照耀中国》的“长征精神”仅作为考点记忆,未能转化为价值认同。更堪忧的是,乡村中学人均课外读物不足5本,严重制约了“通过广泛阅读实现素养厚植”的课标要求。
3. 技术应用缺失,学习体验单调
尽管教育信息化快速发展,但阅读教学的技术融合仍显不足。某省调研显示,仅30%的教师常态化使用多媒体创设阅读情境;15%曾尝试AI辅助阅读分析。多数课堂依赖口述式教学,例如《海底两万里》的“潜水艇设计”仅通过语言描述,学生难以想象科技细节;《黄河颂》的磅礴气势因缺乏音视频支撑而流于概念化。与之相对,上海杨浦区的成功实践表明:当学生通过Pad拖拽《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的思维导图节点时,议论文逻辑结构的理解效率提升50%;在腾讯文档协作批注《风俗中寄寓的心愿》细节描写时,互动频次达传统课堂的3.2倍。
4.学生主体缺位,思维发展受限
教师主导的“独白式教学”挤压了学生思维生长空间。在《我的叔叔于勒》教学中,教师直接给出“资本主义人情冷漠”的结论,而非引导学生从菲利普夫妇态度变化中自主推导主题;《中国石拱桥》的说明方法训练取代了对“工匠精神”的讨论。这种模式下,学生批判性思维与创造性表达严重受限:中考作文中72%的议论文呈现“论点模糊、论据脱节”问题;开放性阅读题(如2025年浙江卷“补写子弹库帛书回归特写的场景”)得分率不足60%。
二、目标重构:核心素养导向的阅读教学定位
基于课标要求与教学现实矛盾,需从四维度重构阅读教学目标体系:
1.语言运用层面:突破词汇积累和语法分析的局限,聚焦语境化理解与创造性表达。在《孔乙己》教学中,不仅要求学生辨析“踱”“排”等动词的精妙,更引导其模仿鲁迅笔法描写当代“边缘人”形象,实现语言迁移。
2.思维发展层面:强化问题驱动与辩证分析。以《愚公移山》为例,设计阶梯性问题链:“愚公行为是否合理”→“现代人如何定义‘智叟’”→“如何看待‘搬山’与‘搬家’的象征冲突”,推动思维从理解向评价、创造进阶。
3.审美鉴赏层面:通过意境浸入与跨界融合深化美感体验。教授《散步》时,用田野影像与钢琴曲营造初春氛围,引导学生将“母亲摸摸小孙儿”的细节转化为速写,实现文学到视觉艺术的审美迁移。
4.文化传承层面:注重古今对话与知行合一。学习《岳阳楼记》后,组织“寻找身边的范仲淹”活动,采访社区抗疫志愿者,撰写《新时代忧乐观》访谈录,使文化精神落地。
素养维度 |
教学目标 |
典型策略 |
文本案例 |
语言运用 |
语境化理解·创造性表达 |
仿写训练·多媒介重构 |
《孔乙己》《一滴水经过丽江》 |
思维发展 |
辩证分析·逻辑推理 |
问题链·辩论赛 |
《愚公移山》《我的叔叔于勒》 |
审美鉴赏 |
意境感知·艺术跨界 |
音画渲染·戏剧改变 |
《散步》《天上的街市》 |
文化传承 |
价值内化·生活关联 |
古今对话·社会实践 |
《岳阳楼记》《红星照耀中国》 |
表1:核心素养目标与阅读教学策略对应框架
三、实践创新:核心素养落地的教学策略
(一)创设真实情境,激活阅读内驱力
基于情境认知理论,将文本植入生活化场域,破解学习动机不足的难题:
1.项目式学习:以“创建‘自然笔记’公众号”为例,整合《昆虫记》《一棵小桃树》等课文。学生拍摄校园植物,用AI工具“豆包”生成科学图谱,撰写观察日记时模仿法布尔拟人化笔法,最终发布融媒体推文。实践表明,项目组学生的描写准确度提升42%,素材丰富度达对照组的2.3倍。
2.跨学科联结:教学《苏州园林》时,联合美术课绘制园林布局图,结合数学比例知识计算亭台尺寸;学《黄河颂》引入地理水文资料制作保护方案。此类设计使说明文阅读转化为问题解决方案,学生信息整合能力显著提升。
(二)分层教学策略,尊重个体差异性
依据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实施动态分层教学:
1.文本分层:将《朝花夕拾》单元设为三级任务:基础层整理童年趣事并复述;提高层分析《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对比手法;挑战层结合“双减”政策撰写《鲁迅童年的当代启示》。
2.小组协同:按兴趣分组完成《水浒传》整本书阅读:故事组绘制108将关系图;思辨组辩论“招安是否必然”;艺术组创作“林冲夜奔”连环画。深圳某校实践显示,该模式使名著阅读完成率从55%升至89%。
层次 |
学生特征 |
教学重点 |
评价方式 |
基础层 |
阅读障碍·信息提取困难 |
疏通文义·复述情节 |
图文结构卡·角色扮演 |
提高层 |
能理解但缺乏深读 |
分析手法·关联经验 |
比较阅读报告·辩论赛 |
挑战层 |
具有批判思维与创新潜质 |
文化批判·创作转化 |
研究性论文·跨界艺术成品 |
表2:初中语文分层阅读教学实施框架
(三) 技术赋能课堂,深化文本体验
依托智慧教育工具,构建数智化阅读生态:
1.AI辅助解读:利用DeepSeek分析《一滴水经过丽江》的景物描写规律,生成纳西族文化卡片;通过腾讯课堂对比学生习作与AI范文的语言密度,针对性优化细节描写。
2.虚拟情境体验:用VR技术还原《老山界》长征场景,学生“置身”陡崖撰写行军日记;扫描《清明上河图》导入AR程序,动态呈现汴梁街市细节,为《梦华录》影评提供史料支撑。
3.云端协作平台:在钉钉班级圈建立《红星照耀中国》共读社区,学生标注“信仰力量”段落并录制音频感悟;大数据统计高频批注词,生成班级阅读情感图谱,使隐性思维显性化。
四、结语
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本质是通过文本对话唤醒生命自觉的文化实践。当学生在《散步》的田野中感受亲情温度,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烈火中锻造生命意志,在《论语》的箴言中确立伦理坐标,语文便超越了工具性存在,成为滋养精神成长的沃土。未来教学需进一步打通文本与生活、语言与思维、科技与人文的壁垒,在“文化自信—语言能力—思维品质—审美创造”的共生循环中,培育兼具家国情怀与全球视野的时代新人,真正实现语文学科“以文化人、以文培元”的崇高使命。
参考文献:
[1] 杨晶晶. 核心素养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研究[J]. 教育天地, 2022(7): 45-48.
[2] 林燕娜. 浅谈如何通过悦读活动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N]. 揭阳日报, 2025-07-03(5).
[3] 孙晓玲. 核心素养视域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提质增效策略探究[J]. 教育科学论坛, 2023(9): 61-64.
[4] 郑丽洪. 核心素养视域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实践研究[M]. 吉林文史出版社, 2023.
[5] 巫天海. 核心素养背景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J]. 语文教学通讯, 2024(3): 2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