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初高中文言文衔接教育研究

【作者】 唐杰

【机构】 四川省井研县马踏中学

【摘要】本文聚焦初高中文言文衔接教育问题,指出当前衔接存在教材缺乏延续性、教学目标差异大、教学方法衔接不畅等现状。分析了造成断层的原因,包括初中能力要求低、课程标准差异、教材编写缺乏衔接。提出了重视语法知识补充、注重“文”“言”统一、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强化教师衔接意识等解决策略。通过这些策略的实施,有望实现初高中文言文教学的有效衔接,提升学生的文言文素养。
【关键词】初高中;文言文;衔接教育;教学策略
【正文】


一、引言

文言文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哲学和文学价值。初高中阶段是学生系统学习文言文的关键时期,然而,当前初高中文言文教学存在明显的断层现象,导致学生在升入高中后难以适应文言文学习的深度和广度,影响了学生文言文素养的提升。因此,研究初高中文言文衔接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初高中文言文衔接教育的现状

(一)教材缺乏延续性

初高中教材在文言文选篇上缺乏连贯性。初中教材所选文言文大多篇幅短小、内容浅显,以故事性为主,如《刻舟求剑》《小石潭记》等,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初步接触文言文,培养对文言文的兴趣。而高中教材所选文言文篇幅和深度明显提升,文章大多晦涩难懂,且篇目增多,知识点密集,如《六国论》《指南录后序》《逍遥游》等,涉及大量语法知识,这些在初中很少涉猎或即使涉猎教师也不做深入讲解,使得学生难以快速适应高中文言文学习。

(二)教学目标差异大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要求,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在于考查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考查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而不应考查对词法、句法等知识的掌握程度。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课程目标(阅读与鉴赏)”中提出,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这种目标的差异导致学生在初中阶段没有形成系统的文言文知识体系,进入高中后难以达到相应要求。

(三)教学方法衔接不畅

初中语文教学大部分要求是低难度的,是简单知识型的,没有稍高难度的知识要求和能力型训练。初中教师多采用串讲大意与学生诵读相结合的方法,学生掌握知识以机械记忆为主。而高中教师则更注重对文言文的深度解读和语法分析,采用分析、讨论、比较等方法。这种教学方法的差异使得学生在升入高中后,难以适应高中教师的教学节奏和要求。

三、造成初高中文言文衔接断层的原因

(一)初中能力要求低

初中属九年制义务教育,受学生年龄特征等限制,在能力方面要求较低。初中语文教学大部分是简单知识型的,没有稍高难度的知识要求和能力型训练。虽然考试分数较高,但科学的学习方法未充分养成,应有的能力没有完全培养出来。例如,学生对文言文的主、谓、宾、定、补、状等基本句子成分理解混乱,文言文的句法、词法更是茫然不知所云。

(二)课程标准差异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明确表示“语法、修辞知识不作为考试内容”,这使得初中教师认为不考的就可以少教甚至不教,造成学生升入高中后文言文学习困难重重。而高中课程标准对文言文学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包括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等,这种标准的差异导致学生在初中阶段没有打好文言文基础,进入高中后难以跟上教学进度。

(三)教材编写缺乏衔接

初高中语文教材在编写上缺乏系统的衔接设计。初中教材侧重于让学生积累文言文词汇和简单语法知识,培养语感;高中教材则侧重于对文言文的深度理解和综合运用。然而,教材在知识点的衔接和梯度设置上不够合理,没有为学生提供一个循序渐进的学习过程,导致学生在升入高中后出现知识断层。

四、初高中文言文衔接教育的解决策略

(一)重视语法知识的补充

高中教师反映,在课堂上教授宾语前置、状语后置等语法知识时,学生茫然无所知。这是由于初中阶段文言文重视理解“基本内容”,中考对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的具体意义和用法几乎不涉及,导致语法知识教学与高中阶段的学习形成了语法断层。因此,初中教师应适当补充词的分类、句子成分及简单易懂的基本句式等语法知识。例如,在讲解《邹忌讽齐王纳谏》时,“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一句中的意动用法,教师可引导学生列举所学例句,如《桃花源记》中“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醉翁亭记》中“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其中“异”“乐”(第一个乐字)与“美”皆为意动用法,结合例句说明意动用法,帮助学生将语法知识逐渐“立体”起来。

(二)注重“文”“言”统一,关注文化内涵

当下,初中文言文教学大多停留在凌空蹈虚地阐释文旨,这限制了学生对文章的感悟、思考能力,违背了文言文教学的初衷,也无法达到高中文言文的学习要求。中学语文教科书中所选的文言文,都是中国文学中的经典名篇,文化藏于文本的字里行间,文学的奥秘要通过文字来体现。因此,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对关键词句进行充分领会,挖掘其背后的文化内涵。例如,在讲解《桃花源记》时,“太守即遣人随其往”中的“即”是马上的意思,为什么要“马上”派人前往,体现了世外桃源的吸引力;“闻之欣然规往”中的“规”字,注释为“打算、计划”,这里体现了刘子骥的计划性和目的性,通过这些字词的品味,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涵和作者的意图。

(三)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这一能力的提高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学生的自学能力。因此,不论是初中还是高中的语文教师都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在初中阶段,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己整理相关的作者介绍、写作背景等一般常识,学会分类总结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知识点。在高中阶段,教师要鼓励学生课前预习,独立阅读课文,查漏补缺,在阅读过程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例如,让学生准备一本文言文字典,通过课前预习,借助字典理解生僻字词的含义,勾画下不理解的地方着重听讲,提高学习效率。

(四)强化教师衔接意识

不管是初中语文教师,还是高中语文教师都应强化自觉衔接的意识,精心研究整个中学阶段的课程标准、考纲和教材,不能各自为政。高中语文教师有条件的话,最好经常走进初中课堂,进行听课交流,了解初中文言文教学的重点和方法。教学实践上,初中教师应尽量提高标准,适当进行一些高中知识的拓展;高中教师则应放低起点,在教学内容的安排、课堂结构的设计、教学方法的选择、学习方法的指导等方面都要考虑学生的身心特点,找准衔接点,寻求最佳途径,尽量回扣初中知识,唤醒学生记忆,让学生温故知新,共同消除学生文言文知识的断层。

五、结论

初高中文言文衔接教育是当前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问题。要实现初高中文言文教学的有效衔接,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教师应转变教学理念,注重学生后续发展力,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帮助学生弥补知识断层,提高文言文学习能力。学生应确立学习文言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逐渐培养兴趣,调整学习方法,扩大阅读面,提高独立阅读能力。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顺利完成从初中到高中的文言文学习过渡,提升学生的文言文素养,传承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1. 初高中文言文教学衔接策略(https://www.99xueshu.com/w/filegipt59j6.html

  2. 浅谈初高中文言文教学的衔接(https://www.docin.com/p-2867091690.html

  3. 初高中文言文教学衔接策略研究(https://m.book118.com/html/2024/1216/5212204303012012.shtm

  4. 文言文初高中衔接(https://www.99xueshu.com/w/fileqf77e0ck.html

  5. 中学语文论文14:如何做好初高中语文教学的衔接(https://max.book118.com/html/2023/0811/5144133134010310.shtm

  6. 初高中文言文教学衔接的研究(https://www.docin.com/touch_new/mip_preview_new.do?id=1123207035

  7. 初高中语文衔接思考语文教学论文(https://www.docin.com/p-2420684712.html

  8. 初高中文言教学衔接研究(https://www.renrendoc.com/paper/170452941.html

  9. 初高中文言文教学衔接研究(https://max.book118.com/html/2020/1112/6053035042003021.s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