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快乐教学法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巧妙运用

【作者】 韩 克 恒

【机构】 文山州西畴县法斗乡九年一贯制学校

【摘要】快乐学习是教育的根基,高效学习是教学的核心,二者如同枝叶与根茎,相辅相成。孔子曾言:“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我们当以“轻松教,快乐学”为准则,依托人教版教材创设贴近生活的语言情境,通过听说互动培养学生的语感与运用能力;引导学生在趣味活动中主动探索,让知识在积极思考中自然内化,最终实现“以乐促学、以学育人”的高效课堂,让英语学习成为学生成长中的一抹亮色。
【关键词】小学英语;快乐学习;激发兴趣;教学策略
【正文】

“学有用之英语,做自由之灵魂。”快乐学习的本质,是打破“填鸭式”教学的桎梏,面向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它既强调教师的引导智慧,更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在课堂中自然交融。这种以爱为底色、以美为纽带、以兴趣为动力、以创造为目标的教学模式,能让学生在英语学习中不仅收获知识,更能体会成长的意义:原来字母可以拼出温暖,单词能串联善意,句型可表达担当。

一、生活与学习的快乐共鸣

有位教育者曾说:“教育的幸福,在于让学生发现:生活里有学问,学问里有生活。”兴趣正是连接生活与学习的桥梁——当学生对知识产生好奇,眼神会发光,思维会跳跃,连课堂的空气都变得活跃。

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中写道:“教育的本质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这“摇动”与“唤醒”,在小学英语课堂中,便是让学生在语言学习中领悟“立言、立行、立志、立德、立人”的真谛。以人教版小学英语四年级下册“Unit 3 Weather”为例,我设计了“Weather Helpers(天气小助手)”综合实践活动,让抽象的育人目标在具体的语言实践中落地生根:

立言:让表达有温度教材中“It's sunny/rainy. Let's...”的句型,本是简单的天气描述,却可以成为“立言”的载体。我让学生分组扮演“山区天气预报员”(结合本地多山地的特点),用英语播报“法斗乡明天的天气”,并给乡亲们提建议:“It's rainy in the mountains. Farmers, please cover the vegetables!”我特意强调:“播报要像说家乡话一样实在,不能瞎编哦!”有个男孩在练习时把“windy”说成了“rainy”,自己发现后红着脸纠正:“对不起,我刚才说错了,山里的风大,大家出门要戴帽子。”这份“说错就改”的真诚,正是“立言”最生动的注脚——语言不仅是工具,更是责任。

立德:让善意会表达拓展环节,我展示了两张照片:一张是村里的老人冒雨去赶集,一张是孩子们在烈日下帮奶奶晒玉米。“What can we do?”的问题刚提出,孩子们就炸开了锅。“I can say,‘Grandpa, use my umbrella!’”“I can tell the kids,‘Let's move the corn to the shade!’”我顺势教他们教材外的句子:“Let me help you.”当孩子们用略显生涩的英语模拟帮助场景时,我看到有个平时调皮的孩子,在扮演“扶老人”时,特意放慢了脚步——原来,善意不需要华丽的词藻,一句简单的英语,也能传递温暖。

立行:让知识会走路课后,我布置了“班级天气日志”任务:每天由一位学生用英语记录天气(如“Today is cloudy. The temperature is 18℃.”),并在晨会时提醒同学:“Wear warm clothes!”有个女孩连续三天记录“rainy”,第四天特意加了一句:“The road is wet. Be careful, teachers!”她妈妈后来告诉我,孩子现在每天起床第一件事就是看窗外,嘴里念叨着英语单词——知识从课本走到了生活,这便是“立行”的力量。

立志:让梦想有方向教材拓展阅读“Different Jobs in Weather”里,有气象员、环境监测员的故事。我补充了“山区气象观测员守护村民安全”的短视频,问:“我们法斗乡的天气,谁来守护?”一个平时沉默的男孩突然举手:“I want to be a weather man here! I know every mountain path!”话音刚落,其他孩子也纷纷喊:“我要教爷爷用手机看英语天气预报!”“我要写一本《山区天气英语手册》!”这些带着泥土气息的梦想,比任何豪言壮语都动人。

立人:让成长看得见活动最后,我们评选“最佳天气小助手”,奖品是我手写的英语卡片:“You make our village warmer.”获奖的女孩在日记里用拼音加英语写道:“I learn English, I help people, I am happy.”这句话让我明白:“立人”不必惊天动地,当一个孩子发现“学英语能帮到别人”时,他就已经在成为“堂堂正正的人”的路上了。

陶行知先生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真”就藏在教材的每一个单词、每一个句型里——只要我们肯俯下身子,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把知识变成“能帮人、能暖心、能扎根”的工具,快乐就会与成长同行。

二、激发学习兴趣,点燃求知火花

“教未见趣,必不乐学。”低年级学生对英语的第一印象,往往决定了他们是否会爱上这门语言。人教版教材本身就藏着许多“兴趣密码”,关键是教师要像寻宝一样,把它们从课本里“挖”出来,变成学生眼里的“小惊喜”。

比如人教版三年级上册“Unit 4 We love animals”,教材里“cat, dog, bird”的单词旁边,都画着萌萌的小动物。我没有直接教单词,而是先学动物的叫声:“喵喵”对应“cat”,“汪汪”对应“dog”,再玩“蒙眼猜动物”游戏——蒙上孩子的眼睛,让他听同学模仿的“叽叽叽”,猜“Is it a bird?”有个平时坐不住的男孩,为了模仿“frog”的叫声,特意跑到教室外的池塘边听了一节课,回来时满身泥巴,却兴奋地说:“老师,青蛙的‘呱呱’和‘frog’的发音很像!”这份源于生活的发现,比死记硬背更深刻。

于漪老师说:“课堂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上。”在教学人教版二年级“Unit 7 Colours”时,我带了一袋山里的野果:红的山楂、紫的桑葚、黄的野梨。“What colour is it?”的问题刚出口,孩子们就抢着答:“Red! Purple! Yellow!”有个孩子举起手里的野梨说:“It's yellow... like the sun!”原来,当颜色和家乡的味道联系起来,单词就有了生命。

兴趣的保鲜,还需要让学生感受到“自己能行”。在“Unit 2 My school”教学中,我让学生用英语画“我们的校园”:有的画“big playground”,有的标“green trees”,连平时英语基础弱的孩子,也能用“classroom”“teacher's office”标注出自己熟悉的地方。当这些“画作”贴满教室后,孩子们课间都会指着认单词,脸上满是“这是我画的”的骄傲。

英语谚语说:“Education must be fun.”这里的“fun”,不是肤浅的热闹,而是让学生在“跳一跳够得着”的挑战中,体验“我学会了”的快乐。就像山里的孩子认识草药,不是靠课本,而是靠摸、靠闻、靠跟着大人上山——英语学习,也该是这样充满生活气息的探索。

三、丰富活动形式,让快乐渗透学习的每一个角落

时代在变,学生在变,教学若还守着“一张嘴、一支粉笔、一本书”的老办法,就像用旧船票登不上新航船。要让学生“活学”英语、教材“活教”出滋味,就得让课堂活动像山里的野花一样,多样而鲜活,让学生在摸、说、唱、演中感受英语的魅力,把学习变成一件“想做、爱做”的事。

新课程理念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活动设计必须贴合小学生的特点:他们爱动不爱静,爱具体不爱抽象,爱新鲜不爱重复。人教版教材里的每一个单元,都藏着呼应生活的线索——三年级的“Animals”、五年级的“At the zoo”,看似讲动物,实则是让学生用英语表达对自然的好奇;四年级的“Food”、六年级的“Festivals”,表面是词汇句型,内核是让学生用语言分享生活的美好。抓住这些线索,活动就有了“根”。

教学三年级上册“Animals”单元时,我带学生玩“声音猜猜乐”:蒙上一个孩子的眼睛,其他同学模仿“tiger - roar”“dog - woof”,让他猜动物名称。有个男孩学“pig”叫时,故意捏着鼻子哼,逗得全班笑倒在桌上,但大家都记住了“pig”的发音。分组表演“动物园参观”时,孩子们拿着自己画的动物卡片,追着问:“What's this?”对方答:“It's a panda. It's black and white.”一个孩子突然指着教室外的麻雀喊:“Look! A bird! It's small!”这种从课本延伸到生活的“发现”,比任何背诵都珍贵。

儿歌和顺口溜是小学生记单词的“魔法棒”。它们像山里的山歌,节奏明快、朗朗上口,念着念着就刻进了心里。教学四年级“Food”单元时,我结合本地食材编了几句:“米线noodles细又长,鸡蛋egg圆溜溜,米饭rice香喷喷,吃饱饭饭有力气!” 孩子们不仅在课堂上拍手念,连课间跳皮筋时都在唱,有家长告诉我,孩子在家帮着择菜,还会念叨“green beans, green beans”。这些带着泥土味的句子,让单词不再是陌生的符号,而成了生活的一部分。

多媒体技术能让“远方”走进课堂。教学五年级“At the zoo”单元时,我从网上找了昆明动物园的视频(离本地较近,学生可能去过),播放到大象时暂停:“Look at the elephant. It has a long nose. Who can say more?”一个去过动物园的孩子立刻举手:“It can drink water with its nose! 我见过!”视频里的画面和他的回忆碰撞,“It's big/strong”等描述就说得格外自然。这种“虚拟游览”比课本插图更鲜活,让学生觉得“英语能说清我见过的东西”。

鲁迅说“游戏是儿童的天使”,英语里“Play makes learning last”的理念也印证了这一点——游戏不是课堂的“调味剂”,而是“主食材”。教学二年级“Colors”单元时,我设计了“颜色寻宝”:把印有“red、blue、yellow”的卡片藏在教室角落(有的夹在绿萝叶子里,有的粘在黑板报边缘),小组比赛谁找得多,找到后要大声说“The card is red!”有个小组为了找“green”卡片,差点把盆栽翻过来,最后在抹布上发现时,全组欢呼着抱在了一起。这种在“找”中“说”、在“赢”中“记”的快乐,让孩子们对颜色单词印象深刻。

课内外活动联动,能让英语“走出”课堂。结合教材开展“单词接龙比赛”时,我让孩子们用学过的单词编“家乡小路”:“farm → milk → kite → egg...”每接对一个,就往前“走”一步,最后“走到”校门口的那组赢。学唱教材配套歌曲“Colour Song”时,我带着孩子们在操场边唱边指:“Red is the flower. Green is the grass.”这些活动让英语从“课本里的字”变成了“生活里的话”,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就在这一次次“用”中慢慢提升。

总之,丰富活动形式的核心,是让学生觉得“英语有用、有趣、有温度”。当课堂里有笑声、有争论、有发现,当学生敢说、想说、会说,快乐教学就不再是一句口号,而成了看得见、摸得着的成长——就像山里的孩子在溪边摸鱼,在追逐中学会了游泳,在欢笑中收获了本领。

参考文献:

[1]小学英语实施“游戏教学法”乐趣无穷[J].中小学教学与研究,202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