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从感知到探究 ——高中音乐鉴赏课与音乐审美能力提升研究
【作者】 王曼莉
【机构】 四川省宜宾市珙县职业技术学校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化,高中音乐鉴赏课作为美育核心载体,在培养学生审美能力、促进全面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凸显,然而当前高中音乐教育仍存在一系列教学问题,从而导致学生音乐感知力不足、审美能力发展受限,尤其在音乐鉴赏实践中,学生往往停留在被动倾听层面,难以实现从感性体验到理性分析的跨越。所以本研究聚焦从感知到探究的渐进式学习路径,目的是构建音乐鉴赏课与审美能力提升的协同机制。【关键词】感知到探究;高中音乐鉴赏课;音乐审美能力;提升策略
在全球化与信息化交织的时代背景下,音乐作为人类文明的精神载体,其教育价值已超越单纯的技能传授,逐渐成为培养学生审美素养、情感表达与文化理解的重要途径,其中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的形成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从感性体验到理性认知、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建构的渐进过程。高中阶段是学生审美意识觉醒与音乐思维发展的关键期,其音乐鉴赏能力不仅关乎个体艺术修养的塑造,更影响其创造性思维、文化包容力与人文情怀的培育,所以本研究以从感知到探究为切入点,立足高中音乐课程标准与核心素养要求,提出感知到探究双螺旋教学模式。
一、高中音乐鉴赏课的教学问题
在高中音乐鉴赏课中,部分教学问题表现为学生对音乐的感知停留在浅层情绪反应,缺乏对音乐形式的深度分析[1],例如学生听完一首交响乐后,仅能表达这段音乐很激昂或让我感到悲伤,却无法辨识主题动机的发展、调性转换的结构逻辑或配器技法的表现意图,这种浅表化感知导致审美体验碎片化,学生难以从专业角度理解音乐创作的艺术性。另一突出问题是文化语境的剥离,教师在讲解《二泉映月》时若仅聚焦滑音、揉弦等二胡演奏技术,而忽视阿炳所处的民国底层社会背景与文人音乐传统,学生便无法理解曲中哀而不伤的精神内核;同样分析爵士乐若只强调切分节奏和即兴规则,却不涉及非裔美国人的历史迁徙与种族抗争,技术讲解就会沦为空洞的形式演练。
二、感知到探究双阶教学模型的构建策略
(一)感知层深化策略
一是多感官协同激活构建沉浸式感知通道,感知层深化需突破单一听觉局限,通过多感官联动激活学生的直觉体验,教师可运用视听到体感双通道策略,将音乐与视觉符号结合通过视觉意象强化听觉记忆,接着教师设计肢体参与任务将抽象的节奏、力度要素转化为可操作的肢体语言,从而通过感官协同降低认知门槛,使学生从被动聆听转向主动捕捉音乐要素,为后续探究积累感性素材。二是文化语境显性化搭建音乐与文化的联结桥梁,教师可采用历史到生活双嵌入策略,一方面通过微课呈现音乐创作背景帮助学生理解音乐符号的文化隐喻;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将音乐与日常生活联结通过音乐到文化对比任务激活文化敏感度,从而将抽象的文化内涵转化为可感知的具体案例,使音乐鉴赏从听声音转向读文化,为探究层提供文化分析的切入点。三是要素显性化与情感联结深化符号认知与个性化体验,教师可实施拆解与重构双路径策略,教师运用音乐分析软件可视化频谱图,拆解旋律、和声、音色等要素,并通过音乐日记记录情感联想,将抽象的音乐符号转化为具象的情感表达,从而通过理性拆解与感性联结的双重作用,帮助学生从模糊感知转向精准认知,为探究层提供要素分析与文化解读的双重基础。以鉴赏维瓦尔第《四季·春》为例,教师通过播放音乐时同步呈现春日自然音效,让学生用沙锤模仿音乐中的雨滴节奏,并对比中西方“春”主题音乐,如《春江花月夜》与《春之声圆舞曲》,分析乐器与情感表达差异,接着利用要素显性化与情感联结,通过频谱图分析小提琴旋律的起伏,让学生用绘画表现音乐中的春天,这样一来学生不仅能感知音乐要素,更能理解其文化内涵,为后续探究巴洛克音乐风格特征奠定基础。
(二)探究层进阶路径
一是结构化分析探究从要素解构到逻辑推演的深度认知,教师可构建要素,关系和规律三级分析框架,通过聚焦音乐要素旋律、节奏、和声、音色等的显性特征,通过图谱绘制、频谱分析等方式将其具象化,并探究要素间的协同关系,如旋律的起伏与节奏的疏密如何共同塑造情感,通过对比不同作品片段验证规律,接着抽象出音乐风格或文化的一般性特征,如民族音乐中特定调式的情感表达逻辑,从而通过层层递进的分析,帮助学生从碎片化感知转向系统性理解,形成结构化探究能力。二是文化语境溯源探究从作品解读到文化阐释的深度联结,教师可实施历史,社会和符号三重溯源策略,通过追溯作品创作的历史背景,如作曲家生平、时代思潮,明确音乐的社会功能与文化定位,并分析音乐符号的文化隐喻,如特定乐器、旋律动机的象征意义,通过文献查阅、跨文化对比揭示其深层内涵,接着将音乐置于更广阔的文化网络中,如与文学、绘画、舞蹈的互文性,探讨其作为文化载体的多元价值,从而通过文化语境的显性化,帮助学生从听声音转向读文化,培养文化阐释与批判性思维能力。三是批判性创造探究从文化传承到审美创新的深度转化,教师可采用解构到反思,再到重构三阶实践路径,解构经典作品的结构与符号,如分析曲式、主题、和声手法,明确其创作逻辑与文化基因,并基于解构成果展开批判性反思,如“传统音乐元素在当代传播中的困境与突破”,撰写评论性文章或组织辩论会,接着引导学生以解构与批判为基础进行二次创作,如改编民族音乐融入现代节奏,或创作音乐与科技跨界作品,并在班级中开展审美价值研讨,从而通过批判性思维与创造性实践的联动,帮助学生从文化接受者转向审美创造者,实现音乐鉴赏能力的深度进阶[2]。以探究肖邦《夜曲》为例,教师要带领学生进行结构化分析探究,让学生从感知层提出的“为何《夜曲》具有诗意与孤独感?”问题出发,分析旋律的装饰性、和声的色彩性及节奏的自由性,并通过开展文化语境溯源探究,联结肖邦生平与波兰民族运动背景,探讨《夜曲》中民族调式与浪漫主义风格的融合,接着实施批判性创造探究,让学生分组改编《夜曲》,如加入电子音效或爵士乐即兴段落,撰写改编说明并举办古典与现代对话音乐会,这样一来学生不仅理解音乐要素的深层逻辑,更能通过文化溯源与创造性实践,实现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创造的审美能力跃升。
高中音乐鉴赏课是一门富有价值和意义的课程不仅教会学生们如何聆听音乐,更引导他们从感知到探究,逐步提升自己的音乐审美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不仅收获了知识和技能,更收获了情感和精神的滋养,所以教师应该高度重视这门课程的教学和发展,为学生们提供更加优质的音乐鉴赏体验和学习机会。
参考文献:
[1]陈旭珍.高中音乐鉴赏课中提升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策略[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教育,2020(12):00116-00116+121.
[2]李德奇.高中音乐鉴赏课程对学生审美能力培养的影响研究[J].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科研,2024(5):0085-00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