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渗透 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作者】 樊涛
【机构】 陕西省城固县润智九年制学校
【摘要】【关键词】
古诗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凝聚着民族的审美情趣、道德观念与精神基因。《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通过古诗文教学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初中阶段作为学生文化人格形成的关键期,亟需探索将传统文化精髓深度融入古诗词教学的路径,使文化传承从知识灌输转向素养浸润。
一、当前教学中传统文化渗透的困境
初中古诗词教学长期面临三重脱节:其一,重字词翻译轻文化解码,学生虽能解释“胡尘”(《秋夜将晓出篱门有感》)却难体悟“遗民泪尽”背后的家国悲恸;其二,背景知识呈现碎片化,诗人经历、时代思潮常被简化为教案中的“创作背景”标签,如讲龚自珍《乙亥杂诗》时仅提“清末社会”而忽略其“我劝天公重抖擞”背后的启蒙思想价值;其三,文化实践与生活割裂,学生能背诵“孝亲”诗句却难践行“孝亲”关怀,使传统文化沦为考场填空的符号。
二、核心渗透方法:从文本到文化的深度转化
(一)诵读浸润,感知文化韵律之美
诵读是唤醒文化基因的首要途径。通过对声律节奏的揣摩,学生可直观感受汉语的音韵特质与情感张力。例如:
1.分层诵读设计:基础层准确朗读《蒹葭》,进阶层配《流水》古琴曲体会“伊人”追寻的缠绵,高阶层以角色独白演绎求而不得的怅惘;
2.方言吟诵体验:学习用吴语诵读《回乡偶书》,在“乡音无改鬓毛衰”中体会方言承载的乡土认同。
这种“以声传情”的方式,使抽象的平仄格律化为可感的文化血脉。
(二)知人论世,挖掘文化精神内涵
将诗人生命历程与时代精神结合,引导学生理解文化精神的演进:
1.历史情境剧场:学习《江南逢李龟年》时,学生分饰杜甫与李龟年,通过“岐王宅里寻常见”与“落花时节又逢君”的对话,感受安史之乱后盛唐衰颓的集体创伤;
2.跨时代精神联结:对比文天祥《过零丁洋》的“留取丹心”与龚自珍《乙亥杂诗》的“万马齐喑”,梳理士人“位卑未敢忘忧国”的精神传承。
由此,诗歌不再是孤立文本,而成为民族精神史的缩影。
(三)意象品析,领悟文化审美智慧
传统意象是解码文化密码的关键。采用“联读策略”构建意象网络:
1.横向比较:将《十五夜望月》的“冷露无声”与《静夜思》的“地上霜”并置,揭示“月”“霜”意象在思乡诗中共通的孤寂美学;
2.纵深探究:以陆游《卜算子·咏梅》、王冕《墨梅》等群诗解读“梅”意象,从“零落成泥碾作尘”到“只留清气满乾坤”,感悟其从人格象征到精神图腾的升华。
表:意象联读教学示例
核心意象 |
联读诗词 |
文化内涵 |
探究活动 |
月 |
《静夜思》《枫桥夜泊》《十五夜望月》 |
思乡怀人、时空永恒 |
对比三首诗中的“霜”意象,分析情感异同 |
雨 |
《春夜喜雨》《送元二使安西》 |
仁心润物、离愁别绪 |
讨论“好雨”与“朝雨”背后的心境差异 | |
酒 |
《短歌行》《水调歌头》 |
人生慨叹、超脱豁达 |
设计“诗中酒香”文化展板 |
(四)古今对话,实现文化创新转化
推动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创造性联结:
1.生活情境迁移:学习《游子吟》后开展“三送三做”行动(为父母送问候、做家务),将孝道转化为生活实践;
2.艺术形式重构:为《赠汪伦》谱流行曲调,或用水墨动画呈现“桃花潭水深千尺”的意境,在古今融合中激活审美共鸣。
三、创新实施途径:构建文化浸润生态
(一)技术赋能,打破时空壁垒
利用数字资源还原历史场景,使文化体验具象化:
1.VR/AR技术:重现西湖“水光潋滟”的晴雨变幻(《饮湖上初晴后雨》),或让学生在虚拟桃花潭畔体验“踏歌声”的送别场景;
2.动态文化地图:依托“唐宋文学编年地图”平台,动态追踪杜甫漂泊轨迹,理解“诗史”背后的时代沉浮。
(二)跨学科融合,拓展文化维度
打破学科界限,实现文化理解的多维建构:
1、诗与历史:学习《石壕吏》,还原“安史之乱”的历史现实,体会杜甫忧国忧民的博大情怀;
2.诗与地理:解析“大漠孤烟直”的气候成因,从科学视角体味边塞诗的苍茫意象;
3.诗与音乐:将《水调歌头》填入现代旋律,用合唱传递“千里共婵娟”的宇宙情怀;
4.诗与书画:开展“诗书合璧”活动,以书法临摹《上阳台帖》笔意书写《赠汪伦》,感受“诗书画一体”的审美传统。
表:分层作业设计示例
能力层级 |
传统文化主题 |
任务设计 |
基础层 |
语言积累与理解 |
制作“古诗中的家国情怀”知识卡片(含名句、背景) |
进阶层 |
审美鉴赏与比较 |
撰写《登高》与《渔家傲·秋思》悲秋意象对比短文 |
挑战层 |
文化创新与实践 |
策划“古诗新唱”音乐短片,融合RAP与民乐元素 |
(三)校园浸润,营造文化磁场
让文化从课堂延伸至校园生活:
1.空间情境营造:教室悬挂诗词名句书画,黑板报设“每日一诗”角;
2.传统节日实践:端午吟诵《离骚》并制作香囊,中秋对月赛诗,使节日成为“活的文化课堂”;
3.社团深度研习:成立“古诗文研习社”,开展“方言保护计划”“诗词文创设计划”等项目。
古诗词教学中的文化渗透,需以语言为基、精神为魂、生活为场。当学生在VR重构的西湖烟雨中读懂苏轼的豁达,在《乙亥杂诗》的角色扮演中点燃改革豪情,在“为父母奉茶”的实践中体认孝道文化,中华优秀传统便不再是故纸堆中的符号,而成为塑造其文化人格的源头活水。让千年诗韵在创新教学中奔涌不息,正是语文教师肩负的时代使命。
教育是文化的摆渡,当粉笔勾勒出“山外青山楼外楼”的轮廓,当童声唱响“落花时节又逢君”的旋律,我们连接的不只是平仄与修辞,更是一个民族穿越时空的精神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