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三新”背景下“五学”语文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从“导学”谈起
【作者】 周萍
【机构】 四川省广元中学
【摘要】基于"三新"教育改革背景,我校创新性地构建了"五学"教学模式。该模式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目标,深度融合新课程标准、高考评价体系及四川省高中教学规范,通过“导学”读学“”群学“”练学“”悟学"五个关键环节,形成了具有校本特色的教学实施路径。"导学"作为该体系的核心环节,在转变传统育人方式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关键词】教育改革新形势;"五学"教学法;引导式学习;高效课堂
引言:
"导学"作为教学过程中的关键环节,特指教育工作者通过系统化引导帮助学生攻克知识难点的教学实践。这种教学方式不仅融合了自主探索→协作研讨→答疑释惑的完整教学流程,更代表着现代教育理念的革新与突破。其核心内涵可概括为:在自主探究基础上获取精准指导,实现学习先行与引导辅助的有机统一。其中"学"强调学习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导"则体现教育者的专业引领作用,二者的协同配合方能构建优质教学环境。
一、高中语文教学中"导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1.1 实施"导学"需确保学习深度投入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真正用于知识获取与技能训练的有效时长被定义为投入时间。教师的核心任务在于通过科学的教学设计,确保每位学习者都能获得最大化的有效学习时长,从而显著提升教学成效。具体而言,这一目标包含两个关键维度:其一,必须确保课堂时间的纯粹性,杜绝任何与教学目标无关的时间消耗;其二,需要着力提升单位时间内的学习效能。学生作为学习主体,应当以积极主动的姿态参与课堂,通过合理规划各学习环节、做好课前准备、保持高度专注等方式,全面激活认知能力,实现学习效益的最大化。
1.2 导学环节的实效性要求
教学活动的最终成效体现在学生的实际获得上。所谓学习成效,是指学习者通过系统学习产生的认知转变、能力提升与知识积累。这是衡量教学有效性的关键依据。每次课程结束后,学生应当能够明确感知到自身的成长与进步。具体表现为:认知盲区的消除、知识储备的扩充、技能掌握的突破以及能力维度的拓展。这种成长不仅反映在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掌握上,更体现在思维能力的培养上,尤其是对学习策略的理解运用以及思维模式的优化升级。在高效课堂中,学生既要实现知识的牢固掌握,又要达到灵活运用的程度,更要通过课堂学习建立持续发展的能力框架,为终身学习奠定坚实基础。
1.3掌握学习的策略与方法
学习体验是指学生在参与学习活动过程中产生的心理感受与认知反馈。古代教育家孔子曾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启示我们,理想的教学过程应当为学生营造愉悦的学习氛围,激发其积极的情感共鸣。在高效课堂中,学生应当展现出饱满的学习热情和快乐的学习状态;随着专业知识的积累,他们对学科的兴趣日益浓厚,学习信心持续增强。这种正向的学习体验是教学成效的核心要素,而学生逐渐培养的学习热情则是确保教学效果的内在动力。教学场所本质上是师生交流的平台,学生始终处于学习的主导地位。当他们掌握了科学的学习策略与方法,提升了自主学习能力,就能实现轻松高效地学习,收获成功的喜悦。
二、"导学"模式实施的关键要点
2.1 课堂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中心
课堂教学的核心要义在于在限定时间内达成既定教学目标。教师需通过科学引导,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在确保学生拥有充足自主学习空间的同时,帮助他们以最少的精力投入获取最佳的学习成效。当前推行的课程改革符合时代发展需求,虽然突出强调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性,但这绝不代表可以忽视或削弱教师的主导功能。若教师在课堂中的引导作用被削弱,教学活动的有序性和实效性将难以维持,所谓高效课堂也就失去了存在基础。教师必须对教材内容进行合理调控与重组,深入研究学情与教学内容的契合点,营造有利于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课堂氛围,从而有效激发学习兴趣,使知识获取转化为学生的内在需求,最终实现预期的教学效果。
2.2 精心设计的课堂导入环节是激活学生学习状态的关键起点。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育工作者可以运用形象化的表达方式、具有启发性的问题设计以及多媒体演示等多种教学策略,构建新颖有趣、充满悬念的教学氛围。这种情境创设能够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其主动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同时激发求知欲望和学习内驱力,帮助学生以最佳精神状态投入学习活动。
在进行教学情境设计时,教师需要根据具体教学内容进行科学规划,确保情境与知识要点形成紧密的逻辑关联。设计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学习者的年龄特征、心理发展水平、已有知识储备、认知能力以及个体兴趣差异等实际情况。此外,还需兼顾学科知识体系的连贯性,以已有知识为铺垫,通过新旧知识的衔接与拓展,实现知识的迁移与深化。
在导入环节的设计上,建议采用具体生动的现实案例作为切入点,引导学生从简单实例中发现核心问题。通过制造认知矛盾,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进而主动寻求问题解决方案。这种导入方式有助于建立新旧知识的有机联系,使教学重点得到自然呈现。
2.3 每节课需清晰界定学习预期
教师应当首先解决三个核心问题:课程内容、学习方法及掌握标准。目标设定可采用多元化策略,既可基于课程纲要与课前评估由教师单独设计,也能通过课堂即时诊断动态调整,或采用师生协作的方式共同确立。目标呈现形式不拘一格,既可采用问题导向型表述,也能以纲要形式呈现。在确立教学目标前,必须完成对学生预习情况的精准评估,以此全面把握学习基础,确保教学目标精准对应课程核心内容。设计教学目标时需注重梯度划分,兼顾不同学习基础的学生群体,同时严格遵循"三维目标"框架,做到表述精炼、重点突出。
三、总结陈述
教学模式的完善需要经过长期探索与实践检验的积累过程。在高中语文课堂中,"导学"这一教学范式对教师的教学方式产生了显著影响,同时也为构建优质课堂提供了有力支撑。然而,任何教学模式都难以适应所有学校、学科及教师的需求,也无法完全匹配某一学科的全部教学内容。基于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引,结合具体教学情境灵活调整,科学取舍,才能切实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最终达成理想的教学效果。
(说明:本研究成果属于2020年度四川省基础教育科研重点资助项目"核心素养视域下普通高中'五学'教学策略探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批准文号:川教函〔2020〕59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