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县域高中教师“组团式”帮扶的策略研究

【作者】 杨 琴 熊 菊

【机构】 四川省井研县井研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以马边彝族自治县中学校教师帮扶策略为例

  摘 要:教师组团帮扶是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提升薄弱学校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本文基于教育公平理论与区域教育协作实践,以四川省马边彝族自治县中学校(以下简称“马边中学”)为研究对象,从资源整合机制、教育理念革新、教师队伍建设三个维度构建帮扶策略体系,并通过量化数据与质性案例分析实施成效。研究表明,“组团式”帮扶通过跨区域资源共享、管理模式植入和双向成长共同体构建,有效提升了受助学校的内生发展动力,为县域高中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提供了可复制的实践路径。
  关键词:组团帮扶;策略研究;资源整合;理念革新;队伍建设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领域仍存在校际师资力量不均衡、薄弱学校教学资源匮乏等问题。高中阶段作为升学关键期,教师专业能力直接影响学生发展质量。组团帮扶通过整合优质教育资源,以“团队协作”模式助力薄弱学校提升师资水平与教学质量,是落实教育公平、推动区域教育协同发展的重要路径。本文基于组团帮扶四川省马边中学的跟踪调研,提炼出具有针对性的策略体系。
  一、促进教育公平与资源优化配置:构建县域教育均衡发展新生态
  作为连接城乡教育的关键枢纽的县域高中,其发展水平直接影响着农村学生的成才路径。然而,以马边中学为代表的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高中,长期面临优质教育资源匮乏、区域教育差距显著的困境。“组团式”帮扶通过系统性资源整合与精准输送,打破了传统教育帮扶“碎片化”“短期化”的局限,构建起跨区域教育资源共享的长效机制,成为缩小城乡教育差距、促进教育公平的核心引擎。
  1. 教育资源的系统性整合:从“碎片化输血”到“可持续造血”
  井研中学联合峨眉二中,在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教育人才“组团式”帮扶政策框架指导下组建帮扶团队,针对马边中学痛点如师资短缺、课程资源单一等问题,实施精准支援。
  (1)跨区域资源联动,构建“三维度输送”模式。
  选派6名省级骨干教师驻点支教(覆盖语文、数学等核心学科),同时建立“双向流动”机制——马边中学教师年均参与井研中学集体备课、跨校联合教研活动30余次。这种“双向流动”机制打破了地域壁垒,使马边中学教师能够直接接触到省级示范性高中的教学模式与备考经验。
  (2)课程资源共享体系。依托井研中学名师工作室,开发了涵盖新高考改革、民族地区学情适配的系列精品课程,通过远程教育平台实时同步至马边中学课堂,实现了优质课程资源从“县域龙头—山区学校”的无缝对接。
  (3)硬件资源支援工程。协调教育主管部门与社会力量,为马边中学捐赠多媒体教学设备、图书资料、实验器材等,并协助建设数字化实验室等功能教室,填补了新校区学校在科创教育硬件上的空白。
  2. 制度性公平保障:破解资源配置“马太效应”
  教育公平的本质是机会均等,而“组团式”帮扶通过制度设计重构了资源分配逻辑。
  (1)建立资源需求动态对接机制。帮扶团队定期开展学情调研,针对马边中学彝族学生占比达70%的实际,量身定制双语教学资源包、民族文化融合课程,确保资源供给与受助学校需求精准匹配。例如,在语文教学中融入彝族民间文学赏析,既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促进了民族文化传承。
  (2)创新资源共享评价体系。制定《跨校资源共享效能评估表》,从教师参与度、学生受益面、资源转化成效等维度进行量化考核,避免优质资源“输入即终结”。2024年数据显示,马边中学教师对帮扶资源的应用率显著提高,形成了“引入—吸收—创新”的良性循环。
  (3)强化政策协同效应。借助相关的政策支持,将帮扶工作纳入县域教育发展规划中,推动地方政府加大教育投入,积极支持马边中学新校区的修建,为资源优化配置提供了长效保障。
  3. 教育公平的深层价值:从“资源均衡”到“机会均等”
  “组团式”帮扶不仅追求物质资源的均衡配置,更致力于创造公平的教育发展机会。
  构建多元成才通道。针对马边中学学生基础薄弱的现状,帮扶团队引入“分层教学+个性辅导”模式,为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制定升学方案。通过组织两校学生开展“手拉手”研学活动、线上读书会等,促进城乡学生文化交流,帮助彝族学生树立自信。
  二、学校发展内涵的深度激活: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发展”,从理念革新到实践深耕
  县域高中的发展瓶颈,本质上是教育理念、管理模式与教学方法的滞后性问题。“组团式”帮扶通过理念植入、管理赋能、教学创新三重路径,推动马边中学实现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发展”的蜕变,构建富有内生动力的质量提升体系。
  1. 理念革新:重塑教育价值坐标系
  针对马边中学“重应试、轻素养”“重结果、轻过程”的传统理念,帮扶团队开展了“三维度理念再造”工程。
  (1)管理理念升级
  引入井研中学“五育融合”办学理念,协助马边中学修订《学校发展规划(2023—2026)》,将“培养具有民族情怀与现代视野的合格公民”纳入办学目标,建立“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五位一体的评价体系。2024年春季学期,该校首次开设彝绣等校本课程,覆盖学生1200余人。
  (2)教学理念转型
  通过示范课、专题讲座等形式,将“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理念渗透到教学实践中。帮扶教师主导的“问题导向学习(PBL)”教学改革在高二年级试点,学生课堂参与度提升40%,批判性思维能力测评得分提高25%。
  (3)教师发展理念更新
  组织“教师专业发展工作坊”,传播“终身学习”“教研相长”理念,引导教师从“经验型”向“研究型”转变。2023年,马边中学教师申报县级以上课题数量同比增长300%,形成了“全员参与教研”的新生态。
  2.管理赋能:构建现代学校治理体系
  提升教学质量的基石是高效的管理体系。帮扶团队针对马边中学管理粗放、制度不完善等问题,实施了“管理精细化”工程。
  (1)组织架构优化。
  在“党组织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管理中,进一步协助完善办公室、教务处、教科室、德育处等部门职能,修订好《教师教学质量考核办法》、《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案》等12项管理制度,使学校管理从“人治”向“法治”转化。
  (2)教学过程管控。
  引入井研中学“三段式”教学管理模式(课前精准备课、课中高效互动、课后分层辅导),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建立新教师听评课和成长档案,进一步要求管理层每周听课不少于2节,教师间年均听课达15节以上,通过对课堂教学规范性的管理,促进教学质量的显著提升。
  (3)校本教研创新。
  搭建“校际联合教研平台”,开展“同课异构”“高考备考策略研讨”等活动,多次开展跨校教研活动,直接指导课堂教学实践。
  3. 教学创新:打造高效能课堂生态
  教学质量的提升最终体现在课堂实效上。帮扶团队结合马边中学学情,实施“精准教学”改革,形成“三精准一提升”模式。
  (1)精准诊断学情。
  通过入学测试、课堂观察、作业分析等手段,建立学生个性化学习档案,针对彝族学生汉语基础薄弱问题,在语文、英语教学中增加字词专项训练,使基础题得分率提升18%。
  (2)精准设计教学。
  推行“分层教学设计”,同一教学内容设置基础目标、提升目标、拓展目标,满足不同学习水平学生的需求。例如,数学学科针对基础薄弱学生开设“概念解析微课堂”,针对拔尖学生组织“竞赛培优小组”,实现“因材施教”。
  (3)精准评估反馈。
  建立“课堂即时反馈+课后跟踪评估”机制,利用智慧课堂系统实时采集学生答题数据,针对性调整教学策略。2025年高三模拟考试中,马边中学本科上线率较2024年提升12个百分点,重点本科上线率提升5个百分点,从而实现历史性突破。
  三、双向赋能共同体的构建:教师队伍建设与学生成长的协同提升
  教师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学生是教育成果的直接承载者。“组团式”帮扶打破传统帮扶中“输出方主导、输入方被动”的模式,构建起“教师发展共同体”与“学生成长共同体”,实现帮扶双方在专业素养与综合素质上的双向提升。
  1.教师队伍建设:从“单向输送”到“双向成长”
  通过“内培外引”双轮驱动的教师队伍建设模式,打造“带不走”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1)师徒结对
  青蓝工程促成长:实施“1+1+1”结对模式(1名井研中学骨干教师+1名峨眉二中教师+1名马边中学青年教师),开展备课、授课、评课全程指导。2023年,26对师徒结对开展听评课1200余次,马边中学青年教师在县级优质课竞赛中获奖数量翻番。
  (2)专项培训
  精准滴灌强能力:针对马边中学教师在新高考、信息技术融合等方面的短板,开设“新高考改革专题培训”等,年均培训教师200余人次。同时,选派20名骨干教师到井研中学跟岗学习,深度参与高三备考全过程,带回先进教学经验。
  (3)教研共同体
  协同攻关提水平:组建跨校学科教研组,联合申报省市级课题,共同开展“民族地区高中学生学习习惯培养”“新高考选科策略”等专题研究。
  2.学生核心素养三维度培育:从“知识传授”到“全面发展”
  帮扶行动聚焦学生核心素养培育,通过理念引导、活动赋能、资源支持,助力学生实现“三个转变”。
  学习动力激活。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探索”,开展“大学教授进中学”“优秀校友分享会”等励志活动,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目标。引入井研中学“学生成长导师制”,为每位学生配备学习与生涯规划导师,定期开展谈心谈话,学生学习主动性测评显示,“自主制定学习计划”的学生比例从35%提升至68%。
  学习方式转变。把学生们的“机械训练”的学习方式为“深度学习”。在课堂教学中大力推广小组化合作学习、项目式学习等。例如生物学科开展“彝族聚居区植被生态调查”项目,学生通过实地调研、数据分析、撰写报告,从而不断提升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综合素质拓展。对学生的教育从“单一应试”到“多元化发展”。依托帮扶团队丰富的教学资源,开设编程、机器人、书法等社团活动,组建彝族歌舞团、篮球队等学生团体,每年都举办文化艺术节、运动会等活动。
  3.民族文化融合的教育实践:培育具有民族特色的成长生态
  针对马边中学彝族学生占比高的特点,帮扶团队注重将民族文化融入教育过程,促进多元文化共生共荣。课程融合:开发民族特色校本课程:联合编写《彝族文化概论》《彝汉双语写作教程》等教材,在历史、政治等学科中渗透民族地区发展案例,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感。活动融合:组织“彝族年文化展示”“汉族传统节日体验”等活动,促进不同民族学生相互理解、共同成长,构建“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校园文化。
  四、县域高中教师“组团式”帮扶工作展望
  “组团式”帮扶通过资源整合的系统性、理念革新的持续性、队伍建设的双向性,破解了县域高中发展的“资源壁垒—理念滞后—人才短缺”恶性循环。研究发现,其核心价值在于构建“外源输入—内源激活—生态重构”的可持续发展链条,既实现了马边中学教学质量的显著提升,又为帮扶学校教师提供了跨区域教研平台。
  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探讨民族地区帮扶中的文化适配策略;教师流动常态化的政策保障机制;数字化资源在帮扶中的深度应用路径。本研究为深化教育领域乡村振兴、推动“县中崛起”提供了实践范本,其“双向赋能”模式将为更多县域高中破解发展困境提供可复制的经验,有望在更多薄弱地区推广,让“办好每一所学校,成就每一位学生”的教育理想得到实现。
  参考文献:
  [1]李瑾瑜 教育共生理论视域下的教师合作研究[J].中国教师,2023(4).
  [2]王鉴 王明娣.教育帮扶的逻辑起点与实践路径[J].教育研究,2022(9).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加强新时代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Z].2021.
  [4]李吉林.教育均衡发展视域下教师组团帮扶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教育学刊,2020(5).
  [5]王炳照.教育公平与区域教育协作机制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