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数学量感培育的策略研究
【作者】 权兴旭
【机构】 四川省宜宾市屏山县学苑街小学校
【摘要】【关键词】
【正文】摘 要:当前小学数学教学中,量感培养常因偏重公式记忆与机械计算而效果不佳。本文立足核心素养理念,剖析量感的内涵价值及教学现状,提出“具身体验,强化感知积累”、“多维参照,构建度量基准”、“生活联结,深化意义理解”、“问题驱动,促进迁移应用”、“技术赋能,拓展感知维度”五大核心策略,并结合具体案例说明其实施路径。
关键词:小学数学;核心素养;量感;培育策略;具身体验;问题情境
一、引言:量感——核心素养落地的基石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将“量感”明确定义为核心素养之一,指“对事物的可测量属性及大小关系的直观感知”。它超越了对具体数量单位的简单识记与计算,强调个体在真实情境中对物体大小、多少、轻重、快慢、时间长短等属性的直觉判断力、合理估测能力以及度量方法的选择与优化意识。量感的形成,是学生将抽象数学概念(如长度、面积、体积、质量、时间)与具象现实世界建立稳固联结的桥梁,是发展空间观念、模型意识、推理能力及应用意识的重要起点与支撑。然而,审视当前教学实践,量感培养常被简化为单位换算的机械操练,忽视了对“量”的直观感知与意义建构,导致学生虽能解题却缺乏对现实世界中“量”的真实把握。因此,探索核心素养视域下量感培育的有效策略,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二、现状审视:量感培育的困境与归因
1.“去情境化”教学,感知基础薄弱:教学常脱离具体物体和真实场景,直接引入抽象单位(如厘米、千克)和公式(如长方形面积=长×宽)。学生对“1厘米究竟有多长”、“1千克究竟有多重”缺乏深刻的肌肉记忆和视觉印记,导致单位沦为空洞符号。
2.“重计算轻估测”,能力发展失衡:过度强调精确计算和标准答案,挤压了估测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学生习惯于依赖工具测量,对“估一估”、“大约是多少”感到困难甚至畏惧,缺乏对数量级的基本判断力。
3.“单一化”体验,参照体系缺失:学生接触的测量对象和情境相对单一,未能建立丰富的、层级化的内部度量参照系。例如,对长度的感知可能仅限于直尺上的刻度,而缺乏以“一拃”、“一步”、“身高”等身体尺度或“课桌长”、“教室宽”等熟悉物体为基准的参照物网络。
三、核心素养导向的量感培育策略
基于量感的内涵与当前困境,在核心素养理念指引下,提出以下培育策略:
1.策略一:具身体验,强化感知积累—让“量”可知可感
身体尺度化抽象:充分利用学生自身这一最直接、最熟悉的“测量工具”。如:认识长度时,量一量“一拃”、“一步”、“身高”;认识质量时,掂一掂书包、文具盒、一瓶水,感受“较轻”、“较重”、“很重”;认识时间时,体验1分钟能做几次深呼吸、写几个字、拍几次球。将抽象单位与身体动作、感觉建立牢固联结。
案例:教学《认识厘米》。课前让学生用身体部位(如指甲盖宽度、手指宽度)去“量”身边小物体的长度(橡皮、铅笔宽度)。课中再引入厘米,对比身体“尺”与标准尺,理解厘米的由来和必要性,深刻建立“1厘米”的表象。
2.策略二:多维参照,构建度量基准—让“量”有尺可依
建立“个人参照库”:引导学生积累并记住一些熟悉的物体作为“参照物”。如:知道自己的身高约1.3米,课桌长约60厘米,一包A4纸厚约5厘米,一瓶矿泉水重约500克,教室从讲台到后墙约8米等。这些熟悉的“量”成为估测新事物的内在标尺。
案例:学习《千米的认识》。组织学生走一走100米,数数步数,计时感受;再推算走1千米所需的时间和步数。
3.策略三:生活联结,深化意义理解——让“量”源于生活用于生活
创设真实问题情境:设计源于学生日常生活、具有实际意义的问题。如:“为班级新年联欢会采购水果,预算100元,苹果每斤5元,橘子每斤3元,如何搭配购买?”让“量”的学习服务于解决真实问题。
案例:教学《面积》。不急于推导公式,而是抛出问题:“学校要给这块‘开心农场’(展示不规则形状菜地图片或实地)铺设防草布,至少需要买多大面积?”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测量、如何计算,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面积的意义和求积策略的多样性。
4.策略四:问题驱动,促进迁移应用—让“量感”驱动思维
强化估测先于精测:在测量活动前,必问:“先估一估,大约是多少?”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并说明估测依据(如参照哪个物体)。测量后,对比估测值与实测值,分析误差原因,不断校准估测能力。
案例:教学《体积》。呈现两个容器(如细高瓶和矮胖盆),问:“哪个容器能装的水更多?”学生易受视觉误导。鼓励估测后,引导用同样的小杯子(或单位体积方块)进行实际测量(或想象填充),揭示体积与长宽高的关系,破除视觉假象,深化理解。
5.策略五:技术赋能,拓展感知维度——让“量”可视化、可探究
利用动态几何软件:动态演示图形的缩放、平移、旋转,直观感受周长、面积、体积的变化规律。如:拉动长方形顶点,观察长宽变化时面积如何变化;旋转三维图形,理解不同视角下的体积不变性。
案例:学习《变化的量》(如速度、时间、路程关系)。利用运动传感器或手机APP记录学生在操场不同速度(走、跑)下的运动轨迹和速度,直观分析速度变化与路程、时间的关系,将抽象的数量关系可视化、动态化。
四、实践案例:教室空间“量”探秘
情境与任务:学校拟对各班教室空间利用效率进行评估。请以小组为单位,测量并计算本教室的容积(体积),并思考如何优化空间布局(如桌椅摆放、储物区设置)。
素养聚焦:本案例深度融合长度、面积、体积的量感培养,强调参照物的运用、工具方法的选择优化,联结真实生活环境,在问题解决中锻炼空间观念、模型意识、应用意识和批判性思维。
五、结语
量感的培育绝非一蹴而就,它是贯穿小学数学学习全程、浸润于丰富数学活动之中的长期积淀。在核心素养的视域下,教师需深刻理解量感的内涵与价值,突破传统教学桎梏,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真实体验为基石,以问题情境为驱动,以思维发展为内核。通过系统实施具身体验、构建参照、联结生活、驱动思维、善用技术等策略,引导学生亲历“感知—比较—估测—测量—应用—反思”的完整过程,方能有效唤醒其对“量”的敏锐直觉,发展其估测判断力与灵活应用能力,使抽象的数学核心素养在学生对现实世界“量”的把握中真正落地生根。
关键词:小学数学;核心素养;量感;培育策略;具身体验;问题情境
一、引言:量感——核心素养落地的基石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将“量感”明确定义为核心素养之一,指“对事物的可测量属性及大小关系的直观感知”。它超越了对具体数量单位的简单识记与计算,强调个体在真实情境中对物体大小、多少、轻重、快慢、时间长短等属性的直觉判断力、合理估测能力以及度量方法的选择与优化意识。量感的形成,是学生将抽象数学概念(如长度、面积、体积、质量、时间)与具象现实世界建立稳固联结的桥梁,是发展空间观念、模型意识、推理能力及应用意识的重要起点与支撑。然而,审视当前教学实践,量感培养常被简化为单位换算的机械操练,忽视了对“量”的直观感知与意义建构,导致学生虽能解题却缺乏对现实世界中“量”的真实把握。因此,探索核心素养视域下量感培育的有效策略,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二、现状审视:量感培育的困境与归因
1.“去情境化”教学,感知基础薄弱:教学常脱离具体物体和真实场景,直接引入抽象单位(如厘米、千克)和公式(如长方形面积=长×宽)。学生对“1厘米究竟有多长”、“1千克究竟有多重”缺乏深刻的肌肉记忆和视觉印记,导致单位沦为空洞符号。
2.“重计算轻估测”,能力发展失衡:过度强调精确计算和标准答案,挤压了估测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学生习惯于依赖工具测量,对“估一估”、“大约是多少”感到困难甚至畏惧,缺乏对数量级的基本判断力。
3.“单一化”体验,参照体系缺失:学生接触的测量对象和情境相对单一,未能建立丰富的、层级化的内部度量参照系。例如,对长度的感知可能仅限于直尺上的刻度,而缺乏以“一拃”、“一步”、“身高”等身体尺度或“课桌长”、“教室宽”等熟悉物体为基准的参照物网络。
三、核心素养导向的量感培育策略
基于量感的内涵与当前困境,在核心素养理念指引下,提出以下培育策略:
1.策略一:具身体验,强化感知积累—让“量”可知可感
身体尺度化抽象:充分利用学生自身这一最直接、最熟悉的“测量工具”。如:认识长度时,量一量“一拃”、“一步”、“身高”;认识质量时,掂一掂书包、文具盒、一瓶水,感受“较轻”、“较重”、“很重”;认识时间时,体验1分钟能做几次深呼吸、写几个字、拍几次球。将抽象单位与身体动作、感觉建立牢固联结。
案例:教学《认识厘米》。课前让学生用身体部位(如指甲盖宽度、手指宽度)去“量”身边小物体的长度(橡皮、铅笔宽度)。课中再引入厘米,对比身体“尺”与标准尺,理解厘米的由来和必要性,深刻建立“1厘米”的表象。
2.策略二:多维参照,构建度量基准—让“量”有尺可依
建立“个人参照库”:引导学生积累并记住一些熟悉的物体作为“参照物”。如:知道自己的身高约1.3米,课桌长约60厘米,一包A4纸厚约5厘米,一瓶矿泉水重约500克,教室从讲台到后墙约8米等。这些熟悉的“量”成为估测新事物的内在标尺。
案例:学习《千米的认识》。组织学生走一走100米,数数步数,计时感受;再推算走1千米所需的时间和步数。
3.策略三:生活联结,深化意义理解——让“量”源于生活用于生活
创设真实问题情境:设计源于学生日常生活、具有实际意义的问题。如:“为班级新年联欢会采购水果,预算100元,苹果每斤5元,橘子每斤3元,如何搭配购买?”让“量”的学习服务于解决真实问题。
案例:教学《面积》。不急于推导公式,而是抛出问题:“学校要给这块‘开心农场’(展示不规则形状菜地图片或实地)铺设防草布,至少需要买多大面积?”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测量、如何计算,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面积的意义和求积策略的多样性。
4.策略四:问题驱动,促进迁移应用—让“量感”驱动思维
强化估测先于精测:在测量活动前,必问:“先估一估,大约是多少?”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并说明估测依据(如参照哪个物体)。测量后,对比估测值与实测值,分析误差原因,不断校准估测能力。
案例:教学《体积》。呈现两个容器(如细高瓶和矮胖盆),问:“哪个容器能装的水更多?”学生易受视觉误导。鼓励估测后,引导用同样的小杯子(或单位体积方块)进行实际测量(或想象填充),揭示体积与长宽高的关系,破除视觉假象,深化理解。
5.策略五:技术赋能,拓展感知维度——让“量”可视化、可探究
利用动态几何软件:动态演示图形的缩放、平移、旋转,直观感受周长、面积、体积的变化规律。如:拉动长方形顶点,观察长宽变化时面积如何变化;旋转三维图形,理解不同视角下的体积不变性。
案例:学习《变化的量》(如速度、时间、路程关系)。利用运动传感器或手机APP记录学生在操场不同速度(走、跑)下的运动轨迹和速度,直观分析速度变化与路程、时间的关系,将抽象的数量关系可视化、动态化。
四、实践案例:教室空间“量”探秘
情境与任务:学校拟对各班教室空间利用效率进行评估。请以小组为单位,测量并计算本教室的容积(体积),并思考如何优化空间布局(如桌椅摆放、储物区设置)。
素养聚焦:本案例深度融合长度、面积、体积的量感培养,强调参照物的运用、工具方法的选择优化,联结真实生活环境,在问题解决中锻炼空间观念、模型意识、应用意识和批判性思维。
五、结语
量感的培育绝非一蹴而就,它是贯穿小学数学学习全程、浸润于丰富数学活动之中的长期积淀。在核心素养的视域下,教师需深刻理解量感的内涵与价值,突破传统教学桎梏,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真实体验为基石,以问题情境为驱动,以思维发展为内核。通过系统实施具身体验、构建参照、联结生活、驱动思维、善用技术等策略,引导学生亲历“感知—比较—估测—测量—应用—反思”的完整过程,方能有效唤醒其对“量”的敏锐直觉,发展其估测判断力与灵活应用能力,使抽象的数学核心素养在学生对现实世界“量”的把握中真正落地生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