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农村幼儿园班级环境创设优化的实践研究

【作者】 杨彩霞

【机构】 贵州省沿河县后坪乡中心幼儿园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幼儿园班级环境是幼儿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教育资源,对幼儿的身心发展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本文聚焦农村幼儿园班级环境创设,通过对农村幼儿园班级环境现状的调研,剖析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基于幼儿发展理论,提出优化农村幼儿园班级环境创设的实践策略,包括空间布局合理化、区域活动丰富化、材料投放多样化等,并结合实际案例展示优化过程与效果。研究表明,科学优化班级环境能够有效促进幼儿的认知、情感与社会性发展,为农村幼儿园教育质量提升提供助力。
  关键词:农村幼儿园;班级环境创设;幼儿发展;实践研究
  幼儿园班级环境作为“隐性课程”,在幼儿成长中扮演着关键角色。《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良好的班级环境不仅能为幼儿提供舒适、安全的生活与学习空间,还能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培养其自主探索和实践能力。然而,受经济、文化、教育观念等因素的制约,农村幼儿园班级环境创设与城市幼儿园相比存在较大差距,难以充分发挥环境的教育价值。因此,深入开展农村幼儿园班级环境创设优化的实践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教育价值。
  一、农村幼儿园班级环境创设现状调查与分析
  (一)调查方法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实地观察和访谈相结合的方法。全乡3个农村幼儿园的教师、幼儿及家长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教师问卷15份,回收有效问卷15 份;发放幼儿家长问卷120份,回收有效问卷108份。同时,对部分农村幼儿园班级进行实地观察,并与幼儿园园长、教师和家长进行访谈,全面了解农村幼儿园班级环境创设的实际情况。
  (二)调查结果
  1.空间布局不合理:多数农村幼儿园班级空间狭小,区域划分不明确。教室往往仅简单分隔出活动区和休息区,缺乏对阅读区、建构区、美工区等功能区域的合理规划。幼儿活动空间拥挤,难以开展多样化的活动,且各区域之间相互干扰,影响幼儿活动的专注度和效果。
  2.区域活动内容单一:班级内设置的区域活动内容较为单调,缺乏趣味性和教育性。例如,阅读区的图书数量少、种类单一,多为陈旧的故事书,缺乏适合幼儿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的绘本;美工区的材料匮乏,仅有简单的彩笔、纸张,难以满足幼儿创意表达的需求;建构区的积木数量不足且类型单一,无法激发幼儿的建构兴趣和想象力。
  3.环境创设缺乏幼儿参与:在农村幼儿园班级环境创设过程中,教师往往占据主导地位,幼儿很少有机会参与其中。环境布置多由教师一手包办,以完成任务为目的,缺乏对幼儿兴趣和需求的关注。这样的环境创设无法真正体现幼儿的主体地位,也难以激发幼儿与环境互动的积极性。
  4.环境材料陈旧且更新不及时:农村幼儿园班级环境创设所使用的材料大多较为陈旧,部分材料已损坏却仍在使用,存在安全隐患。同时,环境材料长期不更新,无法满足幼儿不断发展的学习需求。教师缺乏对环境材料的收集和利用意识,未能充分挖掘农村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生活资源,导致环境创设缺乏特色和创意。
  (三)问题分析
  1.经济条件限制: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幼儿园经费有限,难以投入足够的资金用于班级环境创设。购买先进的教玩具、更新图书和材料等都面临着资金短缺的问题,这直接制约了农村幼儿园班级环境创设的质量和水平。
  2.教育观念落后:部分农村幼儿园教师和管理者对班级环境创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没有充分意识到环境作为“隐性课程”的教育价值。他们更注重幼儿的知识学习,而忽视了环境对幼儿全面发展的促进作用。同时,家长对幼儿园环境创设也缺乏正确的认识和关注,没有形成良好的教育氛围,影响了幼儿园环境创设工作的开展。
  3.教师专业素养不足:农村幼儿园教师专业素质参差不齐,缺乏环境创设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许多教师没有接受过系统的环境创设培训,不了解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发展需求,在环境创设过程中缺乏创意和科学性,无法充分发挥环境的教育功能。
  二、农村幼儿园班级环境创设优化的理论基础
  (一)蒙台梭利的环境教育理论
  蒙台梭利认为,幼儿的发展是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实现的,适宜的环境能够为幼儿提供丰富的感官刺激,促进其自主学习和发展。她强调环境应具有秩序性、美观性和安全性,能够满足幼儿的内在需求,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农村幼儿园班级环境创设应借鉴这一理论,为幼儿营造一个有序、温馨、安全且富有启发性的环境。
  (二)瑞吉欧的环境观
  瑞吉欧教育体系将环境视为“第三位教师”,认为环境是幼儿学习和发展的重要载体,能够支持、引发和拓展幼儿的学习。农村幼儿园班级环境创设应注重环境的开放性和互动性,鼓励幼儿与环境积极互动,在与环境的对话中获得知识和经验,促进自身的发展。
  (三)《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相关要求
  《指南》指出,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农村幼儿园班级环境创设应依据《指南》的要求,围绕幼儿的学习与发展目标,创设符合幼儿年龄特点和兴趣需求的环境,促进幼儿在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等领域的全面发展。
  三、农村幼儿园班级环境创设优化的实践策略
  (一)空间布局合理化
  1.科学划分功能区域: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发展需求,合理划分班级空间,设置活动区、休息区、阅读区、建构区、美工区、自然角等功能区域。各区域之间用低矮的柜子、屏风或彩带等进行分隔,既保证区域的相对独立性,又便于幼儿在不同区域之间自由活动。例如,将阅读区设置在光线充足、安静的角落,为幼儿提供一个舒适的阅读环境;将建构区和美工区设置在靠近水源和电源的地方,方便幼儿操作和整理。
  2.合理规划活动空间:充分利用班级的每一寸空间,避免空间浪费。对于面积较小的班级,可以采用立体式布局,利用墙面、天花板等空间拓展活动区域。如在墙面上设置悬挂式的图书架、作品展示区,在天花板上悬挂装饰物和益智玩具,既增加了空间利用率,又能激发幼儿的兴趣。同时,确保幼儿活动空间宽敞、安全,便于幼儿自由走动和开展活动。
  (二)区域活动丰富化
  1.丰富区域活动内容:根据幼儿的兴趣和发展目标,不断丰富各区域的活动内容。在阅读区,除了提供经典的故事书外,还应增加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绘本、儿歌集、科普读物等,并定期更换图书,保持幼儿的阅读兴趣。美工区可以提供各种绘画工具、手工材料,如彩泥、剪纸、废旧物品等,鼓励幼儿进行创意制作和艺术表达。建构区可以投放不同类型和大小的积木、纸盒等材料,引导幼儿进行搭建和创造,培养幼儿的空间思维和动手能力。
  2.创设主题式区域活动:结合季节、节日、幼儿的兴趣和教学内容,创设主题式区域活动。例如,在春天可以开展“春天的秘密”主题活动,在班级中设置“春天的花园”“种子发芽”“春天的小动物”等区域,引导幼儿通过观察、探究、操作等活动,了解春天的特征和变化。通过主题式区域活动,将各个区域有机结合起来,使幼儿在丰富多样的活动中获得全面发展。
  (三)材料投放多样化
  1.挖掘农村自然资源:农村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如树叶、树枝、石头、稻草、玉米秸秆等。教师应充分挖掘这些资源,将其收集、整理后投放到班级环境中,为幼儿提供丰富的操作材料。例如,利用树叶制作贴画,用石头进行彩绘,用稻草编织物品等。这些自然材料不仅成本低,而且具有天然、环保、多变的特点,能够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2.利用废旧生活材料:鼓励家长和幼儿共同收集废旧生活材料,如饮料瓶、纸箱、旧衣物、纽扣等,将其变废为宝,投放到班级区域活动中。如用饮料瓶制作乐器,用纸箱搭建城堡,用旧衣物制作玩偶等。通过对废旧材料的利用,不仅培养了幼儿的环保意识和节约意识,还为幼儿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促进了幼儿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发展。
  3.及时更新和补充材料:根据幼儿的活动情况和发展需求,及时更新和补充环境材料。定期检查材料的使用情况,对损坏的材料进行修复或更换,同时根据幼儿的兴趣和教学内容的变化,不断添加新的材料,保持材料的新鲜感和吸引力。例如,在美工区,随着幼儿绘画技能的提高,可以逐渐增加难度较大的绘画工具和材料,如油画棒、水彩颜料等。
  (四)注重幼儿参与
  1.鼓励幼儿参与环境创设的全过程:在班级环境创设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尊重幼儿的主体地位,鼓励幼儿参与环境创设的各个环节,包括环境创设的构思、材料的收集、制作和布置等。例如,在布置教室墙面时,教师可以引导幼儿讨论墙面的主题和内容,让幼儿自己动手绘制图画、制作手工作品,然后将幼儿的作品展示在墙面上。通过参与环境创设,幼儿能够感受到自己是班级的主人,增强自信心和责任感,同时也能提高幼儿的动手能力和审美能力。
  2.根据幼儿的反馈调整环境:教师应关注幼儿与环境的互动情况,及时收集幼儿的反馈意见,并根据幼儿的需求和兴趣对环境进行调整和优化。例如,如果幼儿对某个区域的活动不感兴趣,教师应分析原因,调整活动内容和材料;如果幼儿在活动过程中遇到困难,教师应及时提供帮助和指导,确保环境能够满足幼儿的学习和发展需求。
  四、农村幼儿园班级环境创设优化的实践案例分析
  (一)案例背景
  后坪乡某幼儿园附设班,班级空间狭小,区域划分不明确,环境创设缺乏特色,幼儿对班级环境兴趣不高,活动参与度较低。为了改善这一状况,该班级教师开展了班级环境创设优化的实践研究。
  (二)实践过程
  1.空间布局调整
  教师与幼儿共同讨论班级空间的划分,将教室划分为活动区、阅读区、建构区、美工区和自然角等功能区域。利用废旧的纸箱和布料制作隔断,对各区域进行分隔。同时,在墙面上安装悬挂式的书架和置物架,充分利用立体空间,增加活动区域的面积。
  2.区域活动优化
  根据幼儿的兴趣和发展目标,丰富各区域的活动内容。在阅读区,教师与幼儿一起从家中带来图书,并定期更换图书,同时设置了“故事表演角”,鼓励幼儿进行故事表演。美工区提供了各种绘画工具、手工材料和废旧物品,引导幼儿进行创意制作。建构区投放了不同类型的积木、纸盒和易拉罐等材料,开展了 “小小建筑师”主题活动。
  3.材料投放改进
  教师带领幼儿收集农村常见的自然资源,如树叶、树枝、野花、鹅卵石等,将其投放到班级环境中。同时,发动家长和幼儿收集废旧生活材料,如饮料瓶、纸箱、旧衣物等,用于区域活动。此外,教师还根据幼儿的活动情况和发展需求,及时更新和补充材料。
  4.幼儿参与环境创设
  在整个环境创设过程中,教师鼓励幼儿积极参与。从环境创设的构思、材料的收集,到作品的制作和布置,都有幼儿的参与。例如,幼儿自己动手绘制墙面装饰画,用自然材料制作手工作品,布置自然角等。
  (三)实践效果
  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该班级的环境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班级空间布局更加合理,区域活动内容丰富多样,环境材料新颖有趣,幼儿参与环境创设的积极性高涨。幼儿对班级环境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活动参与度明显提高,在与环境的互动中,幼儿的认知、情感和社会性得到了有效的发展。同时,教师在环境创设过程中也提高了专业素养,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五、结论
  农村幼儿园班级环境创设优化是一项系统而长期的工作,对于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农村幼儿园班级环境创设现状的调查分析,我们发现了存在的问题,并基于相关理论提出了优化的实践策略。实践证明,通过合理布局空间、丰富区域活动、多样化投放材料和注重幼儿参与等措施,能够有效改善农村幼儿园班级环境,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应继续关注农村幼儿园班级环境创设,不断探索和创新,为农村幼儿创造更加优质的学习和生活环境,推动农村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 李季湄,冯晓霞.3 - 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 [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3] 霍力岩。蒙台梭利教育思想与幼儿园教育改革 [J]. 学前教育研究,2001 (01):21 - 23.
  [4] 顾荣芳.瑞吉欧幼儿教育体系的环境观及其启示 [J]. 幼儿教育,2005 (24):12 - 13.
  [5] 黄瑾.幼儿园环境创设与利用 [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 该文为2024年沿河县教育科研课题“农村幼儿园班级环境创设优化的实践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立项号:2024Y0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