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浅谈农村初中生音乐识谱能力的培养
【作者】 晏笳瑜
【机构】 贵州省沿河县后坪乡初级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音乐识谱能力是音乐素养的核心组成部分,对于农村初中生而言,提升其识谱能力不仅有助于音乐审美与表现能力的发展,更是推动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环节。本文基于农村初中音乐教学现状,分析学生识谱能力薄弱的原因,并从激发兴趣、优化教学方法、加强实践训练、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等方面,探讨培养农村初中生音乐识谱能力的有效策略,旨在为农村音乐教育质量的提升提供参考。
关键词:农村初中生;农村音乐教育;提升识谱能力
音乐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对学生的情感陶冶、审美能力培养及创造力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识谱能力作为打开音乐学习大门的钥匙,是学生独立理解、演绎音乐作品的基础。然而,受教学资源匮乏、师资力量不足等因素影响,农村初中生音乐识谱能力普遍较弱。加强农村初中生音乐识谱能力的培养,是提升农村音乐教育水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任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通过农村初中生音乐识谱能力现状及成因分析,提出相应教学策略,并进行进一步教学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农村初中生音乐识谱能力现状及成因分析
(一)现状调查
本文从学生音乐识谱知识掌握程度、识谱学习兴趣与态度、学校音乐教学条件及教学方式几方面进行调查设计,以后坪乡初级中学七、八年级90名学生为调查对象,通过问卷调查与随机访谈的方式展开研究,具体数据如下:(1)88%的学生对音乐课“非常喜欢”,仅0.01%表示“一般”或“不喜欢”,表明学生对音乐学习具备积极态度,为教学推进提供有利心理基础。师资力量充足:所有学校均配备专职音乐教师,师资保障完备,可支撑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2)84%学生“几乎不认识”简谱,仅0.04%完全掌握,反映简谱教学未充分落实。五线谱认知,93%学生“几乎不认识”五线谱,暴露五线谱教学在初中阶段的缺失。(3)乐理知识欠缺,92%学生“不理解乐谱符号含义”,90%“音符时值判断困难”,说明基础乐理教学存在明显短板。实践能力不足:88%学生“音高难以记忆”,86%“节奏把握不准”,体现视唱练耳训练不足。(4)实践与竞赛需求强烈,63%学生期望通过“组织识谱比赛”提升能力,47%希望开展课外音乐活动,反映学生倾向通过趣味性、互动性强的方式学习。(5)在学校音乐教学条件与方式上,该校仅有1间音乐教室,且仅配备一架老旧钢琴,多媒体设备也存在老化现象;音乐课教学中,85% 的课时用于教唱歌曲,仅有15%的时间涉及识谱知识讲解,且教学方式以教师口头讲解为主,缺乏实践操作与互动环节。
综上所述,农村初中生普遍存在识谱基础薄弱问题。少数学生仅能掌握简单节奏型,对五线谱认知模糊,难以理解装饰音、换气记号等专业符号。受限于教学资源,音乐课常以唱歌为主,缺乏系统的识谱训练。
(二)成因分析
在农村初中音乐教育实践中,学生音乐识谱能力的培养始终是教学难点与薄弱环节。这以问题的凸显,既与农村地区教育资源配置的特殊性密切相关,也折射基础教育阶段美育目标落地的深层矛盾,以下是成因分析:(1)识谱基础差,学起来费劲,大部分农村初中生对乐谱就像看“天书”。很多学生只认识简谱里的1、2、3这些数字音符,稍微复杂点的,比如带附点的音符、切分节奏(像突然变化的节奏型),或者五线谱上的高音谱号、低音谱号,就完全搞不懂了。比如老师教《青春舞曲》的简谱,学生能跟着唱旋律,但让他们自己看谱唱,就容易唱错节奏,把长音唱短、短音唱长,或者音高唱不准,像“do”和“sol”分不清楚。(2)学生觉得识谱没意思,课堂上经常出现这样的情况,老师带学生唱谱,一句一句教,学生跟着唱还能勉强跟上,但只要老师停下来让学生自己唱,就乱成一团,要么节奏跟不上,要么音调忽高忽低,像“跑调的风筝”一样收不住。很多学生觉得音乐课就是“唱歌课”,只要跟着音乐把歌词唱会就行,没必要学认谱。(3)老师想教识谱时,学生往往提不起精神,有的发呆,有的小声说话,甚至盼着老师快点教唱歌词。比如教五线谱时,老师在黑板上画五线谱讲音符位置,底下很多学生眼神游离,觉得不如听首流行歌曲有意思。很多农村音乐老师不是专业学音乐的,自己识谱能力也不太强,上课只能照着课本念乐理知识,讲得干巴巴的。(4)对于音乐课不重视,在农村初中,音乐课往往不被重视,考试也很少考识谱,学生只要会唱几首歌就能过关。老师平时上课也顾不过来每个学生,一个班四五十人,老师让学生轮流唱谱根本没时间,只能挑几个学生随便问问,大部分学生的问题得不到纠正。(5)音乐教材内容单一,缺乏趣味性和针对性,无法有效吸引学生学习识谱;农村音乐教师数量不足,部分教师并非音乐专业出身,自身识谱教学能力有限。(6)教师教学任务繁重,无暇深入钻研识谱教学方法,导致教学质量难以保障;受传统教育观念影响,农村学生和家长普遍更关注文化课成绩,对音乐学科重视不够。(7)学生缺乏学习音乐的内在动力,认为识谱学习无用,积极性不高;部分农村音乐教师仍采用“填鸭式”教学,单纯讲解乐理知识,课堂氛围枯燥,学生被动接受,难以真正掌握识谱技能。
二、农村初中生音乐识谱能力培养策略
(一)趣味导入:让识谱像追剧一样上瘾
1.本土文化+音乐故事:亲切感拉满,民歌里的节奏密码,收集当地民歌(如山歌、劳动号子)的片段,用简谱记录下来,让学生听录音猜“这句歌词对应的是1 2 3 5还是5 3 2 1”。例如,可引入《土家汉子》的旋律,分析其节奏与简谱中延长音的关系。音乐家的“糗事”逆袭,讲贝多芬学谱时被老师骂“太笨”,但后来靠反复在琴键上贴纸条记位置才学会识谱的故事,告诉学生“学霸也有学不会的时候,关键是不放弃”。
2.短视频+挑战赛:用手机玩出花样
抖音识谱挑战:老师提前录制“3秒识谱小视频”(如展示一段简谱,快速唱出节奏),学生模仿拍摄,带话题#我家的五线谱发抖音,点赞最多的学生获“班级识谱网红”称号。表情包识谱:把音符做成微信表情包,如“四分音符”配“拍一拍”表情,“休止符”配“闭嘴”表情。
3.跨界联动:学科融合玩创意
数学节奏课:用分数讲节拍,如“1/4拍”像“1块蛋糕分4份,取1份”,“2/4拍”像“取2份”,让学生用数学本画“节奏分数图”。美术旋律画:听完一段音乐后,让学生用彩笔在纸上画线条,线条高低对应音高,线条粗细对应节奏强弱,再对照简谱找“旋律线”与音符的关系。
(二)低成本教具,万物皆可成谱器
1.自然材料大改造,树叶节拍器:捡不同形状的树叶(如银杏叶=四分音符,梧桐叶=二分音符),学生分组用树叶摆节奏型,如“银杏叶、梧桐叶”代表“×,×-”,再用树枝敲桌子打出来。石头五线谱,在操场用石头摆五条横线当五线谱,学生用小石子当音符,老师喊“摆一个第三间的fa”,看哪组摆得又快又准。
2.废旧物品再利用,矿泉水瓶装满沙子=沙锤(八分音符节奏),半瓶水=响板(四分音符),空瓶吹瓶口=长音(二分音符),学生用“瓶乐队”演奏《小星星》谱子。在纸箱上画键盘,标上“1(do)、2(re)”等数字,学生按“琴键”唱谱,老师用手机放对应音高的音频,实现“人机合奏”。
3.身体乐器总动员
课桌鼓点秀:用“拍桌=强拍,拍手=弱拍”设计节奏型,如节奏“××××|×××—|”,学生边唱谱边“桌手齐拍”,像打架子鼓一样带劲。楼梯音阶舞:让学生在楼梯上按台阶高低站成“音阶”,低处学生唱“do”,高处唱“sol”,边上下楼梯边唱谱,把楼梯变成“会唱歌的五线谱”。
(三)分层训练,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得着”
1.入门级:节奏先行,告别“音高恐惧”
节奏卡闯关:制作“节奏卡片包”,分初级(×|××)、中级(×|×.×)、高级(×××|××),学生根据能力选卡,每天闯一关。如初级生用“拍手+跺脚”模仿“××”,中级生用“拍桌+弹指”表现“×.×”。歌词“动手术”:给熟悉的歌词“改节奏”,如《两只老虎》原节奏“××××|××××|”,让学生改成“×× ××|××××|”,并重新填词,如“老虎跑得快,老虎跑得快”。
2.进阶级:音高+节奏双轨并行
竖笛“寻宝”游戏,发竖笛给学生,老师在黑板写“5 3 5 3|2 1 2—|”,学生吹笛找对应音,找到的音用贴纸贴在笛身上,像“寻宝打卡”一样有趣。天气识谱法:用天气符号代表音高,如“?=do,?=re,??=mi”,画“天气谱”《今天的心情》:???|???—|,学生边唱谱边表演“晴天拍手、雨天摇头”。
3.挑战级:创作小作曲家
校园场景谱曲:让学生为校园场景写谱,如“上课铃响”(短而急促的节奏××| ××)、“课间操”(活泼的×× ××|×××—),用简谱记录后,全班投票选出“最佳校园旋律”。方言唱谱大赛:用当地方言唱谱,如贵州话把“do re mi”唱成“多来米”,东北话唱成“多瑞米”,既练识谱又传承方言,笑点和知识点齐飞。
(四)长效激励,让进步肉眼可见
1.成长档案,看见每一小步识谱护照打卡:给每个学生发“识谱护照”,每学会一种节奏型/音符画一枚“通关印章”,集满10章换“音乐小达人”勋章,集满20章可当“一日音乐老师”。前后对比视频:开学初和学期末分别拍摄学生唱谱视频,制作“蜕变对比表”,如“开学时:唱错3处节奏;期末:完整唱谱无错”,贴在教室“成长树”上。
2.多元展示,舞台不止在教室
田间音乐会:带学生到操场、田野,用农具当乐器(锄头敲水桶=鼓,镰刀刮栅栏=刮胡器),演奏学过的谱子,家长可围观拍照,让学生感受“天地为舞台”的成就感。跨班PK赛:与邻班举办“识谱擂台赛”,分“节奏接龙”“听音辨谱”“即兴编谱”环节,获胜班级获“流动音乐奖杯”(可用纸箱自制),激发集体荣誉感。
3.家庭纽带:让家长从“旁观者”变“合伙人”,亲子识谱盲盒:每周发“家庭识谱盲盒”,如一张简谱卡片+任务卡(“和爸妈用筷子敲出这个节奏”),完成后拍视频发群里,老师点评“最佳默契家庭”。
(五)本土资源深度挖掘
民间艺人进校园,邀请村里会拉二胡、吹唢呐的老人来上课,让学生看艺人如何用传统工尺谱(类似简谱)演奏,对比现代简谱的异同,既学识谱又传承非遗。劳动号子编谱实践:记录农民干农活时的号子(如“嘿呦嘿呦”),带学生分析节奏,用简谱记下来,再配上新词,如“除草嘿呦|施肥嘿呦|丰收嘿呦—”。
(六)教学反思“轻装上阵”
每日识谱小确幸:写教学日记时,重点记“今天哪个学生第一次唱对了附点音符”“哪个游戏让课堂气氛爆了”,聚焦进步而非问题,保持积极心态。学生创意收纳盒:设立“金点子信箱”,让学生投稿“我喜欢的识谱方法”,如“用漫画画音符”“边跳绳边打节奏”,采纳后署名“小设计师”,让教学充满学生的智慧。
三、结束语
农村初中生音乐识谱能力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教育工作者以创新思维突破资源瓶颈,以多元策略激发学习潜能,以协同机制构建教育生态。通过持续优化教学方法、强化实践训练、完善教育支持体系,不仅能有效提升农村学生的识谱能力,更能为其打开音乐世界的大门,促进审美素养与创造力的全面发展,助力农村美育教育迈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未来,随着教育资源的进一步倾斜与教学模式的不断创新,农村音乐教育必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22年版)》
[2]赖玉娟.音乐教学中学生识谱能力的培养[J].学周刊,2019(15):146.
[3]刘冬梅.论识谱能力的培养[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3):159 160.
[4]吴月欣.新课程背景下的农村音乐教育[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5(1):58 61.
[该文为2024年沿河县教育科研课题“农村初中生音乐识谱能力的培养与教学策略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立项号:2024Y043)]
关键词:农村初中生;农村音乐教育;提升识谱能力
音乐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对学生的情感陶冶、审美能力培养及创造力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识谱能力作为打开音乐学习大门的钥匙,是学生独立理解、演绎音乐作品的基础。然而,受教学资源匮乏、师资力量不足等因素影响,农村初中生音乐识谱能力普遍较弱。加强农村初中生音乐识谱能力的培养,是提升农村音乐教育水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任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通过农村初中生音乐识谱能力现状及成因分析,提出相应教学策略,并进行进一步教学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农村初中生音乐识谱能力现状及成因分析
(一)现状调查
本文从学生音乐识谱知识掌握程度、识谱学习兴趣与态度、学校音乐教学条件及教学方式几方面进行调查设计,以后坪乡初级中学七、八年级90名学生为调查对象,通过问卷调查与随机访谈的方式展开研究,具体数据如下:(1)88%的学生对音乐课“非常喜欢”,仅0.01%表示“一般”或“不喜欢”,表明学生对音乐学习具备积极态度,为教学推进提供有利心理基础。师资力量充足:所有学校均配备专职音乐教师,师资保障完备,可支撑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2)84%学生“几乎不认识”简谱,仅0.04%完全掌握,反映简谱教学未充分落实。五线谱认知,93%学生“几乎不认识”五线谱,暴露五线谱教学在初中阶段的缺失。(3)乐理知识欠缺,92%学生“不理解乐谱符号含义”,90%“音符时值判断困难”,说明基础乐理教学存在明显短板。实践能力不足:88%学生“音高难以记忆”,86%“节奏把握不准”,体现视唱练耳训练不足。(4)实践与竞赛需求强烈,63%学生期望通过“组织识谱比赛”提升能力,47%希望开展课外音乐活动,反映学生倾向通过趣味性、互动性强的方式学习。(5)在学校音乐教学条件与方式上,该校仅有1间音乐教室,且仅配备一架老旧钢琴,多媒体设备也存在老化现象;音乐课教学中,85% 的课时用于教唱歌曲,仅有15%的时间涉及识谱知识讲解,且教学方式以教师口头讲解为主,缺乏实践操作与互动环节。
综上所述,农村初中生普遍存在识谱基础薄弱问题。少数学生仅能掌握简单节奏型,对五线谱认知模糊,难以理解装饰音、换气记号等专业符号。受限于教学资源,音乐课常以唱歌为主,缺乏系统的识谱训练。
(二)成因分析
在农村初中音乐教育实践中,学生音乐识谱能力的培养始终是教学难点与薄弱环节。这以问题的凸显,既与农村地区教育资源配置的特殊性密切相关,也折射基础教育阶段美育目标落地的深层矛盾,以下是成因分析:(1)识谱基础差,学起来费劲,大部分农村初中生对乐谱就像看“天书”。很多学生只认识简谱里的1、2、3这些数字音符,稍微复杂点的,比如带附点的音符、切分节奏(像突然变化的节奏型),或者五线谱上的高音谱号、低音谱号,就完全搞不懂了。比如老师教《青春舞曲》的简谱,学生能跟着唱旋律,但让他们自己看谱唱,就容易唱错节奏,把长音唱短、短音唱长,或者音高唱不准,像“do”和“sol”分不清楚。(2)学生觉得识谱没意思,课堂上经常出现这样的情况,老师带学生唱谱,一句一句教,学生跟着唱还能勉强跟上,但只要老师停下来让学生自己唱,就乱成一团,要么节奏跟不上,要么音调忽高忽低,像“跑调的风筝”一样收不住。很多学生觉得音乐课就是“唱歌课”,只要跟着音乐把歌词唱会就行,没必要学认谱。(3)老师想教识谱时,学生往往提不起精神,有的发呆,有的小声说话,甚至盼着老师快点教唱歌词。比如教五线谱时,老师在黑板上画五线谱讲音符位置,底下很多学生眼神游离,觉得不如听首流行歌曲有意思。很多农村音乐老师不是专业学音乐的,自己识谱能力也不太强,上课只能照着课本念乐理知识,讲得干巴巴的。(4)对于音乐课不重视,在农村初中,音乐课往往不被重视,考试也很少考识谱,学生只要会唱几首歌就能过关。老师平时上课也顾不过来每个学生,一个班四五十人,老师让学生轮流唱谱根本没时间,只能挑几个学生随便问问,大部分学生的问题得不到纠正。(5)音乐教材内容单一,缺乏趣味性和针对性,无法有效吸引学生学习识谱;农村音乐教师数量不足,部分教师并非音乐专业出身,自身识谱教学能力有限。(6)教师教学任务繁重,无暇深入钻研识谱教学方法,导致教学质量难以保障;受传统教育观念影响,农村学生和家长普遍更关注文化课成绩,对音乐学科重视不够。(7)学生缺乏学习音乐的内在动力,认为识谱学习无用,积极性不高;部分农村音乐教师仍采用“填鸭式”教学,单纯讲解乐理知识,课堂氛围枯燥,学生被动接受,难以真正掌握识谱技能。
二、农村初中生音乐识谱能力培养策略
(一)趣味导入:让识谱像追剧一样上瘾
1.本土文化+音乐故事:亲切感拉满,民歌里的节奏密码,收集当地民歌(如山歌、劳动号子)的片段,用简谱记录下来,让学生听录音猜“这句歌词对应的是1 2 3 5还是5 3 2 1”。例如,可引入《土家汉子》的旋律,分析其节奏与简谱中延长音的关系。音乐家的“糗事”逆袭,讲贝多芬学谱时被老师骂“太笨”,但后来靠反复在琴键上贴纸条记位置才学会识谱的故事,告诉学生“学霸也有学不会的时候,关键是不放弃”。
2.短视频+挑战赛:用手机玩出花样
抖音识谱挑战:老师提前录制“3秒识谱小视频”(如展示一段简谱,快速唱出节奏),学生模仿拍摄,带话题#我家的五线谱发抖音,点赞最多的学生获“班级识谱网红”称号。表情包识谱:把音符做成微信表情包,如“四分音符”配“拍一拍”表情,“休止符”配“闭嘴”表情。
3.跨界联动:学科融合玩创意
数学节奏课:用分数讲节拍,如“1/4拍”像“1块蛋糕分4份,取1份”,“2/4拍”像“取2份”,让学生用数学本画“节奏分数图”。美术旋律画:听完一段音乐后,让学生用彩笔在纸上画线条,线条高低对应音高,线条粗细对应节奏强弱,再对照简谱找“旋律线”与音符的关系。
(二)低成本教具,万物皆可成谱器
1.自然材料大改造,树叶节拍器:捡不同形状的树叶(如银杏叶=四分音符,梧桐叶=二分音符),学生分组用树叶摆节奏型,如“银杏叶、梧桐叶”代表“×,×-”,再用树枝敲桌子打出来。石头五线谱,在操场用石头摆五条横线当五线谱,学生用小石子当音符,老师喊“摆一个第三间的fa”,看哪组摆得又快又准。
2.废旧物品再利用,矿泉水瓶装满沙子=沙锤(八分音符节奏),半瓶水=响板(四分音符),空瓶吹瓶口=长音(二分音符),学生用“瓶乐队”演奏《小星星》谱子。在纸箱上画键盘,标上“1(do)、2(re)”等数字,学生按“琴键”唱谱,老师用手机放对应音高的音频,实现“人机合奏”。
3.身体乐器总动员
课桌鼓点秀:用“拍桌=强拍,拍手=弱拍”设计节奏型,如节奏“××××|×××—|”,学生边唱谱边“桌手齐拍”,像打架子鼓一样带劲。楼梯音阶舞:让学生在楼梯上按台阶高低站成“音阶”,低处学生唱“do”,高处唱“sol”,边上下楼梯边唱谱,把楼梯变成“会唱歌的五线谱”。
(三)分层训练,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得着”
1.入门级:节奏先行,告别“音高恐惧”
节奏卡闯关:制作“节奏卡片包”,分初级(×|××)、中级(×|×.×)、高级(×××|××),学生根据能力选卡,每天闯一关。如初级生用“拍手+跺脚”模仿“××”,中级生用“拍桌+弹指”表现“×.×”。歌词“动手术”:给熟悉的歌词“改节奏”,如《两只老虎》原节奏“××××|××××|”,让学生改成“×× ××|××××|”,并重新填词,如“老虎跑得快,老虎跑得快”。
2.进阶级:音高+节奏双轨并行
竖笛“寻宝”游戏,发竖笛给学生,老师在黑板写“5 3 5 3|2 1 2—|”,学生吹笛找对应音,找到的音用贴纸贴在笛身上,像“寻宝打卡”一样有趣。天气识谱法:用天气符号代表音高,如“?=do,?=re,??=mi”,画“天气谱”《今天的心情》:???|???—|,学生边唱谱边表演“晴天拍手、雨天摇头”。
3.挑战级:创作小作曲家
校园场景谱曲:让学生为校园场景写谱,如“上课铃响”(短而急促的节奏××| ××)、“课间操”(活泼的×× ××|×××—),用简谱记录后,全班投票选出“最佳校园旋律”。方言唱谱大赛:用当地方言唱谱,如贵州话把“do re mi”唱成“多来米”,东北话唱成“多瑞米”,既练识谱又传承方言,笑点和知识点齐飞。
(四)长效激励,让进步肉眼可见
1.成长档案,看见每一小步识谱护照打卡:给每个学生发“识谱护照”,每学会一种节奏型/音符画一枚“通关印章”,集满10章换“音乐小达人”勋章,集满20章可当“一日音乐老师”。前后对比视频:开学初和学期末分别拍摄学生唱谱视频,制作“蜕变对比表”,如“开学时:唱错3处节奏;期末:完整唱谱无错”,贴在教室“成长树”上。
2.多元展示,舞台不止在教室
田间音乐会:带学生到操场、田野,用农具当乐器(锄头敲水桶=鼓,镰刀刮栅栏=刮胡器),演奏学过的谱子,家长可围观拍照,让学生感受“天地为舞台”的成就感。跨班PK赛:与邻班举办“识谱擂台赛”,分“节奏接龙”“听音辨谱”“即兴编谱”环节,获胜班级获“流动音乐奖杯”(可用纸箱自制),激发集体荣誉感。
3.家庭纽带:让家长从“旁观者”变“合伙人”,亲子识谱盲盒:每周发“家庭识谱盲盒”,如一张简谱卡片+任务卡(“和爸妈用筷子敲出这个节奏”),完成后拍视频发群里,老师点评“最佳默契家庭”。
(五)本土资源深度挖掘
民间艺人进校园,邀请村里会拉二胡、吹唢呐的老人来上课,让学生看艺人如何用传统工尺谱(类似简谱)演奏,对比现代简谱的异同,既学识谱又传承非遗。劳动号子编谱实践:记录农民干农活时的号子(如“嘿呦嘿呦”),带学生分析节奏,用简谱记下来,再配上新词,如“除草嘿呦|施肥嘿呦|丰收嘿呦—”。
(六)教学反思“轻装上阵”
每日识谱小确幸:写教学日记时,重点记“今天哪个学生第一次唱对了附点音符”“哪个游戏让课堂气氛爆了”,聚焦进步而非问题,保持积极心态。学生创意收纳盒:设立“金点子信箱”,让学生投稿“我喜欢的识谱方法”,如“用漫画画音符”“边跳绳边打节奏”,采纳后署名“小设计师”,让教学充满学生的智慧。
三、结束语
农村初中生音乐识谱能力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教育工作者以创新思维突破资源瓶颈,以多元策略激发学习潜能,以协同机制构建教育生态。通过持续优化教学方法、强化实践训练、完善教育支持体系,不仅能有效提升农村学生的识谱能力,更能为其打开音乐世界的大门,促进审美素养与创造力的全面发展,助力农村美育教育迈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未来,随着教育资源的进一步倾斜与教学模式的不断创新,农村音乐教育必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22年版)》
[2]赖玉娟.音乐教学中学生识谱能力的培养[J].学周刊,2019(15):146.
[3]刘冬梅.论识谱能力的培养[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3):159 160.
[4]吴月欣.新课程背景下的农村音乐教育[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5(1):58 61.
[该文为2024年沿河县教育科研课题“农村初中生音乐识谱能力的培养与教学策略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立项号:2024Y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