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范读,走进阅读的捷径

【作者】 高 溱

【机构】 四川省凉山州冕宁县城厢小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本文旨在深入探讨范读在阅读学习中的重要作用,揭示其作为走进阅读捷径的内在逻辑与实践价值。通过分析范读对语感培养、文本理解、情感体悟等方面的影响,结合教育教学与阅读实践案例,阐述范读在不同阅读场景和群体中的应用策略,为提升阅读质量与效率提供理论支持与实践指导。
  关键词:范读;阅读;捷径
  阅读是人类获取知识、传承文化、丰富精神世界的重要途径。在阅读学习过程中,如何引导读者快速理解文本、感受文字魅力、提升阅读能力,一直是教育工作者和阅读研究者关注的焦点。范读作为一种传统且有效的阅读教学与引导方式,以其直观生动的表现形式,能够帮助读者跨越阅读障碍,迅速进入文本情境,是打开阅读大门的一把金钥匙,堪称走进阅读的捷径。
  一、范读对语感培养的作用
  (一)语音语调的示范引导
  标准且富有表现力的范读能够清晰展示文本中的语音、语调、语速、停顿等要素。在语文学习中,学生通过聆听教师或专业人士的范读,模仿正确的发音,感受不同语句在情感表达时的语调变化。例如在朗读七言律诗《七律·长征》时,范读中对“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的激昂语调,“更喜岷江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的豪放节奏把握,能让读者迅速体会到诗歌的韵律美和气势感,逐步形成良好的语音语感。
  (二)语言节奏的感知内化
  范读通过对文本节奏的精准把握,将文字转化为富有节奏感的声音。读者在聆听过程中,能够直观感受到句子的长短、段落的起伏,从而加深对语言结构和表达规律的理解。在阅读散文作品时,范读可以突出其中舒缓或明快的节奏,帮助读者更好地感受文章的行文风格,长期积累下,读者自身的语感也会得到显著提升,在阅读其他文本时能够更自然流畅地进行朗读和理解。
  二、范读助力文本理解
  (一)关键词句的强调凸显
  在范读过程中,朗读者可以通过重音、语速变化等方式,突出文本中的关键词句。这些关键词句往往是理解文本主旨、作者情感的关键所在。比如在阅读散文《丁香结》时,范读对“月光下白的潇洒,紫的朦胧。还有淡淡的幽雅的甜香,非桂非兰,在夜色中也能让人分辨出,这是丁香”这句话的着重处理,能引导读者体会城外丁香花的美丽芬芳。
  (二)逻辑层次的梳理呈现
  范读能够通过合理的停顿和语气转换,清晰展现文本的逻辑结构和层次关系。对于议论文、说明文等逻辑性较强的文本,读者可以借助范读更好地梳理文章的论点、论据和论证过程,把握作者的行文思路。例如在学习《为人民服务》时,范读中对各段落之间逻辑关系的恰当处理,有助于读者理解文章如何层层递进地阐述“如何对待死”“如何对待批评”“如何对待困难”“如何对待死去的同志”四个方面的内容。
  三、范读促进情感体悟
  (一)代入文本情境
  范读通过富有感染力的声音,营造出与文本相契合的情境氛围。读者在聆听过程中,仿佛置身于文本所描绘的场景之中,更易产生情感共鸣。在阅读诗歌《绿》时,饱含深情地范读“突然一阵风,好像舞蹈教练在指挥,所有的绿就整齐地按着节拍飘动在一起……”能够让读者真切感受到“绿”蕴含的生机和活力,感受到作者对美好世界的热爱和赞美。在《富饶的西沙群岛》教学中,教师以充满赞叹的语调描绘海底世界,激发学生对文本的探索欲望。同时,优美的范读能让学生感受文字的情感美与意境美,提升文学审美能力。
  (二)传递作者情感
  朗读者通过对文本的深入理解和艺术加工,将作者蕴含在文字中的情感通过声音传递给读者。不同风格的文本,范读所传递的情感也有所不同。如课文《千年梦圆在今朝》的范读,传递出的是对我国在航天领域最新成就的自豪;而在朗读朱自清的《匆匆》时,范读中无奈和惋惜的情感表达,能让读者更清晰地感受到作者对时光匆匆流逝的怅然若失。
  四、范读在不同场景和群体中的应用
  (一)学校教育中的范读教学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范读是重要的教学手段。教师通过生动的范读,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进行模仿和学习。同时,利用多媒体资源,播放专业的课文范读音频或视频,也能拓宽学生的学习渠道。例如在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教师的范读能够帮助学生识字、正音,培养阅读兴趣;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范读则更多地服务于文本分析和情感体悟。
  (二)阅读推广活动中的范读实践
  在各类阅读推广活动中,范读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图书馆、社区举办的读书分享会、朗诵活动等,邀请专业人士或阅读爱好者进行范读,能够吸引更多人参与阅读,营造浓厚的阅读氛围。例如“全民阅读”活动中,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范读形式,让不同年龄段、不同职业的人群都能感受到阅读的魅力,提高阅读的积极性。
  (三)自主阅读中的范读辅助
  对于自主阅读的读者来说,借助有声读物等范读资源,可以辅助自己更好地理解文本。特别是对于一些经典名著、外语原著等阅读难度较大的文本,范读能够帮助读者跨越语言和理解障碍,加深对内容的把握。同时,在进行诗词、古文阅读时,范读也能帮助读者更好地感受其韵律和文化内涵。
  五、范读实践的优化策略
  (一)提升朗读者素养
  无论是教师、阅读推广者还是专业朗读者,都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文学素养、朗读技巧和情感表达能力。深入理解文本,准确把握文本的情感基调和风格特点,才能进行高质量的范读,更好地引导读者走进阅读世界。
  (二)创新范读形式
  结合现代科技手段,创新范读形式。例如利用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技术,打造沉浸式范读体验;开发互动式范读APP,让读者在聆听范读的同时,能够进行跟读、录音对比等操作,增强阅读的趣味性和参与感。
  (三)注重个性化范读
  根据不同读者群体的特点和需求,提供个性化的范读。对于儿童,可以采用活泼、富有童趣的范读方式;对于成人学习外语,可提供不同语速、不同口音的范读资源,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范读是引导学生走进阅读世界的有效捷径。它不仅能帮助小学生夯实语言基础、深化文本理解,更能激发阅读兴趣,为终身阅读习惯的养成奠定基础。教师应充分认识范读的教育价值,创新教学策略,将范读有机融入课堂教学,让学生在声音与文字的交融中感受语文之美,实现阅读能力与核心素养的全面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