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浅谈初中阶段的合唱教学
【作者】 向苑华 王富丁
【机构】 四川省宜宾市南溪区南外实验学校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合唱教学是学生参与性较广泛的艺术表现形式,也是初中音乐课最常见的教学形式与主要内容,居初中阶段艺术素质教育开展的重要地位。然而,在实际的音乐教学或课外实践中发现,在初中阶段开展合唱教学问题严峻,面对很难改变的教育现状,作为教师只能改进教学手段、方式来应对,笔者将根据自身的合唱教学经验,分析初中合唱教学的现状,并针对性的解决,供同仁们交流。
关键词:初中;合唱教学;音乐教学
从一定程度上说,合唱是最能表现音乐艺术的形式,世界发达国家都比较注重这方面的音乐教学,在世界各地都有着重要的合唱比赛。所以,为了顺应时代发展潮流,我们要注重对合唱方面的教学,在初中音乐课堂上进行有效的合唱教学,并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了解他们的学习现状,进行针对性教学,从合唱入手,培养学生对于音乐学习的兴趣,培养他们的音乐素养。
一、营造良好的教学气氛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合唱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有较高的教学艺术来吸引学生,既具备专业上的权威和严肃,又兼有学生和蔼可亲的良师益友,还要能有效地对学生进行指导。好的音乐教师往往善于在课堂上应创造宽松、民主的氛围,同时宽松的教学气氛中又体现严谨的教风和学风,做到宽松而不涣散,严谨而不压抑,张弛有度,从而构建起和谐的教学氛围,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还要有丰富的知识和精到的授课艺术来吸引学生,要对所要演唱的曲目和教学的对象有着足够深入的挖掘,既对教学内容进行到位的理论分析、感情处理,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满足学生学习的情感体验和精神诉求,两相结合从而更好地吸引学生积极配合,自觉开展合唱训练,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认真甄选合唱歌曲
初中音乐教师还需要在备课阶段对所要教学的合唱曲目进行分析,认真地甄选合唱曲目,选择适合学生当前发展的合唱歌曲。当前,为了在合唱比赛中取得好成绩,部分教师就会选用一些难度比较大的歌曲,但这样的歌曲却往往不能起的应有的效果,还会对学生的嗓子造成一定的损害。因此,在中学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精心的挑选合唱歌曲,如《彩色的中国》《一二三四歌》等来进行合唱教学的训练。由于这些歌曲的难度不太大,因此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就不会存在太大的困难,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合唱兴趣。教师还需要在合唱教学的过程中加入一些音乐鉴赏音乐赏析的环节,通过具有针对性的音乐赏析就可以让学生提高对合唱作品的理解能力,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感受多声部演唱的技巧,音乐的主要旋律与声音之间的转换方法,层次感等,从而让学生对合唱学习有着更加深入的认识。
音乐有着很强的感染力,其实很多学生听不清歌词,依然可以通过音乐的旋律感受到音乐的魅力。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就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歌曲的选择,增加学生对不同音乐的体验。例如,教师在进行国内外不同合唱风格的教学中,可以为学生选择歌曲《雪绒花》《摇篮曲》等,让学生通过对国内音乐和国外音乐合唱特点的比较感受到不同歌曲的合唱特点。只有通过多听多欣赏,学生才能够逐渐地了解怎样的歌曲适合合唱,他们喜欢怎样的作品。通过这种方式教师也能够有效地发现学生的兴趣所在,帮助学生挑选他们喜欢的且接受度比较高的合唱作品,这也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合唱效果。因此,在进行合唱歌曲的选择上教师就需要学会扬长避短,同时,教师要充分的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水平,选择适合学生当前音乐学习水平难度的歌曲。教师需要对学生的音乐兴趣进行考察,从而选择学生感兴趣的音乐,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才会充满动力和热情。
三、提高学生的合唱技能
合唱教学只有兴趣的激发是远远不够的,音乐作为一门艺术学科,有其学习方法和特点,需要不断学习和实践才能认知。而且合唱这种对很多初中生来说比较陌生的音乐形式,只有帮助他们掌握合唱技能,熟练领会和运用合唱技巧,他们才能体验到合唱的魅力,慢慢建立对合唱的兴趣。有鉴于此,作为音乐教师,就要在音乐课堂中不断提高学生的合唱技能,教给学生正确的合唱方法。
合唱技能的学习,首先需要一定的合唱理论做基础。适当的合唱理论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理解合唱基本技能和技巧。它们包括发声的基本理论(让学生学习和了解发声与呼吸的生理机制)以及合唱的基本要求,二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对于接触和认识合唱教学裨益良多。特别是一些音乐基础非常薄弱的学生,只要理解了一些简单的基础理论知识,就可以在合唱练习中不断体会,为他们的理解打下基础。
四、正确合唱姿势训练,提高团队默契能力
正确的演唱姿势是合唱的要素。因此,教师应在合唱教学时,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正确的合唱姿势,如人体自然直立,头眼平视,颈部放松,腰部挺直,双脚成“丁”字分开站立且与肩同宽等。这样的演唱姿势指导,既可以使整个合唱团队处于朝气蓬勃、精神饱满的状态。“整齐划一”、团队默契是保障合唱质量的基础条件,因此,教师在合唱教学时,必须注重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与合唱默契能力,进而才能避免跑调、音量不同情况的发生[3]。如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合唱训练时,教师在指导学生保持合唱姿势的基础上,也要注重学生的团队默契能力,如将“中华民族”四字标上重音记号,以提高学生演唱时的默契度。同时,在演唱“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时,运用休止符、重音记号加以标记,在演唱“前进!前进!前进!进!”时,运用重音记号加以标记,使学生在演唱过程中,能够借助上述“标记”来提高合唱的默契度与整齐度,为保障合唱质量奠定基础。
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人们对于音乐方面的诉求越来越多,开始关注音乐教学方面的研究。本文从现阶段初中音乐课堂合唱教学发展概况进行研究,认识到了整个初中音乐课堂合唱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老师们忽视了合唱的重要性,没有认识到合唱对自身发展的重要意义,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音乐素质的发展。在了解问题的基础之,进行针对性教学,最大程度帮助学生进行合唱方面的教学,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打造最佳的初中音乐课堂合唱教学模式。
关键词:初中;合唱教学;音乐教学
从一定程度上说,合唱是最能表现音乐艺术的形式,世界发达国家都比较注重这方面的音乐教学,在世界各地都有着重要的合唱比赛。所以,为了顺应时代发展潮流,我们要注重对合唱方面的教学,在初中音乐课堂上进行有效的合唱教学,并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了解他们的学习现状,进行针对性教学,从合唱入手,培养学生对于音乐学习的兴趣,培养他们的音乐素养。
一、营造良好的教学气氛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合唱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有较高的教学艺术来吸引学生,既具备专业上的权威和严肃,又兼有学生和蔼可亲的良师益友,还要能有效地对学生进行指导。好的音乐教师往往善于在课堂上应创造宽松、民主的氛围,同时宽松的教学气氛中又体现严谨的教风和学风,做到宽松而不涣散,严谨而不压抑,张弛有度,从而构建起和谐的教学氛围,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还要有丰富的知识和精到的授课艺术来吸引学生,要对所要演唱的曲目和教学的对象有着足够深入的挖掘,既对教学内容进行到位的理论分析、感情处理,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满足学生学习的情感体验和精神诉求,两相结合从而更好地吸引学生积极配合,自觉开展合唱训练,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认真甄选合唱歌曲
初中音乐教师还需要在备课阶段对所要教学的合唱曲目进行分析,认真地甄选合唱曲目,选择适合学生当前发展的合唱歌曲。当前,为了在合唱比赛中取得好成绩,部分教师就会选用一些难度比较大的歌曲,但这样的歌曲却往往不能起的应有的效果,还会对学生的嗓子造成一定的损害。因此,在中学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精心的挑选合唱歌曲,如《彩色的中国》《一二三四歌》等来进行合唱教学的训练。由于这些歌曲的难度不太大,因此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就不会存在太大的困难,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合唱兴趣。教师还需要在合唱教学的过程中加入一些音乐鉴赏音乐赏析的环节,通过具有针对性的音乐赏析就可以让学生提高对合唱作品的理解能力,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感受多声部演唱的技巧,音乐的主要旋律与声音之间的转换方法,层次感等,从而让学生对合唱学习有着更加深入的认识。
音乐有着很强的感染力,其实很多学生听不清歌词,依然可以通过音乐的旋律感受到音乐的魅力。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就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歌曲的选择,增加学生对不同音乐的体验。例如,教师在进行国内外不同合唱风格的教学中,可以为学生选择歌曲《雪绒花》《摇篮曲》等,让学生通过对国内音乐和国外音乐合唱特点的比较感受到不同歌曲的合唱特点。只有通过多听多欣赏,学生才能够逐渐地了解怎样的歌曲适合合唱,他们喜欢怎样的作品。通过这种方式教师也能够有效地发现学生的兴趣所在,帮助学生挑选他们喜欢的且接受度比较高的合唱作品,这也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合唱效果。因此,在进行合唱歌曲的选择上教师就需要学会扬长避短,同时,教师要充分的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水平,选择适合学生当前音乐学习水平难度的歌曲。教师需要对学生的音乐兴趣进行考察,从而选择学生感兴趣的音乐,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才会充满动力和热情。
三、提高学生的合唱技能
合唱教学只有兴趣的激发是远远不够的,音乐作为一门艺术学科,有其学习方法和特点,需要不断学习和实践才能认知。而且合唱这种对很多初中生来说比较陌生的音乐形式,只有帮助他们掌握合唱技能,熟练领会和运用合唱技巧,他们才能体验到合唱的魅力,慢慢建立对合唱的兴趣。有鉴于此,作为音乐教师,就要在音乐课堂中不断提高学生的合唱技能,教给学生正确的合唱方法。
合唱技能的学习,首先需要一定的合唱理论做基础。适当的合唱理论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理解合唱基本技能和技巧。它们包括发声的基本理论(让学生学习和了解发声与呼吸的生理机制)以及合唱的基本要求,二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对于接触和认识合唱教学裨益良多。特别是一些音乐基础非常薄弱的学生,只要理解了一些简单的基础理论知识,就可以在合唱练习中不断体会,为他们的理解打下基础。
四、正确合唱姿势训练,提高团队默契能力
正确的演唱姿势是合唱的要素。因此,教师应在合唱教学时,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正确的合唱姿势,如人体自然直立,头眼平视,颈部放松,腰部挺直,双脚成“丁”字分开站立且与肩同宽等。这样的演唱姿势指导,既可以使整个合唱团队处于朝气蓬勃、精神饱满的状态。“整齐划一”、团队默契是保障合唱质量的基础条件,因此,教师在合唱教学时,必须注重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与合唱默契能力,进而才能避免跑调、音量不同情况的发生[3]。如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合唱训练时,教师在指导学生保持合唱姿势的基础上,也要注重学生的团队默契能力,如将“中华民族”四字标上重音记号,以提高学生演唱时的默契度。同时,在演唱“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时,运用休止符、重音记号加以标记,在演唱“前进!前进!前进!进!”时,运用重音记号加以标记,使学生在演唱过程中,能够借助上述“标记”来提高合唱的默契度与整齐度,为保障合唱质量奠定基础。
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人们对于音乐方面的诉求越来越多,开始关注音乐教学方面的研究。本文从现阶段初中音乐课堂合唱教学发展概况进行研究,认识到了整个初中音乐课堂合唱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老师们忽视了合唱的重要性,没有认识到合唱对自身发展的重要意义,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音乐素质的发展。在了解问题的基础之,进行针对性教学,最大程度帮助学生进行合唱方面的教学,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打造最佳的初中音乐课堂合唱教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