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探寻小学行为习惯养成密码

【作者】 江惠萍

【机构】 四川省宜宾市叙州区观音学校佑之校区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本论文聚焦小学行为习惯养成问题,通过分析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性,探讨小学阶段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要素。从家庭、学校、社会多维度剖析影响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因素,并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养成策略,助力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为其终身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关键词:小学;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教育策略
  一、引言
  小学阶段是个体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阶段。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教育就是习惯的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不仅有助于学生在学业上取得进步,还对其身心健康、人际交往以及未来的职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然而,在当前的小学教育中,学生行为习惯养成存在诸多问题,如缺乏持久性、家校教育不一致等。因此,深入探寻小学行为习惯养成的密码,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二、小学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性
  (一)对学生个人发展的意义
  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基石。在学习方面,按时完成作业、主动预习复习等学习习惯能够提高学习效率,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为今后的学习生涯奠定基础。在生活方面,规律作息、保持个人卫生等习惯有助于学生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增强身体素质。此外,礼貌待人、遵守纪律等习惯能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提升个人修养,使其在人际交往中更加受欢迎 ,为未来融入社会做好准备。
  (二)对学校教育教学的意义
  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有助于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氛围和班级风气。在课堂上,学生遵守纪律、认真听讲的习惯能够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使教师能够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在校园生活中,学生爱护公物、讲究卫生等习惯有助于维护校园环境的整洁美观,促进校园文化建设。同时,良好的行为习惯还能减少学生之间的矛盾和冲突,降低学校管理成本,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三)对社会发展的意义
  小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的行为习惯反映了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当小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如遵守社会公德、爱护环境、诚实守信等,这些品质将在他们步入社会后得以延续和发扬,从而推动社会文明进步,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从长远来看,良好的行为习惯有助于培养具有责任感、使命感和社会担当的公民,为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三、影响小学行为习惯养成的因素
  (一)家庭因素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课堂,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环境和家长的教育方式对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些家长过度溺爱孩子,对孩子的不良行为缺乏正确引导和约束,导致孩子养成任性、自私等不良习惯;部分家长工作繁忙,忽视对孩子的陪伴和教育,孩子缺乏必要的监督和指导,难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学校因素
  学校是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场所。教师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直接影响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一些教师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忽视行为习惯的培养;在行为习惯培养过程中,缺乏系统性和持久性,导致学生难以形成稳定的行为习惯。此外,学校的规章制度是否完善、校园文化氛围是否浓厚也会对学生行为习惯养成产生影响。
  (三)社会因素
  随着社会的发展,小学生接触社会的渠道越来越广泛,社会环境对他们的行为习惯养成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网络、电视等媒体中存在的一些不良信息,如暴力、色情、低俗内容等,容易对小学生的价值观和行为习惯产生误导。此外,社会上存在的一些不良风气,如功利主义、享乐主义等,也会侵蚀小学生的心灵,影响他们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四、小学行为习惯养成的策略
  (一)家庭层面
  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家长要为孩子创造一个温馨、和谐、民主的家庭环境,家庭成员之间相互尊重、关爱、理解。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孩子能够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安全感,更愿意接受家长的教育和引导,有利于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树立良好的榜样:在日常生活中,家长要做到诚实守信、尊老爱幼、勤劳节俭等,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影响孩子。同时,家长要关注孩子的兴趣爱好和行为表现,及时发现孩子的优点和不足,给予正确的引导和鼓励。
  采用科学的教育方法:在孩子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过程中,要给予适当的奖励和惩罚。当孩子表现良好时,及时给予表扬、鼓励和肯定;当孩子出现不良行为时,要耐心地进行批评教育,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帮助孩子改正。
  (二)学校层面
  将行为习惯养成纳入教育教学计划:学校要(下转第75页)(上接第76页)制定明确的行为习惯养成目标和计划,分阶段、分步骤地开展养成教育活动。
  发挥教师的示范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做到仪表端庄、言行规范、治学严谨;在与学生的交往中,要做到关爱学生、尊重学生、公平公正。此外,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制定个性化的行为习惯养成指导方案。
  完善学校规章制度:学校要建立健全完善的规章制度,明确学生的行为规范和要求。通过规章制度的约束和引导,规范学生的行为。同时,要加强对规章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督和检查,对遵守规章制度的学生给予表扬和奖励,对违反规章制度的学生进行批评和教育。
  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学校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积极向上、文明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如主题班会、文艺演出、体育比赛、志愿服务等,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和行为习惯。
  (三)社会层面
  净化社会文化环境:政府相关部门要加强对网络、电视、电影、报刊等媒体的监管,严格审查媒体内容,杜绝暴力、色情、低俗等不良信息的传播。同时,要加大对文化市场的整治力度,打击非法出版物和不良文化活动,为小学生创造一个健康、文明的社会文化环境。
  加强社会教育资源建设:社会各界要积极参与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为小学生提供丰富的社会教育资源。例如,博物馆、图书馆、科技馆、青少年宫等文化场馆要免费或优惠向小学生开放,组织开展各类适合小学生的教育活动,培养小学生的兴趣爱好和良好行为习惯。
  树立良好的社会风尚:全社会要共同努力,树立良好的社会风尚,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宣传先进人物事迹、开展道德模范评选等活动,引导小学生学习榜样,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
  总之,小学行为习惯养成是一个系统而复杂的工程,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同时,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教育理念的更新,小学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还需要不断探索和创新,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和学生成长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