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浅谈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策略

【作者】 王 巍

【机构】 吉林省通化集安市第一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良好的环境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成长,陶冶学生情操,净化学生心灵,疏导学生心理必须有一个促使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的优良环境;拥有和谐、快乐、幸福的家庭环境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更是培养孩子生活习惯、行为方式、品质兴趣的重要场所;家校合力,让孩子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快乐成长。
  关键词:心理健康;现状分析;教育策略
  在现代独生子女家庭中,父母“盼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急切心情超过了以往任何时代。很多家长往往忽略了孩子的心理健康,在孩子很小的时候不怎么教育他、关注他,当孩子逐渐长大开始成为“问题儿童”时才开始着急起来。如果这些父母能早一些了解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与规律,早一些获得教育孩子的正确观念和方法,他们或许不至于到后来要花费几倍、几十倍的时间和精力去重新换取孩子成长方面的小小进步!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就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策略的有效性浅谈一些看法。
  一、良好的环境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成长,陶冶学生情操,净化学生心灵,疏导学生心理必须有一个促使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的优良环境
  拥有良好学习氛围的学校环境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积极的态度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这就要求学校老师重视学生学习环境的布置。 优美的班级物质环境,能潜移默化地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其熏陶、暗示和感染,同时也直接影响到学生心理健康的顺利发展。一个班级首先要有严明的纪律,好的班级由管理严格而来,严格的管理应注重管理制度的完善和学习氛围的营造。为此,我们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 制定完善的班级管理制度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要想一个班级成为学风浓,班风正的集体,建立健全班级管理制度是首要条件。这里包括制定班级公约、奖惩制度、值日生制度等,以此来约束学生的言行;建立岗位责任制,实行岗位轮换制,在班级中设立学习监督岗、文明礼仪岗、纪律督查岗、卫生检查岗,等等,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班级管理中来,人人各负其责;充分发挥每位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积极参与班级学习园地的布置和定期更换,形成班级良好的物质文化环境;每周一下午定期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班队会活动,从而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增强班级凝聚力。
  2. 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整洁、美观、优雅的室内环境,容易给人营造良好的心境。安静优雅的学习氛围可以净化心灵,催人奋进,影响学生对事物的判断和看法,滋养学生的人格雏形。因此,学生学习环境必须课桌整齐,门窗鲜亮,物品有序,地面洁净,让每个学生都感受到“教室就是我的家”。
  3. 加强班干部的带头作用一个良好的班集体,其核心是有一支模范的班干部队伍,在其带动下,全班同学共同去努力实现集体的目标。每个班级的班队干部,在班里起着“以点带面”和“以面带面”的作用,慎重选拔和培养小干部队伍,班主任工作才能逐渐从繁重走向简单与轻松。班委成员要责任分明、各司其责,使班级的常规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
  4. 树立学习榜样,加强同学间的合作竞争树立学习榜样,对于优良班风的形成具有很强的导向作用。一个班级只有树立了榜样,同学们学习生活起来才能有的放矢。有了榜样,就有了做人的标准,同学们对照标准找差距,在同一条件下使他们平等竞争。让学生结为竞争伙伴,这个竞争伙伴可以不断更换,当他们达到自己的目标后,可以另外重新选择一个更有实力的竞争伙伴,在超越他人的基础上,不断地超越自我,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的态势。在鼓励竞争的同时,还要加强学习小组内的合作交流、集思广益、差异互补、相互帮助、共同提高。
  二、拥有和谐、快乐、幸福的家庭环境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更是培养孩子生活习惯、行为方式、品质兴趣的重要场所
  1. 家庭结构和家庭氛围健全。完整的家庭结构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有着良好的作用。在民主、和睦的家庭氛围中长大的孩子,大多都很自信、活泼、独立。相反,在争吵不休、缺乏温暖和关怀的家庭氛围中长大的孩子,就容易形成多疑、孤僻、冷漠的性格。
  2. 亲子沟通的态度与技巧。要想让家庭教育收到良好的效果,父母首先要与孩子有良好的沟通。尊重、信任、民主、平等,都是亲子沟通应有的基本态度。作为家长,在孩子平时的学习生活中,不宜干涉太多,要给他们选择的自由,信任孩子,坦诚对待孩子,多倾听他们的心里话。要积极鼓励孩子发表自己的见解,让他们独立思考,自己处理身边的问题。只有双方摆正各自的态度,彼此之间进行有效的沟通,才能使家庭关系更巩固,从而促进孩子心理的健康发展。 
  3. 父母乐观、稳定、愉快的情绪对孩子产生的感染力。父母是孩子最亲密、最直接的生活与成长伙伴。父母的情绪直接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发育。父母烦恼时孩子也快乐不起来。不在孩子面前吵架动粗;不在孩子面前抱怨生活或表露颓废的情绪;不在孩子面前责骂或批评他人;不在孩子面前用偏激的语气来表达对事物的看法。始终要以乐观、开朗、豁达和健康的心态来面对孩子。
  三、家校合力,让孩子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快乐成长
  现代教育不是一个孤立、封闭的过程,而是开放的、现实的、全方位的社会活动。任何学生的成长都离不开家庭、学校、社会。家庭教育是与学校教育互为补充的一条重要途径。家校联系有利于提高家长对家庭教育的认识,让家长走出家教误区,掌握科学的家教方法,了解孩子在校表现,同时,让老师也了解学生的家庭教育环境和性格特点,从而开展针对性教育,形成教育合力,共促孩子健康成长。
  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使他们拥有健康的心理,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苏霍姆林斯基说:“最完备的社会教育是学校——家庭教育。”在影响孩子成长的各种因素中,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是最重要的两个,整合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形成教育合力,对孩子的健康发展非常必要,这也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方面,尤其是小学阶段的学生,学校教育更加突出重要。
  一般情况下,家庭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而学校教育则是有意识、有计划的。教学着重学生智能的发展,如果忽视了教学心理卫生,学生智能发展不但受到影响,其身心健康也会受到损害,学校教育应当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各科教学及日常管理中去。我们教师应首先拥有同样健康的心理。教师拥有了健康的心理,还需要良好的教育方式。心理教育的方法很多,比如组织活动、典型事例分析、经验交流、谈心、心理问卷测试、观察实验、心理暗示、表扬鼓励等都可以作为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总之,新课标倡导“以人为本”,主张应该充分信任、理解、尊重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已经变成此环境下教育开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青少年身心发展特点的需要,只有具备了健康的心理品质,学生才能准确地理解、认同思想品德教育,产生“内化”的功能,并在社会、家庭与学校的齐抓共管合力下,通过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不断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水平。
  小学阶段是人生长发育初期,这一时期生理发育很快,而心理则几乎从零开始,尽管孩子入学前受到家庭的一些影响,但是这与学校教育阶段相比,则显得微乎其微,小学阶段的心理健康教育必将奠定孩子的心理健康基础,一个人的性格、情绪、意志品质、人格、兴趣爱好及各种技能等都将在这一阶段初步形成,人的潜能(想象力、创造力、记忆力、思维力、注意力等)也将初步得到开发。我们只有从小抓起,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使他们初步形成健康的心理,才能为孩子的未来打下坚实的基础。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保持心理相容。一个学生能与周围人保持一种融洽,正常的交往,才能在心理上产生安全感,归属感和自信心。随着社会的重视,目前学校教育已慢慢成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战场。这不仅仅需要专业的心理辅导员上好心理健康教育课,更需要其他各科老师结合本学科特点,把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方法充分运用到教学中,两者有机结合,确保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使学生的人格得到和谐发展,为适应未来的社会需要在能力上和心理上作好准备,使他们真正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