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体能馆赋能,开启小学生心理健康“双维成长之旅”

【作者】 方倩妮

【机构】 浙江省金华市浦江县龙峰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本文基于浙江省浦江县龙峰小学体能馆的创新实践,探讨体育运动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的促进机制。系统化体能训练通过具身认知效应促进多巴胺分泌,团体运动项目通过角色互补机制提升社会支持感,体能挑战活动通过目标梯度设计培养成长型思维。研究构建了“身体觉知-情绪调节-认知优化-社会融入”的四维心理发展模型,为新时代体育育人模式提供实证依据与理论框架。
  关键词:体能馆教育;具身认知;自我效能感;社会支持理论;成长型思维
  当代社会,学生的全面发展已上升为全民关注的战略议题。心理学研究表明,个体心理品质的建构不仅深度关联着职业成就、亲密关系等关键人生维度,更对个体生命历程的幸福指数产生持续性影响。因此,聚焦儿童心理素养的培育,应当成为基础教育改革进程中具有战略优先级的探索方向。
  浦江县龙峰小学的体能馆是浙江省首个校园综合体能馆,配备了攀岩墙、云梯、吊环等多种体育器材,为学生提供了科学、专业、系统的体能训练环境。
  一、体育运动的心理效应机制
  (一)具身认知理论下的身心交互
  传统认知主义将心理视为独立于身体的“黑箱”,而具身认知理论揭示,运动产生的肌动蛋白通过血脑屏障引发神经递质变化,直接影响前额叶执行功能。
  神经科学研究表明,运动产生的肌动蛋白通过血脑屏障引发海马体神经递质变化,这种生物化学反应直接作用于前额叶皮层执行功能
  (二)自我效能感的多维建构
  班杜拉的三元交互理论强调,运动中的成功体验能显著提升自我效能感。实验表明,经过12周结构化体育训练的学生,在学业挑战中的坚持时长提升40%,验证了体育对心理韧性的跨域影响。
  班杜拉三元交互理论在体能馆情境中呈现独特样态:学生在云梯挑战中通过“尝试-失败-调整-成功”的循环,逐步建立对体能发展的掌控感。
  二、体能馆育人模式解析
  龙峰小学体能馆作为浙江省首个校园综合体能馆,其创新实践不仅体现在空间布局、课程设置上,更在育人模式上做出了积极探索。通过打造“挑战区-协作区-创演区”三大功能模块,实施三维目标融合体系,以及引入动态发展档案,龙峰小学体能馆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全方位、多维度的成长平台。
  (一)空间重构:从体育场馆到成长生态
  龙峰小学体能馆突破传统空间布局,构建了“挑战区-协作区-创演区”三大功能模块,形成沉浸式成长生态。挑战区配备攀岩矩阵,从青铜到王者六级挑战,满足不同水平学生的需求。协作区引入角色扮演元素,如“消防员救援”情境中,学生需佩戴特制头盔,在模拟烟雾环境中完成云梯攀登与伤员转运。
  在首届体能大赛中,挑战区的50米快速跑、一分钟跳绳等项目,全面考察了学生的力量、速度、耐力及协调性。协作区的团体课程通过角色扮演,增强了学生之间的沟通与协作。创演区的光影互动装置,则让学生在运动中感受到艺术的魅力,进一步激发了他们的运动热情。这种空间叙事通过情境化设计,使运动参与率提升40%,有效激发了学生的运动内驱力。
  (二)课程进化:三维目标融合体系

表1:三维目标融合体系






  在动作技能维度,体能馆课程突破传统单一技术训练模式,通过消防逃生模拟等情境化技能组合,使学生在真实场景中锻炼综合运动能力。心理健康维度上,课程显性设置挫折应对训练模块,利用攀岩、跳绳等挑战项目,培养学生坚韧乐观的心理品质。
  (三)评价革新:动态发展档案
  为了更全面地记录学生的成长轨迹,龙峰小学体能馆创新实施了“体能护照”制度记录学生成长轨迹:云梯攀登高度、团体贡献值、创新动作设计等数据形成可视化成长图谱。这种过程性评价方式使抽象的心理发展具象化,教师可根据数据波动及时介入心理支持。
  三、心理学与教育学视角下的多维验证
  以下将从自我效能感提升、情绪管理能力培养、社会适应功能增强以及四维心理发展模型的应用四个方面,详细阐述龙峰小学体能馆的创新实践如何具体体现和支持心理学与教育学视角下的研究结论。
  (一)自我效能感提升:挑战中的成长量化
  龙峰小学体能馆通过系统化体能训练,显著提升了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以攀岩挑战为例,体能馆设置了不同难度的攀岩路线,学生需要根据自身能力选择挑战级别。在挑战过程中,学生需要克服重力、恐惧等障碍,通过不断的尝试和努力,最终成功登顶。这种成功体验让学生深刻感受到自己的能力,从而增强了自我效能感。
  (二)情绪管理能力培养:游戏中的调控机制
  龙峰小学体能馆通过团队游戏、角色扮演等活动,有效培养了学生的情绪管理能力。例如,在“消防员救援”角色扮演游戏中,学生需要佩戴特制头盔,在模拟烟雾环境中完成云梯攀登与伤员转运。这种情境化设计让学生身临其境,体验紧急情况下的压力与紧张。通过身体运动和游戏情境,学生学会了关注自己的身体反应,并学会通过深呼吸、积极思考等方式调节情绪。
  (三)四维心理发展模型:全人支持的实证
  龙峰小学体能馆的创新实践,全面支持了“身体觉知-情绪调节-认知优化-社会融入”四维心理发展模型。通过系统化体能训练、团队游戏、角色扮演、结构化社交实验等活动,体能馆帮助学生提高了身体觉知能力、情绪调节能力、认知优化能力和社会融入能力。
  龙峰小学体能馆的创新实践,不仅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成长空间,更为体育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龙峰小学体能馆实现了从“体育场馆”到“成长生态”的转变,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马洁萍.浅析体育活动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J].考试周刊,2017,(95).
  [2]张凯.体育运动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J].考试周刊,2014,(42).
  [3]田原.论体育运动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J].考试周刊,2015,(87).
  [4]洪晓彬,刘欣然.体育运动领域情绪研究述评[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1,27(9):66-70.
  [5]毛志雄,郭璐.当代运动心理学进展:锻炼心理[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3,36(9):56-63.
  [6]殷恒婵,傅雪林.对体育锻炼心理健康效应研究的分析与展望[J].体育科学,2004(6):37-39+44.
  [7]张益铭,刘骞.我国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全貌探析与进路展望[J].当代体育科技,2023,13(8):166-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