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中职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改革措施
【作者】 陈 艾
【机构】 四川省宜宾市叙州区柳嘉职业技术学校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中职计算机基础教育是我国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大数据时代和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背景下,目前中职学校的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越来越不相适应实际发展的需要。本文旨在分析当前中职计算机基础教学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革措施,以提高教学质量,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计算机应用人才。
关键词:中职;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措施
一、引言
中职计算机基础教育是培养计算机专业人才或相关人才的重要方式,也是提高广大中职学生计算机技能的主要途径。随着我国现代信息技术水平的稳步提高,目前我国已经全面进入大数据时代,为了能够有效顺应大数据时展潮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与核心素养,中职计算机基础课程亟待深化落实教学改革。
二、目前中职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存在的问题
2.1 学生基础差异大
学生入学时的计算机知识和应用能力参差不齐,这给组织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少数学生在中学时代已经熟练掌握计算机基本技能,而有的学生从未操作过计算机,甚至连如何开机和关机都不清楚,这种差异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将继续存在。
2.2 教师认识不足
教师对计算机基础教学是为了提高学生信息素养的认识不足,没有充分意识到该课程在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方面的重要性。
2.3 考核形式单一
考核形式单一落后,教学评价没有起到提高教学质量的作用,导致很多拿高分的同学,遇到实际问题时束手无策。
三、中职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的具体措施
3.1 创新教学观念,完善教学内容
课程结构改革要体现一纲多本,多纲多本的原则。可以开设为期两学期的基础课教学,第一学期通过学习计算机基础,使学生了解计算机的发展过程,认识到计算机的功能和在工作、学习、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作用;知道计算机的组成部分和重要的配置,学习它的基本操作;学会并熟练掌握Windows操作系统、汉字录入、排版系统、数据库基础等;掌握Windows的基本操作及Windows环境下的Word、Excel、PowerPoint等常用的应用软件的使用;了解因特网的初步知识,学会利用网络获取知识,具备分析和处理知识及与人交流的能力。第二学期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以及就业的前景需求,根据专业特点,如工科类学生进行计算机辅助设计教学等,按照重基础、强实践,突出综合应用能力的原则建立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突出教学内容的实用性。
3.2 转变传统教学理念
在大数据的影响下,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积极利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效培养其综合实践能力与核心素养。教师需要有意识地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牢固树立起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通过积极运用大数据技术对学生的各项学习行为进行统计分析,从中归纳出中职生的具体学习规律。
3.3 丰富创新教学内容
在大数据环境下,教师在实际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利用数码摄录设备或是对学生在网站、教学系统、教学平台等当中的浏览痕迹、操作过程等进行全程拍摄或跟踪记录,从而在将其原原本本地存储下来后成为一项宝贵的教育数据资源。在确定教学内容的过程中,教师除了需要充分结合教材之外,还需要运用大数据积极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与专业培养要求,将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有关的专业知识技能、大数据概念与思维方法等同教学内容进行有机整合,以此有效丰富和创新中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内容,使得教学得以更加贴合学生实际情况与学习需要。
3.4 运用多样教学模式
大数据下的中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要求教师加大对传统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的改革力度。通过立足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真实学习需求,积极将各种先进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如翻转课堂、微课程等运用在中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当中,以此有效深化落实教学改革工作,在充分发挥其应有效用下达到提升教学成效的目的。
3.5 与时俱进的改革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手段
3.5.1 采用课堂讲授与网络教学相结合的形式
计算机知识与能力的培养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学生上机的实践与钻研。应充分利用网络作为教学平台建设教学网站,在教学中高层次同学的需求在网络中得到极大的补充。网络上丰富的教学资源,使同学们能够在课后进行自学,大量使同学们能够进行自测,随时了解对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随时复习课堂上所讲授的内容;模拟考试系统给出了完全和实际考试一样的环境,通过模拟考试,同学们能够了解试题的形式,难易程度,掌握考试系统的使用方法。
3.5.2 实施因材施教的分级教学
由于学生计算机基础差距较大,实施分级教学,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分级教学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使教师的教学更好地适应不同层次学生;分级教学也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使教学适合每个学生的发展需要和实际水平,这也符合学生的心理要求,激发他们学习的自信和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3.5.3 遵循“精讲多练”的教学原则
所谓“精讲”,不是面面俱到,而是主要讲清课程的要点和基础知识,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对于学生自己看得懂的、理解的内容,教师少讲,甚至不讲;而对于一些理论概念,要有针对性地讲解,突出重点,抓住关键,突破难点地讲授,让学生掌握知识要领,从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入手。“多练”即让学生多上机操作,让学生多动手、多动脑,提高操作的准确性、迅速性、灵活性和协调性,以掌握计算机操作的基本技能技巧。在学生实践时,下发任务书,有针对性的练习,教师巡回辅导,及时发现和纠正学生错误,对于共性问题及时讲解。
3.5.4 运用任务驱动法进行教学
针对一些我们日常生活中遇见的具体的计算机应用方面的问题,作为课堂例题来分析,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分析任务,发现问题;探索研究,完成任务;展示交流,扬激励。
四、结论
中职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是一项系统而长期的工作,需要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通过创新教学观念、完善教学内容、转变教学理念、丰富教学模式以及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等措施,可以有效提高中职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质量,培养出具有较强计算机应用能力和信息素养的中职学生,使其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在未来的教学实践中,还需要不断探索和完善改革措施,以推动中职计算机基础教学不断向前发展。
关键词:中职;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措施
一、引言
中职计算机基础教育是培养计算机专业人才或相关人才的重要方式,也是提高广大中职学生计算机技能的主要途径。随着我国现代信息技术水平的稳步提高,目前我国已经全面进入大数据时代,为了能够有效顺应大数据时展潮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与核心素养,中职计算机基础课程亟待深化落实教学改革。
二、目前中职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存在的问题
2.1 学生基础差异大
学生入学时的计算机知识和应用能力参差不齐,这给组织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少数学生在中学时代已经熟练掌握计算机基本技能,而有的学生从未操作过计算机,甚至连如何开机和关机都不清楚,这种差异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将继续存在。
2.2 教师认识不足
教师对计算机基础教学是为了提高学生信息素养的认识不足,没有充分意识到该课程在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方面的重要性。
2.3 考核形式单一
考核形式单一落后,教学评价没有起到提高教学质量的作用,导致很多拿高分的同学,遇到实际问题时束手无策。
三、中职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的具体措施
3.1 创新教学观念,完善教学内容
课程结构改革要体现一纲多本,多纲多本的原则。可以开设为期两学期的基础课教学,第一学期通过学习计算机基础,使学生了解计算机的发展过程,认识到计算机的功能和在工作、学习、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作用;知道计算机的组成部分和重要的配置,学习它的基本操作;学会并熟练掌握Windows操作系统、汉字录入、排版系统、数据库基础等;掌握Windows的基本操作及Windows环境下的Word、Excel、PowerPoint等常用的应用软件的使用;了解因特网的初步知识,学会利用网络获取知识,具备分析和处理知识及与人交流的能力。第二学期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以及就业的前景需求,根据专业特点,如工科类学生进行计算机辅助设计教学等,按照重基础、强实践,突出综合应用能力的原则建立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突出教学内容的实用性。
3.2 转变传统教学理念
在大数据的影响下,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积极利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效培养其综合实践能力与核心素养。教师需要有意识地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牢固树立起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通过积极运用大数据技术对学生的各项学习行为进行统计分析,从中归纳出中职生的具体学习规律。
3.3 丰富创新教学内容
在大数据环境下,教师在实际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利用数码摄录设备或是对学生在网站、教学系统、教学平台等当中的浏览痕迹、操作过程等进行全程拍摄或跟踪记录,从而在将其原原本本地存储下来后成为一项宝贵的教育数据资源。在确定教学内容的过程中,教师除了需要充分结合教材之外,还需要运用大数据积极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与专业培养要求,将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有关的专业知识技能、大数据概念与思维方法等同教学内容进行有机整合,以此有效丰富和创新中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内容,使得教学得以更加贴合学生实际情况与学习需要。
3.4 运用多样教学模式
大数据下的中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要求教师加大对传统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的改革力度。通过立足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真实学习需求,积极将各种先进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如翻转课堂、微课程等运用在中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当中,以此有效深化落实教学改革工作,在充分发挥其应有效用下达到提升教学成效的目的。
3.5 与时俱进的改革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手段
3.5.1 采用课堂讲授与网络教学相结合的形式
计算机知识与能力的培养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学生上机的实践与钻研。应充分利用网络作为教学平台建设教学网站,在教学中高层次同学的需求在网络中得到极大的补充。网络上丰富的教学资源,使同学们能够在课后进行自学,大量使同学们能够进行自测,随时了解对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随时复习课堂上所讲授的内容;模拟考试系统给出了完全和实际考试一样的环境,通过模拟考试,同学们能够了解试题的形式,难易程度,掌握考试系统的使用方法。
3.5.2 实施因材施教的分级教学
由于学生计算机基础差距较大,实施分级教学,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分级教学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使教师的教学更好地适应不同层次学生;分级教学也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使教学适合每个学生的发展需要和实际水平,这也符合学生的心理要求,激发他们学习的自信和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3.5.3 遵循“精讲多练”的教学原则
所谓“精讲”,不是面面俱到,而是主要讲清课程的要点和基础知识,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对于学生自己看得懂的、理解的内容,教师少讲,甚至不讲;而对于一些理论概念,要有针对性地讲解,突出重点,抓住关键,突破难点地讲授,让学生掌握知识要领,从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入手。“多练”即让学生多上机操作,让学生多动手、多动脑,提高操作的准确性、迅速性、灵活性和协调性,以掌握计算机操作的基本技能技巧。在学生实践时,下发任务书,有针对性的练习,教师巡回辅导,及时发现和纠正学生错误,对于共性问题及时讲解。
3.5.4 运用任务驱动法进行教学
针对一些我们日常生活中遇见的具体的计算机应用方面的问题,作为课堂例题来分析,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分析任务,发现问题;探索研究,完成任务;展示交流,扬激励。
四、结论
中职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是一项系统而长期的工作,需要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通过创新教学观念、完善教学内容、转变教学理念、丰富教学模式以及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等措施,可以有效提高中职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质量,培养出具有较强计算机应用能力和信息素养的中职学生,使其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在未来的教学实践中,还需要不断探索和完善改革措施,以推动中职计算机基础教学不断向前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