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浅谈高中生物课外实验活动的实施策略
【作者】 吴光辉
【机构】 四川省井研县马踏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生物课外实验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实施课外实验活动中,要注意立足于教材、立足于生活、立足于学生,才能更有效的开展活动,获得更大的成效。
关键词:高中生物;课外实验活动;实施策略
在新课程背景下,“探究式”的教学模式已经取代了传统的教师“一言堂”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成为了学校教育的重中之重。课外实验活动就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所谓课外实验活动主要是指师生在课堂教学之外,按教学内容和教学大纲要求进行的探究活动。高中阶段共有21个生物实验,其中课外实验有5个。由于课堂教学时间有限,教师很难在课堂上带领学生完成各个实验,加上高中生物课程内容较为抽象复杂,学生理解有一定难度。那么如何顺利实施高中生物课外实验活动呢?本文就此谈谈相关生物课外实验活动的实施策略。
一、立足于教材
教材是教学的根本资源,要有效的实施课外实验活动,内容上必须紧扣教材。在开展活动之前必须要精心选题,考虑其可操作性和有效性。比如:高中生物必修二中《种群特征》,该内容中的“种群密度”知识点,因时间关系老师也只能用课件简单演示,内容看似简单,但是考试中很容易失分,说明学生对知识点并没有真正掌握。要让学生深入理解吃透该内容,可有计划的组织学生进行课外实验,实地观察并操作某种生物的种群密度。通过实验活动巩固夯实和拓展了课本知识,提高了学生实验操作能力,增强了学习兴趣,从而有效提高学习质量。可见,课外实验活动不是教学课堂的附属,而是课堂教学的一种补充和延伸,立足于教材内容的课外实验活动,会让教学的效果事半功倍。
二、立足于生活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高中生物教材的内容更加丰富多彩,也更加生活化,有很强的实用性与指导性。比如前面讲述的种群密度,对于鱼类的捕捞,害虫和鼠类的杀灭等生活实践有着非常积极的指导作用。农村高中学生对鼠的习性都很了解,教师可以以调查校园某种鼠的种群密度为例,组织学生进行课外实验活动。在已有的课本知识基础上,让学生对种群密度这个知识点了解的更加深入透彻。《人类遗传病》这节书主要讲述人类遗传病的常识性知识。因为与生活健康密切相关,学生兴趣非常浓厚。为了让学生对遗传病的类型、危害、遗传方式及发病率等有更深入的了解,教师可利用周末时间组织学生到社会人群中进行调查某种遗传病。通过调查实践活动,学生认识到近亲结婚的危害性和婚前检查的必要性以及我国婚姻法出台相关法律法规的必要性,对于《人类遗传病》章节内容也会有更具体深入的理解。可见,生物学科与生活实践息息相关,开展课外实验活动必须立足于生活,才能更好的提高学习效率。
三、立足于学生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开展课外实验活动,首先要考虑学生的能力和知识水平及年龄特点,让学生做些力所能及的小实验。如果脱离学生实际,超出学生能力,学生没法按质按量的完成,就会让他们失去信心和兴趣,反而弄巧成拙,适得其反。开展实验活动,教师自始至终是指导者,不能放任自流,实验前也要讲授实验原理、实验用品、操作要点、安全事项,实验过程中要随时指导或解决学生反馈上来的问题,实验后检查活动的效果,总结活动的成效,表扬鼓励学生的进步等。当然,教师也不能大包大揽,可以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设小组长,具体实验方案由各小组长协同制订,并由小组长组织学生讨论,教师修改补充完善,然后由各小组长组织学生进行实验,做好实验记录,并自主完成实验报告。比如《种群密度》这个内容,教材安排有课外实验,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组织学生在校园内进行,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先考察校园生态环境,确定调查的生物种群类型比如调查校园内黑家鼠或蒲公英的种群密度等,最后各小组制定详细的实验操作方案策略,在教师指导下完成该课外实验。可见,只有以学生为本,遵循学生的发展规律,因材施教,课外实验才能更好的促进学生的发展,获得更大的成效。
总之,课外实验活动是生物学科教学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教师重视课本层面上的知识传授的同时,也要充分利用课外时间带领学生开展课外实验探究活动,才能引领学生深入透彻的理解和运用所学知识,提高教和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朱立辉,《高中生物学实验应充分重视课外活动》,生物学教学,2011年第36卷第1期。
[2]《基层学校如何有效开展高中生物新课程实验》
关键词:高中生物;课外实验活动;实施策略
在新课程背景下,“探究式”的教学模式已经取代了传统的教师“一言堂”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成为了学校教育的重中之重。课外实验活动就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所谓课外实验活动主要是指师生在课堂教学之外,按教学内容和教学大纲要求进行的探究活动。高中阶段共有21个生物实验,其中课外实验有5个。由于课堂教学时间有限,教师很难在课堂上带领学生完成各个实验,加上高中生物课程内容较为抽象复杂,学生理解有一定难度。那么如何顺利实施高中生物课外实验活动呢?本文就此谈谈相关生物课外实验活动的实施策略。
一、立足于教材
教材是教学的根本资源,要有效的实施课外实验活动,内容上必须紧扣教材。在开展活动之前必须要精心选题,考虑其可操作性和有效性。比如:高中生物必修二中《种群特征》,该内容中的“种群密度”知识点,因时间关系老师也只能用课件简单演示,内容看似简单,但是考试中很容易失分,说明学生对知识点并没有真正掌握。要让学生深入理解吃透该内容,可有计划的组织学生进行课外实验,实地观察并操作某种生物的种群密度。通过实验活动巩固夯实和拓展了课本知识,提高了学生实验操作能力,增强了学习兴趣,从而有效提高学习质量。可见,课外实验活动不是教学课堂的附属,而是课堂教学的一种补充和延伸,立足于教材内容的课外实验活动,会让教学的效果事半功倍。
二、立足于生活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高中生物教材的内容更加丰富多彩,也更加生活化,有很强的实用性与指导性。比如前面讲述的种群密度,对于鱼类的捕捞,害虫和鼠类的杀灭等生活实践有着非常积极的指导作用。农村高中学生对鼠的习性都很了解,教师可以以调查校园某种鼠的种群密度为例,组织学生进行课外实验活动。在已有的课本知识基础上,让学生对种群密度这个知识点了解的更加深入透彻。《人类遗传病》这节书主要讲述人类遗传病的常识性知识。因为与生活健康密切相关,学生兴趣非常浓厚。为了让学生对遗传病的类型、危害、遗传方式及发病率等有更深入的了解,教师可利用周末时间组织学生到社会人群中进行调查某种遗传病。通过调查实践活动,学生认识到近亲结婚的危害性和婚前检查的必要性以及我国婚姻法出台相关法律法规的必要性,对于《人类遗传病》章节内容也会有更具体深入的理解。可见,生物学科与生活实践息息相关,开展课外实验活动必须立足于生活,才能更好的提高学习效率。
三、立足于学生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开展课外实验活动,首先要考虑学生的能力和知识水平及年龄特点,让学生做些力所能及的小实验。如果脱离学生实际,超出学生能力,学生没法按质按量的完成,就会让他们失去信心和兴趣,反而弄巧成拙,适得其反。开展实验活动,教师自始至终是指导者,不能放任自流,实验前也要讲授实验原理、实验用品、操作要点、安全事项,实验过程中要随时指导或解决学生反馈上来的问题,实验后检查活动的效果,总结活动的成效,表扬鼓励学生的进步等。当然,教师也不能大包大揽,可以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设小组长,具体实验方案由各小组长协同制订,并由小组长组织学生讨论,教师修改补充完善,然后由各小组长组织学生进行实验,做好实验记录,并自主完成实验报告。比如《种群密度》这个内容,教材安排有课外实验,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组织学生在校园内进行,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先考察校园生态环境,确定调查的生物种群类型比如调查校园内黑家鼠或蒲公英的种群密度等,最后各小组制定详细的实验操作方案策略,在教师指导下完成该课外实验。可见,只有以学生为本,遵循学生的发展规律,因材施教,课外实验才能更好的促进学生的发展,获得更大的成效。
总之,课外实验活动是生物学科教学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教师重视课本层面上的知识传授的同时,也要充分利用课外时间带领学生开展课外实验探究活动,才能引领学生深入透彻的理解和运用所学知识,提高教和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朱立辉,《高中生物学实验应充分重视课外活动》,生物学教学,2011年第36卷第1期。
[2]《基层学校如何有效开展高中生物新课程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