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中职《机械基础》课程教学模式创新研究
【作者】 李开君
【机构】 四川省宜宾市叙州区柳嘉职业技术学校
【摘要】【关键词】
【正文】摘 要:作为机械类专业人才培养的奠基性课程,《机械基础》承担着技术认知启蒙与专业技能奠基的双重使命。针对当前中职教育面临的生源基础薄弱、课程内容抽象等现实困境,本文从教学策略优化、实践体系重构等维度,探索构建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的高效课堂模式,为提升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提供参考路径。
关键词:课程改革;理实一体化;能力本位;中职教育
《机械基础》课程作为衔接机械制图、数控加工等专业课程的重要纽带,其教学效果直接影响学生后续专业发展。据统计,约62%的中职新生存在空间想象能力不足、机械认知基础薄弱等问题,导致传统讲授式课堂出现“教师难教、学生难学”的双向困境。本文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结合五年教学实践,提出以下四维改革策略:
一、创设沉浸式问题情境,激活深度思维
依据情境认知理论,教师可构建“问题链-探究链-知识链”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例如在讲解平面连杆机构时,设置阶梯式问题链:①观察公交车门启闭装置的运动特点;②绘制机构运动简图;③分析急回特性形成机理;④探讨农机具中曲柄摇杆机构的应用。通过真实工程案例导入,借助SolidWorks动态仿真演示,引导学生经历“现象观察-模型建构-原理推演-应用迁移”的完整认知过程。教学实践表明,这种问题导向教学法可使课堂参与度提升40%,知识留存率提高35%。
二、构建“五位一体”实践教学体系
1. 虚拟仿真实训平台建设
开发基于Unity3D的机械传动虚拟实验室,学生可通过人机交互操作完成齿轮箱拆装、液压回路调试等虚拟实训。某校实施数据显示,虚拟实训使设备损耗降低80%,安全事故发生率降为零,同时延长了学生技能训练时长。
2. 创客式教具开发项目
组建跨专业学生团队,开展“机构创新设计-3D建模-快速成型”系列项目。例如设计可变速比演示装置,要求融合齿轮传动、带传动等多模块知识。近三年指导学生获得实用新型专利6项,省级创新大赛奖项12项。
3. 生产现场模块化教学
与本地智能制造企业共建“校中厂”,将课堂延伸至生产一线。在数控机床装调现场,学生通过观察主轴箱传动系统,直观理解齿轮传动比计算公式的实际应用,完成从理论公式到工程实践的认知跃迁。
4. 工程案例讨论工坊
定期举办“机械创新沙龙”,引入企业真实技术难题作为研讨主题。如针对自动化生产线中的送料机构卡滞问题,引导学生运用四杆机构知识提出改进方案,培养工程问题解决能力。
5. 混合式教学资源建设
开发微课资源包(含3D动画128个、虚拟仿真项目25个),构建“课前预习-课中探究-课后拓展”的数字化学习闭环。智能学习平台数据显示,采用混合式教学后,学生课外学习时长平均增加2.3小时/周。
三、打造模块化知识体系
以“机械传动-常用机构-液压传动”为核心脉络,构建三维知识图谱:
1. 横向维度:整合机械制图、工程材料等关联课程知识点,如在讲解轴系结构时融入公差配合知识;
2. 纵向维度:按照“结构认知-原理分析-故障诊断”设计进阶式学习任务;
3. 实践维度:设置“机构测绘-模型制作-系统调试”能力培养阶梯。
通过知识图谱可视化呈现,帮助学生建立系统化认知框架,近三年学生课程合格率提升至92%。
四、实施全过程发展性评价
建立“三维六度”评价体系:
1.过程维度(40%):涵盖课堂表现、在线测试、实验报告等;
2.能力维度(30%):包括机构创新设计、设备调试等实践考核;
3.素养维度(30%):涉及团队协作、工程伦理等职业素养评价。
引入企业导师参与毕业项目评审,使评价标准与岗位要求对接。实施以来,毕业生双证获取率达100%,企业满意度提升至88%。
结语
通过三年教学改革实践,逐步形成“问题驱动、虚实融合、系统建构、多元评价”的新型教学模式。后续将重点探索人工智能技术支持下的个性化学习路径设计,开发自适应学习系统,为智能制造人才培养提供更优质的教育供给。
参考文献:
[1]徐国庆. 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
[2]李政. 虚拟仿真技术在职业教育中的应用研究[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1(12):45-50.
[3]王继平. 产教融合背景下中职教学模式创新[J]. 教育与职业,2022(3):78-82.
[4]陈晓阳,等. 基于OBE理念的中职课程评价体系构建[J]. 职业技术教育,2020(29):56-60.
关键词:课程改革;理实一体化;能力本位;中职教育
《机械基础》课程作为衔接机械制图、数控加工等专业课程的重要纽带,其教学效果直接影响学生后续专业发展。据统计,约62%的中职新生存在空间想象能力不足、机械认知基础薄弱等问题,导致传统讲授式课堂出现“教师难教、学生难学”的双向困境。本文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结合五年教学实践,提出以下四维改革策略:
一、创设沉浸式问题情境,激活深度思维
依据情境认知理论,教师可构建“问题链-探究链-知识链”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例如在讲解平面连杆机构时,设置阶梯式问题链:①观察公交车门启闭装置的运动特点;②绘制机构运动简图;③分析急回特性形成机理;④探讨农机具中曲柄摇杆机构的应用。通过真实工程案例导入,借助SolidWorks动态仿真演示,引导学生经历“现象观察-模型建构-原理推演-应用迁移”的完整认知过程。教学实践表明,这种问题导向教学法可使课堂参与度提升40%,知识留存率提高35%。
二、构建“五位一体”实践教学体系
1. 虚拟仿真实训平台建设
开发基于Unity3D的机械传动虚拟实验室,学生可通过人机交互操作完成齿轮箱拆装、液压回路调试等虚拟实训。某校实施数据显示,虚拟实训使设备损耗降低80%,安全事故发生率降为零,同时延长了学生技能训练时长。
2. 创客式教具开发项目
组建跨专业学生团队,开展“机构创新设计-3D建模-快速成型”系列项目。例如设计可变速比演示装置,要求融合齿轮传动、带传动等多模块知识。近三年指导学生获得实用新型专利6项,省级创新大赛奖项12项。
3. 生产现场模块化教学
与本地智能制造企业共建“校中厂”,将课堂延伸至生产一线。在数控机床装调现场,学生通过观察主轴箱传动系统,直观理解齿轮传动比计算公式的实际应用,完成从理论公式到工程实践的认知跃迁。
4. 工程案例讨论工坊
定期举办“机械创新沙龙”,引入企业真实技术难题作为研讨主题。如针对自动化生产线中的送料机构卡滞问题,引导学生运用四杆机构知识提出改进方案,培养工程问题解决能力。
5. 混合式教学资源建设
开发微课资源包(含3D动画128个、虚拟仿真项目25个),构建“课前预习-课中探究-课后拓展”的数字化学习闭环。智能学习平台数据显示,采用混合式教学后,学生课外学习时长平均增加2.3小时/周。
三、打造模块化知识体系
以“机械传动-常用机构-液压传动”为核心脉络,构建三维知识图谱:
1. 横向维度:整合机械制图、工程材料等关联课程知识点,如在讲解轴系结构时融入公差配合知识;
2. 纵向维度:按照“结构认知-原理分析-故障诊断”设计进阶式学习任务;
3. 实践维度:设置“机构测绘-模型制作-系统调试”能力培养阶梯。
通过知识图谱可视化呈现,帮助学生建立系统化认知框架,近三年学生课程合格率提升至92%。
四、实施全过程发展性评价
建立“三维六度”评价体系:
1.过程维度(40%):涵盖课堂表现、在线测试、实验报告等;
2.能力维度(30%):包括机构创新设计、设备调试等实践考核;
3.素养维度(30%):涉及团队协作、工程伦理等职业素养评价。
引入企业导师参与毕业项目评审,使评价标准与岗位要求对接。实施以来,毕业生双证获取率达100%,企业满意度提升至88%。
结语
通过三年教学改革实践,逐步形成“问题驱动、虚实融合、系统建构、多元评价”的新型教学模式。后续将重点探索人工智能技术支持下的个性化学习路径设计,开发自适应学习系统,为智能制造人才培养提供更优质的教育供给。
参考文献:
[1]徐国庆. 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
[2]李政. 虚拟仿真技术在职业教育中的应用研究[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1(12):45-50.
[3]王继平. 产教融合背景下中职教学模式创新[J]. 教育与职业,2022(3):78-82.
[4]陈晓阳,等. 基于OBE理念的中职课程评价体系构建[J]. 职业技术教育,2020(29):56-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