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浅析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引导策略
【作者】 胡 莉
【机构】 四川省中江县继光镇初级中学校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物理教学中改变传统的学生实验教学模式,以“生”为本,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积极性,一定能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使学生走向创造、创新。
关键词:自主;合作;探究
物理实验分为学生课堂探究实验和课外探究实验。《四川省中小学教学实验目录(试行)》中规定的学生分组实验68个,其中学生必做分组实验32个。学生实验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还能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农村中学生实验的现状
偏远地区农村中学实验器材相对匮乏,加之由于教材变更,现有的实验器材与教材不配套,导致新教材要求的许多学生实验无法完成。如“探究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因无标准体积的铝块无法完成,“探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因无海绵、小桌无法完成……有的物理教师认为学生实验的准备是一种负担,于是将学生实验弃置到一边;有的教师认为在学生进行实验时,课堂教学秩序变得难以驾驭,影响正常的教学进度,就删减了大量的学生实验。有的物理老师为了节省时间,索性将学生实验改为教师的演示实验,更有甚者将“做实验”改为“讲实验”,导致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得不到提高。
二、充分认识学生实验的重要性
(一)学生实验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俗话说“看一看不如做一做”,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做实验,直接观察物理现象,他们都想知道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现象。实验展现的现象、过程都是真实地再现有关的物理事实,真实的情景更接近学生的理解层次,更能激发他们的感受力和用以往的经验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以及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问题的兴趣。实践表明:现象越真实,问题越现实,学生的积极性越高,主动性越强,兴趣越浓。
案例:学生在做“纸锅烧水”小实验时,发现水烧开了但纸却未燃烧,很想知道这是为什么。在做摩擦起电小实验时,发现带电的塑料尺能吸引纸屑,但吸引后立即就掉下,很想知道这是为什么等等。学生的求知欲被激发,他们就会自主查阅资料,询问老师或同学,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以及学习的兴趣就自然被激发出来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二)学生实验能培养学生的设问能力
伟大的物理学家、哲学家爱因斯坦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学生实验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把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使学生在问题中增长知识,在问题中获得智慧,在解决问题中进步.
案例:学生在用凸透镜观察书上的字时,通过观察到的现象自然会提出:为什么凸透镜离字越近字却越小?为什么随着距离的增大字先是正立放大的后却变成倒立放大的、等大的、缩小的呢?为什么字倒立时不仅上下颠倒连左右也互换了呢?学生在做实验时,会依据实验现象自然提出问题,他们的设问能力将逐步提高。
三、加强学生实验教学的方法
传统的学生实验教学基本上是教师按照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器材、实验步骤、以及实验注意事项等讲解后,让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学生“依葫芦画瓢”,机械模仿。教师讲得多,学生思考得少,没有调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积极性。因此,教师应转变观念,重视学生实验的每个环节,以学生为本进行探究实验教学。
(一)重视“猜想与假设”
在学生提出猜想与假设时,教师要让学生说明猜想和假设的理由。
案例:在“探究串联电路中各处电流的关系”的实验时,学生提出如下猜想与假设。学生1:电流离电源的正极越远电流越小,因为电流可能和水流一样,走得越远损耗越大。学生2:串联电路中越亮的灯泡通过的电流越大,因为灯泡的亮度可能和电流有关。学生3:串联各处的电流相等,因为串联电路只有一条回路,流过一个用电器的电流只有流过别的用电器才能回到电源的负极……学生根据自己的已有经验和知识对实验结果进行大胆地“猜想与假设”,不仅可以为进一步探究明确内容和方向,而且可以为制定探究计划、设计实验方案奠定基础。
(二)凸显探究成分,培养动手能力
在学生做分组实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经历物理知识的“再发现”过程,让学生理解物理实验的设计和实施物理实验的科学方法,如控制变量法、比较法、转换法、模拟法、图象法、放大法等。在试验过程中,学生通过观察现象,提出质疑,进行独立思考,创造性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经历物理规律、定律的形成过程,正确把握其本质特性,能够提高学生思维的深刻性;记录数据,分析实验误差以及实验中的错误,能够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讨论、合作学习,能够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案例:在探究“串联电路的电压规律”后,教师在组织学生讨论、交流时,对学生提出问题:为何两灯的电压之和总比电源电压略小?为何有的灯泡两端有电压却不亮?为何电源不带灯泡时电压高,带灯泡时电压低些,带不同的灯泡时电压又不一样?某组做实验时误把电压表串联在电路里,灯不亮,但为何电压表有示数,且和电源电压相等?我让学生回家自己找答案,明天再交流。同学们有的查资料书,有的请教父母,有的上网找答案……第二天同学们有理有据地发表自己的看法,通过争辩、质疑终于明白了这些问题所包含的物理学道理。我对解释得好的同学给予肯定,而对不正确的答案,我并不急于否定,而是尽可能找出其中的“闪光点”予以表扬,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再简明地指出其中的不足,引起学生注意。
四、开展学生课外探究,培养创新能力
物理与生活息息相关。一些简单的小实验可以放到课外来完成。教师要培养学生“坛坛罐罐当仪器,拼拼凑凑做实验”的意识,大力提倡学生自制实验器材完成课外探究实验。学生不仅要自己动手制作实验器材,还要自主设计实验方案。他们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就不知不觉被激发出来了。
案例:学生将矿泉水瓶注满水制成凸透镜,完成凸透镜成像小实验以及测量凸透镜焦距实验;用橡皮泥捏成不同的形状放在水中做浮沉条件的小实验;将八个啤酒瓶装质量不等的水探究音调的高低,并用它来演奏歌曲进行比赛,我班有个调皮的学生在这场特别的演奏比赛中表现很出色。我给他发了个“优秀奖”。想不到他因此爱上了物理,成绩逐步提高,以较好的成绩考上了省重点高中,三年后,又以高分考进了理想重点院校。
实验是一个手脑并用的过程,实验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生”为本,让学生经历操作实验仪器、观察实验现象、处理实验结果等一系列过程,不仅能提高实验能力,而且能领悟到一些研究问题的方法。实验也是不断尝试的过程,学生会在实验中遇到了不同的困难甚至失误。只要能克服困难,学生的能力就会获得质的飞跃。这样,学生实验就会从单纯追求实验的准确性走向实验的创新。
参考文献:
[1]刘世军 新课程物理思想教育探讨.中学物理,2011(4).
关键词:自主;合作;探究
物理实验分为学生课堂探究实验和课外探究实验。《四川省中小学教学实验目录(试行)》中规定的学生分组实验68个,其中学生必做分组实验32个。学生实验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还能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农村中学生实验的现状
偏远地区农村中学实验器材相对匮乏,加之由于教材变更,现有的实验器材与教材不配套,导致新教材要求的许多学生实验无法完成。如“探究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因无标准体积的铝块无法完成,“探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因无海绵、小桌无法完成……有的物理教师认为学生实验的准备是一种负担,于是将学生实验弃置到一边;有的教师认为在学生进行实验时,课堂教学秩序变得难以驾驭,影响正常的教学进度,就删减了大量的学生实验。有的物理老师为了节省时间,索性将学生实验改为教师的演示实验,更有甚者将“做实验”改为“讲实验”,导致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得不到提高。
二、充分认识学生实验的重要性
(一)学生实验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俗话说“看一看不如做一做”,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做实验,直接观察物理现象,他们都想知道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现象。实验展现的现象、过程都是真实地再现有关的物理事实,真实的情景更接近学生的理解层次,更能激发他们的感受力和用以往的经验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以及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问题的兴趣。实践表明:现象越真实,问题越现实,学生的积极性越高,主动性越强,兴趣越浓。
案例:学生在做“纸锅烧水”小实验时,发现水烧开了但纸却未燃烧,很想知道这是为什么。在做摩擦起电小实验时,发现带电的塑料尺能吸引纸屑,但吸引后立即就掉下,很想知道这是为什么等等。学生的求知欲被激发,他们就会自主查阅资料,询问老师或同学,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以及学习的兴趣就自然被激发出来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二)学生实验能培养学生的设问能力
伟大的物理学家、哲学家爱因斯坦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学生实验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把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使学生在问题中增长知识,在问题中获得智慧,在解决问题中进步.
案例:学生在用凸透镜观察书上的字时,通过观察到的现象自然会提出:为什么凸透镜离字越近字却越小?为什么随着距离的增大字先是正立放大的后却变成倒立放大的、等大的、缩小的呢?为什么字倒立时不仅上下颠倒连左右也互换了呢?学生在做实验时,会依据实验现象自然提出问题,他们的设问能力将逐步提高。
三、加强学生实验教学的方法
传统的学生实验教学基本上是教师按照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器材、实验步骤、以及实验注意事项等讲解后,让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学生“依葫芦画瓢”,机械模仿。教师讲得多,学生思考得少,没有调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积极性。因此,教师应转变观念,重视学生实验的每个环节,以学生为本进行探究实验教学。
(一)重视“猜想与假设”
在学生提出猜想与假设时,教师要让学生说明猜想和假设的理由。
案例:在“探究串联电路中各处电流的关系”的实验时,学生提出如下猜想与假设。学生1:电流离电源的正极越远电流越小,因为电流可能和水流一样,走得越远损耗越大。学生2:串联电路中越亮的灯泡通过的电流越大,因为灯泡的亮度可能和电流有关。学生3:串联各处的电流相等,因为串联电路只有一条回路,流过一个用电器的电流只有流过别的用电器才能回到电源的负极……学生根据自己的已有经验和知识对实验结果进行大胆地“猜想与假设”,不仅可以为进一步探究明确内容和方向,而且可以为制定探究计划、设计实验方案奠定基础。
(二)凸显探究成分,培养动手能力
在学生做分组实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经历物理知识的“再发现”过程,让学生理解物理实验的设计和实施物理实验的科学方法,如控制变量法、比较法、转换法、模拟法、图象法、放大法等。在试验过程中,学生通过观察现象,提出质疑,进行独立思考,创造性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经历物理规律、定律的形成过程,正确把握其本质特性,能够提高学生思维的深刻性;记录数据,分析实验误差以及实验中的错误,能够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讨论、合作学习,能够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案例:在探究“串联电路的电压规律”后,教师在组织学生讨论、交流时,对学生提出问题:为何两灯的电压之和总比电源电压略小?为何有的灯泡两端有电压却不亮?为何电源不带灯泡时电压高,带灯泡时电压低些,带不同的灯泡时电压又不一样?某组做实验时误把电压表串联在电路里,灯不亮,但为何电压表有示数,且和电源电压相等?我让学生回家自己找答案,明天再交流。同学们有的查资料书,有的请教父母,有的上网找答案……第二天同学们有理有据地发表自己的看法,通过争辩、质疑终于明白了这些问题所包含的物理学道理。我对解释得好的同学给予肯定,而对不正确的答案,我并不急于否定,而是尽可能找出其中的“闪光点”予以表扬,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再简明地指出其中的不足,引起学生注意。
四、开展学生课外探究,培养创新能力
物理与生活息息相关。一些简单的小实验可以放到课外来完成。教师要培养学生“坛坛罐罐当仪器,拼拼凑凑做实验”的意识,大力提倡学生自制实验器材完成课外探究实验。学生不仅要自己动手制作实验器材,还要自主设计实验方案。他们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就不知不觉被激发出来了。
案例:学生将矿泉水瓶注满水制成凸透镜,完成凸透镜成像小实验以及测量凸透镜焦距实验;用橡皮泥捏成不同的形状放在水中做浮沉条件的小实验;将八个啤酒瓶装质量不等的水探究音调的高低,并用它来演奏歌曲进行比赛,我班有个调皮的学生在这场特别的演奏比赛中表现很出色。我给他发了个“优秀奖”。想不到他因此爱上了物理,成绩逐步提高,以较好的成绩考上了省重点高中,三年后,又以高分考进了理想重点院校。
实验是一个手脑并用的过程,实验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生”为本,让学生经历操作实验仪器、观察实验现象、处理实验结果等一系列过程,不仅能提高实验能力,而且能领悟到一些研究问题的方法。实验也是不断尝试的过程,学生会在实验中遇到了不同的困难甚至失误。只要能克服困难,学生的能力就会获得质的飞跃。这样,学生实验就会从单纯追求实验的准确性走向实验的创新。
参考文献:
[1]刘世军 新课程物理思想教育探讨.中学物理,2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