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初中数学问题教学:激发思维与提升能力的有效途径
【作者】 郭 丽
【机构】 四川省宜宾市叙州区蕨溪学校蕨溪初中校区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本文探讨初中数学问题教学的重要性、实施策略及其对学生数学学习的影响。通过对问题教学内涵的剖析,阐述如何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探究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研究表明,有效的问题教学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改善教学效果,是初中数学教学中不可或缺的方法。
关键词:初中数学;问题教学;数学思维;解决问题能力
一、前言
初中数学教学在整个数学教育体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注重知识的灌输,而现代教育理念更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和思维能力的培养。问题教学作为一种以问题为核心驱动教学过程的方法,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深入理解数学知识,构建自己的数学知识体系。在当今强调素质教育和创新能力培养的背景下,研究初中数学问题教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初中数学问题教学的重要性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问题教学通过创设有趣的问题情境,如数学游戏、生活中的数学谜题等,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例如,在讲解几何图形时,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如何用最少的材料制作一个能装下特定物品的盒子,这个盒子的形状是什么样的?”这种实际问题会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主动去探究几何图形的特性。
(二)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1.逻辑思维能力
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学生需要进行逻辑推理。例如,在证明三角形全等的问题中,学生要根据已知条件,运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进行严谨的逻辑推导。
2.创新思维能力
问题教学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寻求多种解决方案。比如在求解函数最值问题时,除了常规的方法,学生可能会探索出利用图像的几何性质来求解的创新方法。
(三)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
1.分析问题的能力
当面对一个复杂的数学问题时,学生需要学会分析问题的关键要素。例如,在解决行程问题时,要确定路程、速度、时间三个要素之间的关系,通过对问题的分析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
2.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数学问题往往需要综合运用多个知识点。如在解决综合几何与代数的问题时,学生需要将几何图形的性质与代数方程相结合,这有助于提高他们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三、初中数学问题教学的实施策略
(一)问题的设计
1.基于教学目标
问题的设计要紧密围绕教学目标。例如,如果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那么问题可以是“如何求解不等式2x + 3 > 5x - 1”。
2.具有层次性
问题要由易到难,逐步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比如在学习函数的概念时,先提出简单的问题“什么是变量”,再深入到“如何用表格、图像和解析式表示函数关系”。
3.联系生活实际
将数学问题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的应用价值。例如,在学习概率时,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在一个抽奖活动中,中奖概率为1/10,如果你参加10次抽奖,一定能中奖吗?为什么?”
(二)问题的呈现方式
1.情境式呈现
创设生动的情境来呈现问题。如在讲解有理数的加减法时,可以创设温度变化的情境:“早上的温度是5°C,中午上升了3°C,下午又下降了4°C,晚上的温度是多少?”
2.悬念式呈现
通过设置悬念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例如,在学习勾股定理之前,教师可以说:“有一个直角三角形,两条直角边分别为3和4,斜边却不是5,这是为什么呢?”
(三)引导学生解决问题
1.鼓励独立思考
在问题提出后,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独立思考。教师可以巡视,观察学生的思考过程,发现学生的困难点。
2.组织小组合作
对于一些较复杂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例如,在探究多边形内角和的问题时,小组成员可以分工合作,通过测量、计算不同多边形的内角和,然后共同归纳出多边形内角和公式。
3.教师的适时指导
在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要适时进行指导。当学生出现错误时,教师不要直接指出,而是通过引导性的问题让学生自己发现错误。例如,在学生计算一元二次方程时,如果出现计算错误,教师可以问:“你在运用公式的时候,各项的系数代入正确吗?”
四、初中数学问题教学的实践案例
(一)案例背景
在七年级的数学教学中,进行“一元一次方程”的教学。
(二)问题设计与教学过程
1.问题设计
(1)简单问题:“小明有10元钱,买了一支笔花了x元,还剩下6元,求x的值。”
(2)中等问题:“甲、乙两人相距20千米,甲的速度是5千米/小时,乙的速度是3千米/小时,两人同时相向而行,多久后相遇?”
(3)复杂问题:“一个工程,甲单独做需要10天完成,乙单独做需要15天完成,两人合作3天后,剩下的工程由乙单独做,还需要多少天完成?”
2.教学过程
首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简单问题,大部分学生都能很快列出方程10 - x = 6并求解。
接着,对于中等问题,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小组成员通过分析路程、速度和时间的关系,列出方程5t+3t = 20(t为相遇时间),然后求解。
对于复杂问题,先让学生尝试独立思考,然后在小组内交流想法。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巡视指导,发现学生在计算工作量时容易出错。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正确计算工作量,最后学生成功列出方程并求解。
(三)教学效果
通过问题教学,学生对一元一次方程的理解更加深入,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能够准确地列出方程并求解。同时,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明显提高,小组合作能力和思维能力也得到了锻炼。
五、结论
初中数学问题教学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精心设计问题、合理呈现问题以及有效的引导学生解决问题等策略,可以提高初中数学教学的质量。然而,在实施问题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问题设计能力和教学引导能力,以适应不同学生的需求。同时,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如何更好地将问题教学与现代教育技术相结合,以创造更加高效的教学环境。
参考文献:
[1]马云鹏. 数学教育评价[M].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2]曹才翰, 章建跃. 数学教育心理学[M].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3]涂荣豹. 数学教学认识论[M].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关键词:初中数学;问题教学;数学思维;解决问题能力
一、前言
初中数学教学在整个数学教育体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注重知识的灌输,而现代教育理念更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和思维能力的培养。问题教学作为一种以问题为核心驱动教学过程的方法,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深入理解数学知识,构建自己的数学知识体系。在当今强调素质教育和创新能力培养的背景下,研究初中数学问题教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初中数学问题教学的重要性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问题教学通过创设有趣的问题情境,如数学游戏、生活中的数学谜题等,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例如,在讲解几何图形时,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如何用最少的材料制作一个能装下特定物品的盒子,这个盒子的形状是什么样的?”这种实际问题会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主动去探究几何图形的特性。
(二)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1.逻辑思维能力
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学生需要进行逻辑推理。例如,在证明三角形全等的问题中,学生要根据已知条件,运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进行严谨的逻辑推导。
2.创新思维能力
问题教学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寻求多种解决方案。比如在求解函数最值问题时,除了常规的方法,学生可能会探索出利用图像的几何性质来求解的创新方法。
(三)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
1.分析问题的能力
当面对一个复杂的数学问题时,学生需要学会分析问题的关键要素。例如,在解决行程问题时,要确定路程、速度、时间三个要素之间的关系,通过对问题的分析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
2.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数学问题往往需要综合运用多个知识点。如在解决综合几何与代数的问题时,学生需要将几何图形的性质与代数方程相结合,这有助于提高他们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三、初中数学问题教学的实施策略
(一)问题的设计
1.基于教学目标
问题的设计要紧密围绕教学目标。例如,如果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那么问题可以是“如何求解不等式2x + 3 > 5x - 1”。
2.具有层次性
问题要由易到难,逐步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比如在学习函数的概念时,先提出简单的问题“什么是变量”,再深入到“如何用表格、图像和解析式表示函数关系”。
3.联系生活实际
将数学问题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的应用价值。例如,在学习概率时,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在一个抽奖活动中,中奖概率为1/10,如果你参加10次抽奖,一定能中奖吗?为什么?”
(二)问题的呈现方式
1.情境式呈现
创设生动的情境来呈现问题。如在讲解有理数的加减法时,可以创设温度变化的情境:“早上的温度是5°C,中午上升了3°C,下午又下降了4°C,晚上的温度是多少?”
2.悬念式呈现
通过设置悬念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例如,在学习勾股定理之前,教师可以说:“有一个直角三角形,两条直角边分别为3和4,斜边却不是5,这是为什么呢?”
(三)引导学生解决问题
1.鼓励独立思考
在问题提出后,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独立思考。教师可以巡视,观察学生的思考过程,发现学生的困难点。
2.组织小组合作
对于一些较复杂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例如,在探究多边形内角和的问题时,小组成员可以分工合作,通过测量、计算不同多边形的内角和,然后共同归纳出多边形内角和公式。
3.教师的适时指导
在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要适时进行指导。当学生出现错误时,教师不要直接指出,而是通过引导性的问题让学生自己发现错误。例如,在学生计算一元二次方程时,如果出现计算错误,教师可以问:“你在运用公式的时候,各项的系数代入正确吗?”
四、初中数学问题教学的实践案例
(一)案例背景
在七年级的数学教学中,进行“一元一次方程”的教学。
(二)问题设计与教学过程
1.问题设计
(1)简单问题:“小明有10元钱,买了一支笔花了x元,还剩下6元,求x的值。”
(2)中等问题:“甲、乙两人相距20千米,甲的速度是5千米/小时,乙的速度是3千米/小时,两人同时相向而行,多久后相遇?”
(3)复杂问题:“一个工程,甲单独做需要10天完成,乙单独做需要15天完成,两人合作3天后,剩下的工程由乙单独做,还需要多少天完成?”
2.教学过程
首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简单问题,大部分学生都能很快列出方程10 - x = 6并求解。
接着,对于中等问题,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小组成员通过分析路程、速度和时间的关系,列出方程5t+3t = 20(t为相遇时间),然后求解。
对于复杂问题,先让学生尝试独立思考,然后在小组内交流想法。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巡视指导,发现学生在计算工作量时容易出错。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正确计算工作量,最后学生成功列出方程并求解。
(三)教学效果
通过问题教学,学生对一元一次方程的理解更加深入,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能够准确地列出方程并求解。同时,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明显提高,小组合作能力和思维能力也得到了锻炼。
五、结论
初中数学问题教学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精心设计问题、合理呈现问题以及有效的引导学生解决问题等策略,可以提高初中数学教学的质量。然而,在实施问题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问题设计能力和教学引导能力,以适应不同学生的需求。同时,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如何更好地将问题教学与现代教育技术相结合,以创造更加高效的教学环境。
参考文献:
[1]马云鹏. 数学教育评价[M].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2]曹才翰, 章建跃. 数学教育心理学[M].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3]涂荣豹. 数学教学认识论[M].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