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劳动教育的价值与实践路径研究

【作者】 雷力超

【机构】 四川省宜宾市叙州区柳嘉职业技术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摘 要:劳动教育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还能塑造其正确的劳动价值观。本文从劳动教育的概念与内涵出发,探讨其在当代教育体系中的重要性,分析当前劳动教育面临的挑战,并提出优化劳动教育的实践路径,包括课程体系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劳动实践基地建设等,以期为劳动教育的有效实施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指导。
  关键词:劳动教育;实践能力;价值观;家校社协同;课程体系
  一、引言
  劳动教育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教育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通过劳动实践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责任意识和创新精神。然而,在应试教育背景下,劳动教育长期被边缘化,学生劳动机会减少,劳动观念淡化。2020年,教育部印发《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强调劳动教育的重要性,要求各级学校加强劳动教育课程建设。本文结合理论与实践,探讨劳动教育的价值及优化路径。
  二、劳动教育的概念与内涵
  劳动教育是指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劳动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劳动态度和劳动价值观的教育形式。其核心内涵包括:
  1.技能培养:通过动手操作提升实践能力;
  2.价值观塑造:培养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意识;
  3.社会适应:增强团队协作和问题解决能力。
  劳动教育不同于单纯的体力劳动,而是强调“做中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劳动教育的重要性
  (一)促进全面发展
  劳动教育能够弥补传统教育中“重知识、轻实践”的弊端,帮助学生实现手脑并用,提升综合素质。
  (二)培养正确的劳动价值观
  在物质丰富的今天,部分青少年存在“好逸恶劳”倾向。劳动教育能让学生体验劳动的艰辛与价值,形成勤俭节约、尊重劳动者的品质。
  (三)增强社会适应能力
  劳动中的团队协作、问题解决等能力是未来社会所需的核心素养,劳动教育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增强其社会竞争力。
  四、当前劳动教育面临的挑战
  (一)学校劳动教育体系不完善
  部分学校劳动课程流于形式,缺乏系统设计,甚至被文化课挤占。
  (二)家庭劳动教育缺失
  家长过度保护,剥夺孩子劳动机会,导致学生自理能力差。
  (三)社会支持不足
  劳动实践基地匮乏,企业、社区参与度低,难以形成教育合力。
  五、劳动教育的优化路径
  (一)构建科学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分学段设计课程:高一侧重生活技能培养,设置整理内务、种植养护、手工制作等课程,让学生掌握生活自理能力;高二增加职业体验课程,如开展职业模拟活动、组织学生到企业参观实习等,帮助学生了解不同职业特点,培养职业兴趣和职业规划意识;高三结合创新创业,开设创业实践、技术研发等课程,鼓励学生将专业知识与劳动实践相结合,培养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同时,各学段课程设计应注重循序渐进,逐步提升学生的劳动技能和综合素养。
  跨学科融合:将劳动教育与科学、思政等课程深度结合。例如,在科学课程中开展种植实验,让学生在劳动过程中观察植物生长规律,学习科学知识;在思政课程中融入劳动模范事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此外,还可与语文、美术等课程结合,开展劳动主题的写作、绘画活动,丰富劳动教育的形式和内容。通过跨学科融合,打破学科壁垒,使学生在综合实践中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加强家校社协同育人
  家庭:家长应转变教育观念,鼓励孩子参与家务劳动,制定家庭劳动清单,明确孩子在家庭中的劳动责任和任务。学生可负责整理自己的房间、清洗小件衣物,可参与烹饪、采购等家务活动。同时,家长要以身作则,展现热爱劳动的态度和行为,为孩子树立榜样。此外,家长还可与孩子共同参与家庭手工制作、庭院种植等活动,在劳动中增进亲子关系,培养孩子的劳动兴趣。
  学校:开设多样化劳动课程,除了传统的手工、种植课程外,还可引入新兴的劳动项目,如机器人编程、3D打印、智能家居安装与维护等,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定期组织劳动技能竞赛、劳动成果展示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劳动积极性和创造力。同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通过培训、教研活动等方式,提高教师的劳动教育教学能力。此外,学校还可与校外机构合作,邀请专业人士到校开展劳动教育讲座和实践指导,丰富劳动教育资源。
  社会: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鼓励企业、社区积极参与劳动教育。企业可开放生产车间、研发中心等场所,为学生提供实习和实践机会;社区可组织开展志愿服务、社区建设等劳动活动,引导学生参与社会服务。同时,社会各界可共同建设劳动教育基地,如农业体验园、工业研学基地、非遗传承工坊等,为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劳动实践平台。此外,媒体应加强对劳动教育的宣传报道,营造全社会尊重劳动、崇尚劳动的良好氛围。
  (三)建设劳动实践基地
  政府应加大对劳动实践基地建设的支持力度,整合各方资源,推动学校与农场、工厂、企业、社区等合作,建立稳定的劳动实践场所。在基地建设过程中,要注重结合当地特色产业和文化资源,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劳动教育项目。例如,在农业产区建设农业劳动实践基地,让学生体验农作物种植、养殖等生产过程;在工业发达地区建设工业劳动实践基地,开展机械加工、产品组装等实践活动;在文化底蕴深厚的地区建设非遗劳动实践基地,组织学生学习传统手工艺制作。同时,加强基地的规范化管理和师资配备,确保劳动实践活动的安全、有序开展。此外,还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设线上劳动实践平台,为学生提供虚拟劳动体验和远程实践指导,拓展劳动教育的时空范围。
  六、结论
  劳动教育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推进。未来应进一步完善劳动教育体系,使其在培养时代新人中发挥更大作用。
  参考文献:
  [1]顾明远.(2019).劳动教育再认识.教育研究,40(6),12-15.
  [2]李政涛.(2021).新时代劳动教育的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径.中国教育学刊,(3),45-50.
  [3]檀传宝.(2020).劳动教育的本质在于培养劳动价值观.人民教育,(7),32-35.
  [4]王鉴.(2022).劳动教育课程化的困境与突破.课程·教材·教法,42(2),89-94.
  [5]孙云晓.(2021).家庭劳动教育:现状与对策.教育科学研究,(5),76-80.
  [6]教育部.(2020).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北京:教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