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中职班主任工作的困境突围与路径创新

【作者】 邹国阳

【机构】 四川省宜宾市叙州区柳嘉职业技术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基于心理疏导与职业引导双维度

  摘 要:中职班主任工作面临学生管理难度大、职业规划迷茫等现实挑战。本文通过对15所中职学校的问卷调查与访谈研究,揭示出班主任在心理健康教育缺位、职业指导能力不足等方面的问题。基于积极心理学理论与职业教育规律,提出构建“心理疏导+职业引导”双轨育人模式,通过建立心理健康预警机制、开发职业素养课程、创新班级管理策略等路径,提升中职班主任工作的实效性。研究发现,实施双轨模式后学生违纪率下降32%,职业认同感提升41个百分点。
  关键词:心理健康;职业指导;职业素养
  一、中职班主任工作的现实困境分析
  (一)心理健康教育能力亟待提升
  调研显示,68%的中职班主任未接受过系统心理培训,面对学生网络成瘾、厌学等问题缺乏专业干预手段。某中职学校心理咨询室年均接待量不足150人次,而抽样调查显示23%的学生存在中度以上焦虑情绪。班级管理仍以说教为主,缺乏心理疏导的科学方法。
  (二)职业指导体系尚未健全
  班主任在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中存在三大误区:重技能轻素养(占比59%)、重就业轻发展(43%)、重共性轻个性(61%)。企业反馈中职毕业生普遍存在职业认知模糊问题,62%的学生对专业对应岗位缺乏清晰认知。现有职业指导多停留在就业政策宣讲层面,缺乏个性化辅导。
  (三)班级管理效能有待提高
  传统“保姆式”管理模式仍占主导,75%的班级仍采用固定班委制度,学生自主管理参与度仅为31%。在手机管理、课堂纪律等难点问题上,68%的班主任依赖惩戒措施,缺乏长效管理机制。家校协同存在断层,38%的家长年均参与家校活动不足2次。
  二、双轨育人模式的构建与实施
  (一)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创新
  1. 建立“三级预警”机制:班级心理委员日常观察、班主任周度筛查、心理咨询室专业评估相结合,开发情绪监测小程序实现数据化管理。
  2. 开设“心灵成长”课程:设计自我认知、情绪管理等模块化内容,采用角色扮演、团体沙盘等体验式教学。
  3. 构建家校心理联盟:定期开展家长心理课堂,建立家庭沟通指导手册,某学校实施后家校协同干预案例增加58%。
  (二)职业素养培育路径探索
  1. 开发“职业认知”校本课程:通过企业导师进课堂、岗位体验日等活动,帮助学生建立职业图谱。
  2. 实施“职业能力成长档案”:记录学生技能证书获取、实习实践等过程性资料,提供个性化发展建议。
  3. 开展“职业素养训练营”:设置商务礼仪、团队协作等专项训练,引入企业真实项目提升实践能力。
  (三)班级管理模式转型
  1. 推行“轮值班长制”:实现班级事务全员参与,某班级实施后学生责任感评分提升42%。
  2. 构建“积分激励系统”:将技能竞赛、志愿服务等纳入德育积分,与评优评先挂钩。
  3. 创建“职业特色班级文化”:如会计班模拟财务共享中心运作,汽修班建立工位责任制度。
  三、改革成效与实践启示
  试点班级实施双轨模式一年后,学生违纪率从18%降至12.2%,专业技能竞赛获奖人数增长65%。企业反馈显示,参与改革班级学生职业稳定性提高37%。典型案例显示,通过个性化职业指导,某电商专业学生自主创业率达12%。
  中职班主任工作需突破传统管理范式,将心理疏导与职业引导有机融合。建议加强班主任专业化培训,建立校企协同育人平台,完善多元评价机制。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探索数字化工具在班级管理中的深度应用。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2014年修订)[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2]黄向阳.学校德育原理[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
  [3]徐国庆.职业教育原理[M].上海教育出版社,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