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基于幼儿科学素养培养的 《会魔法的盐水——鸡蛋浮起来啦》教学实践与反思
【作者】 刘春兰
【机构】 四川省宜宾市叙州区柳嘉职业技术学校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本文以大班科学教育活动《会魔法的盐水——鸡蛋浮起来啦》为例,深入探讨如何通过富有创意的科学教育活动,激发幼儿对科学的热情,锻炼其观察力、思维力和动手能力。本文详细分析了教学实践过程与成效,深刻反思并提出了优化策略,以期为幼儿科学教育实践提供有价值的借鉴和启示。
关键词:幼儿科学教育;实验活动;教学反思;科学素养
一、引言
科学教育在幼儿教育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对塑造幼儿的科学素养、激发幼儿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具有深远的影响。幼儿期是好奇心和求知欲最旺盛的时期,而科学教育活动凭借其直观而有趣的特性,与幼儿的探索天性十分契合。本次大班科学教育活动《会魔法的盐水——鸡蛋浮起来啦》,通过一系列简单易行的操作活动,旨在引领幼儿走进科学世界,感受科学的魅力,点燃他们对科学的热爱与向往。
二、活动背景与目标
(一)活动背景
大班幼儿对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热衷于观察和探索未知。他们虽对物体的沉浮现象有所认知,但对其背后的科学原理却不甚了解。鸡蛋在盐水中悠然浮起的景象,既神奇诱人,又饱含科学奥秘,成为幼儿探索未知的典型科学实验,能够引导他们揭开自然界的秘密。
(二)活动目标
本活动旨在让幼儿了解鸡蛋在盐水中能浮起来的科学现象,知道盐能增加水的浮力;培养幼儿正确使用量杯、搅拌棒等实验工具进行简单实验操作的能力,提升其观察、比较和分析能力;同时,激发幼儿对科学实验的热情,鼓励幼儿主动参与实验探究,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自信心。
三、活动设计与实施
(一)活动准备
幼儿在本活动前已具备基本的观察能力,能准确描述物体在水中的沉与浮,对溶解现象也有初步了解,知晓部分物质可以在水中溶解。基于此,准备新鲜鸡蛋、一次性透明水杯、食用盐、筷子、小勺、量杯、清水、记录表格及彩笔等材料供幼儿操作与记录;备好实验示意图、科普视频以帮助幼儿理解;准备卡通贴纸、小书签等小奖品若干,鼓励幼儿积极参与。
(二)活动过程
教师手持鸡蛋开场,激发幼儿兴趣,鼓励幼儿猜测并回答鸡蛋入水会发生什么变化。随后演示鸡蛋下沉,引导幼儿观察并提问:如何让鸡蛋浮起来?引发幼儿思考与讨论。引出课题后,教师示范实验,用量杯量取水并加盐搅拌,观察鸡蛋沉浮情况。随后,幼儿分组操作并记录结果。教师巡回指导,确保安全,同时鼓励幼儿分享观察到的现象,相互学习与思考。实验结束后,组织幼儿逐一分享实验结果,教师记录每组的实验数据。随后引导幼儿观察数据,思考鸡蛋浮起的原因,其与盐的数量之间又有什么关系。随后,教师凭借实验原理示意图,简单明了地向幼儿解释盐会增加水的浮力的科学原理。
在拓展应用环节,播放死海的科普视频,向幼儿展示人在其中悠然漂浮的奇妙现象,借此启发幼儿思考盐水浮力原理在现实中的运用。随后,引导幼儿畅所欲言,探寻浮力原理在生活中还有哪些妙用,以此拓展其认知视野。活动尾声,教师总结了本次探索之旅,回顾实验的全过程及所揭示的科学趣味,赞赏幼儿的踊跃表现与孜孜以求的探索精神,勉励幼儿在日常生活中积极探究有趣的科学奥秘。
(三)活动延伸
倡导幼儿与家长共同开展小实验,尝试用其他实验材料代替盐,观察鸡蛋的浮沉现象,并做好记录。回园后与同伴分享所见所学,增进交流,共同探究科学的趣味。同时,在科学区内投放材料,供幼儿自主探究物体在不同液体中的浮沉奥秘;在美工区投放画具,引导幼儿创作与物体沉浮有关的作品,让幼儿在艺术中再次感悟科学的乐趣。
四、活动反思
(一)幼儿参与情况分析与引导
大部分幼儿能积极参与到活动中,大胆表达与探索,尽显对科学教育活动的浓厚兴趣。同时,亦有个别幼儿性格内敛、参与度较低,多是静观的状态。这无疑在提示我们在日后的活动中,需重视幼儿间的个体差异,提前洞察其性格特点,为内敛幼儿营造更多参与机会。如单独请其答问、进行简单操作示范等,并在分组时,充分考量组员的性格搭配情况,确保所有幼儿都能在活动中得到充分锤炼与成长。
(二)教师操作指导与优化
部分幼儿在运用搅拌棒对盐水进行搅拌的过程中,其动作的生疏与笨拙,这无疑对整个实验的进度及最终成效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这一状况,实则映射出在实验开展之前,我们对工具使用方法的传授与引导欠缺足够的细腻与透彻。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日后在实验活动之前,我们应预留出时间,用以对实验工具的使用进行专项教学,通过教师的示范讲解以及幼儿的模仿练习,力保每位幼儿均可精准无误地使用工具。与此同时,在幼儿分组实验的中,我们也应加强巡回指导,以便及时地发现并纠正幼儿的错误操作,从而让实验得以顺利进行。
(三)科学原理理解与引导
在本活动中,虽已尝试通过实验原理的示意图和生活实例来解释鸡蛋在盐水中浮起的科学原理,但仍有部分幼儿难以理解。幼儿对抽象科学知识的掌握具有一定难度,这需要我们在教学方法上进行创新。再未来的教学中,可以采用更为生动形象的辅助手段,如制作动画视频,直观展示盐分子溶解于水的过程及浮力变化,使其原理更加清晰明了。也可通过角色扮演,让幼儿亲身模拟盐分子、水分子和鸡蛋的互动,加深理解。同时,增加实验对比,激发幼儿主动探索的兴趣,引导幼儿自主总结浮力与物体重量、液体密度之间的内在联系。
(四)活动整体效果及优化
本活动在实施中虽遇一些挑战,但其对幼儿科学兴趣的培养效果显著。通过实际操作观察鸡蛋在盐水中浮与沉的变化,幼儿亲身感受到了科学的神奇与美妙,进一步激发对世界的好奇心。在日后的科学教育活动中,我们将认真总结本活动的经验,不断调整教学策略和活动安排。我们会更加细致地关注每个孩子的个性特征,设计更为丰富、更具吸引力的科学探索环节,以满足其多元化的成长需求。我们希望为孩子们营造一个充满乐趣与启迪的科学环境,让他们在探索中不断前行,在快乐中收获知识与成长,逐步提升科学素养与综合能力。
五、结论
《会魔法的盐水——鸡蛋浮起来啦》大班科学教育活动圆满结束,本活动旨在点燃幼儿对科学的热情,锻炼他们的观察力与动手能力。实践表明,活动在吸引幼儿兴趣方面成果显著。与此同时,问题也随之浮现:部分幼儿参与度不高,实验操作指导不够详尽,科学原理的解释对幼儿较有难度。针对上述问题,我们进行了深刻的自我剖析,并提出了具体的改进方案。未来,我们将更加注重幼儿个体差异,确保每位幼儿都能积极参与;加强实验步骤的细致指导,确保操作顺畅;优化科学原理的传授方式,使之更加贴近幼儿的理解水平。这些调整将为我们的科学教育指明方向,助力幼儿全面成长。
关键词:幼儿科学教育;实验活动;教学反思;科学素养
一、引言
科学教育在幼儿教育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对塑造幼儿的科学素养、激发幼儿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具有深远的影响。幼儿期是好奇心和求知欲最旺盛的时期,而科学教育活动凭借其直观而有趣的特性,与幼儿的探索天性十分契合。本次大班科学教育活动《会魔法的盐水——鸡蛋浮起来啦》,通过一系列简单易行的操作活动,旨在引领幼儿走进科学世界,感受科学的魅力,点燃他们对科学的热爱与向往。
二、活动背景与目标
(一)活动背景
大班幼儿对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热衷于观察和探索未知。他们虽对物体的沉浮现象有所认知,但对其背后的科学原理却不甚了解。鸡蛋在盐水中悠然浮起的景象,既神奇诱人,又饱含科学奥秘,成为幼儿探索未知的典型科学实验,能够引导他们揭开自然界的秘密。
(二)活动目标
本活动旨在让幼儿了解鸡蛋在盐水中能浮起来的科学现象,知道盐能增加水的浮力;培养幼儿正确使用量杯、搅拌棒等实验工具进行简单实验操作的能力,提升其观察、比较和分析能力;同时,激发幼儿对科学实验的热情,鼓励幼儿主动参与实验探究,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自信心。
三、活动设计与实施
(一)活动准备
幼儿在本活动前已具备基本的观察能力,能准确描述物体在水中的沉与浮,对溶解现象也有初步了解,知晓部分物质可以在水中溶解。基于此,准备新鲜鸡蛋、一次性透明水杯、食用盐、筷子、小勺、量杯、清水、记录表格及彩笔等材料供幼儿操作与记录;备好实验示意图、科普视频以帮助幼儿理解;准备卡通贴纸、小书签等小奖品若干,鼓励幼儿积极参与。
(二)活动过程
教师手持鸡蛋开场,激发幼儿兴趣,鼓励幼儿猜测并回答鸡蛋入水会发生什么变化。随后演示鸡蛋下沉,引导幼儿观察并提问:如何让鸡蛋浮起来?引发幼儿思考与讨论。引出课题后,教师示范实验,用量杯量取水并加盐搅拌,观察鸡蛋沉浮情况。随后,幼儿分组操作并记录结果。教师巡回指导,确保安全,同时鼓励幼儿分享观察到的现象,相互学习与思考。实验结束后,组织幼儿逐一分享实验结果,教师记录每组的实验数据。随后引导幼儿观察数据,思考鸡蛋浮起的原因,其与盐的数量之间又有什么关系。随后,教师凭借实验原理示意图,简单明了地向幼儿解释盐会增加水的浮力的科学原理。
在拓展应用环节,播放死海的科普视频,向幼儿展示人在其中悠然漂浮的奇妙现象,借此启发幼儿思考盐水浮力原理在现实中的运用。随后,引导幼儿畅所欲言,探寻浮力原理在生活中还有哪些妙用,以此拓展其认知视野。活动尾声,教师总结了本次探索之旅,回顾实验的全过程及所揭示的科学趣味,赞赏幼儿的踊跃表现与孜孜以求的探索精神,勉励幼儿在日常生活中积极探究有趣的科学奥秘。
(三)活动延伸
倡导幼儿与家长共同开展小实验,尝试用其他实验材料代替盐,观察鸡蛋的浮沉现象,并做好记录。回园后与同伴分享所见所学,增进交流,共同探究科学的趣味。同时,在科学区内投放材料,供幼儿自主探究物体在不同液体中的浮沉奥秘;在美工区投放画具,引导幼儿创作与物体沉浮有关的作品,让幼儿在艺术中再次感悟科学的乐趣。
四、活动反思
(一)幼儿参与情况分析与引导
大部分幼儿能积极参与到活动中,大胆表达与探索,尽显对科学教育活动的浓厚兴趣。同时,亦有个别幼儿性格内敛、参与度较低,多是静观的状态。这无疑在提示我们在日后的活动中,需重视幼儿间的个体差异,提前洞察其性格特点,为内敛幼儿营造更多参与机会。如单独请其答问、进行简单操作示范等,并在分组时,充分考量组员的性格搭配情况,确保所有幼儿都能在活动中得到充分锤炼与成长。
(二)教师操作指导与优化
部分幼儿在运用搅拌棒对盐水进行搅拌的过程中,其动作的生疏与笨拙,这无疑对整个实验的进度及最终成效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这一状况,实则映射出在实验开展之前,我们对工具使用方法的传授与引导欠缺足够的细腻与透彻。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日后在实验活动之前,我们应预留出时间,用以对实验工具的使用进行专项教学,通过教师的示范讲解以及幼儿的模仿练习,力保每位幼儿均可精准无误地使用工具。与此同时,在幼儿分组实验的中,我们也应加强巡回指导,以便及时地发现并纠正幼儿的错误操作,从而让实验得以顺利进行。
(三)科学原理理解与引导
在本活动中,虽已尝试通过实验原理的示意图和生活实例来解释鸡蛋在盐水中浮起的科学原理,但仍有部分幼儿难以理解。幼儿对抽象科学知识的掌握具有一定难度,这需要我们在教学方法上进行创新。再未来的教学中,可以采用更为生动形象的辅助手段,如制作动画视频,直观展示盐分子溶解于水的过程及浮力变化,使其原理更加清晰明了。也可通过角色扮演,让幼儿亲身模拟盐分子、水分子和鸡蛋的互动,加深理解。同时,增加实验对比,激发幼儿主动探索的兴趣,引导幼儿自主总结浮力与物体重量、液体密度之间的内在联系。
(四)活动整体效果及优化
本活动在实施中虽遇一些挑战,但其对幼儿科学兴趣的培养效果显著。通过实际操作观察鸡蛋在盐水中浮与沉的变化,幼儿亲身感受到了科学的神奇与美妙,进一步激发对世界的好奇心。在日后的科学教育活动中,我们将认真总结本活动的经验,不断调整教学策略和活动安排。我们会更加细致地关注每个孩子的个性特征,设计更为丰富、更具吸引力的科学探索环节,以满足其多元化的成长需求。我们希望为孩子们营造一个充满乐趣与启迪的科学环境,让他们在探索中不断前行,在快乐中收获知识与成长,逐步提升科学素养与综合能力。
五、结论
《会魔法的盐水——鸡蛋浮起来啦》大班科学教育活动圆满结束,本活动旨在点燃幼儿对科学的热情,锻炼他们的观察力与动手能力。实践表明,活动在吸引幼儿兴趣方面成果显著。与此同时,问题也随之浮现:部分幼儿参与度不高,实验操作指导不够详尽,科学原理的解释对幼儿较有难度。针对上述问题,我们进行了深刻的自我剖析,并提出了具体的改进方案。未来,我们将更加注重幼儿个体差异,确保每位幼儿都能积极参与;加强实验步骤的细致指导,确保操作顺畅;优化科学原理的传授方式,使之更加贴近幼儿的理解水平。这些调整将为我们的科学教育指明方向,助力幼儿全面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