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探讨儿童哲学融入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路径
【作者】 向晓婧
【机构】 四川省宜宾市筠连县巡司镇武德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儿童哲学作为一门与儿童思维发展轨迹紧密交织的特殊课程,在素质教育体系中占据着重要位置。小学阶段是塑造儿童思维与认知的黄金期,加大对儿童哲学教育的关注度对推动儿童思维能力进阶有着一定的积极作用。为此,本文就提出几点儿童哲学融入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策略,以期为小学语文教学改革提供新思路的同时,推动儿童哲学与语文教学深度融合。
关键词:儿童哲学;教学融合;发展规律
在教改不断深化下,小学语文教学目标已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转向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方面,儿童哲学作为激发儿童思考、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造力的关键途径,受到了教育界的重点关注。因此,深入探讨儿童哲学融入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途径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一、紧扣教材,深度挖掘哲学素材
教学活动的开展离不开具体教材的有力支撑,若要实现儿童哲学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深度融合,老师应率先精准且有效地挖掘教材中潜藏的、富有哲学思想的教学素材,充分洞悉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与认知特点,紧密贴合教学要求,灵活调整教学方式,从而将儿童哲学自然而然的融入到语文教学中[1]。首先,老师可系统梳理小学语文教材,划分主题单元,分析每个主题下课文与哲学主题的联系,比如《司马光》属于成长类主题,老师可引导大家思考当个体面临集体突发危机时,司马光是如何做出决策,展现果敢与智慧的,接着将其延伸至哲学层面关于个人与集体利益的思考。其次,研读语文词句,挖掘隐藏的哲学思想,比如《落花生》中“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引导大家思考什么才是“有用”?让学生结合实际,谈谈身边那些“有用”的人,既而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能深挖语文教材中的哲学元素,还能为学生全面发展奠定夯实的基础。
二、冲破权威,打造新型语文课堂
在传统语文课堂中,老师处于绝对的主导地位,教学模式也多为“填鸭式”,同学们只能被动接受知识,缺乏主动思考与探索的空间。为此,老师必须冲破权威,构建平等、和谐的新型语文课堂,如此才能让学生卸下思想包袱,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2]。例如:在《守株待兔》教学中,老师不要开题就告诉学生“不要心存侥幸,要靠劳动获得成果”这一寓意,而是要引导学生思考“农夫守株待兔有无其他合理原因?”然后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探讨生活中见过的类似守株待兔的情况,并组织大家展开角色扮演活动,通过对话展现不同角色对守株待兔的看法,当学生提出不合理观点时,应鼓励其他同学一起讨论,让学生在交流中完善思考,从而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
三、引导思考,点燃思维碰撞火花
哲学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好奇本能,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老师肩负着呵护学生好奇心的重任,切不可采取否定、打压的错误方式,而是要善于发现学生好奇的闪光点,用鼓励话语和引导策略,激发他们提出质疑的热情[3]。例如:在《草船借箭》教学中,首先,老师可借助多媒体展示大雾江面场景,播放相关音效,让学生仿佛置身于草船借箭的紧张氛围中,然后提出问题:“如果你是诸葛亮,面对周瑜的刁难,在没有现代科技的情况下,怎样才能在三天内凑齐十万支箭”,引导学生大胆设想,激发他们对诸葛亮借箭策略的好奇。其次,探讨借箭成功的原因,如“诸葛亮的智谋、鲁肃的协助、曹操的多疑”等,点燃他们的思维碰撞火花,并鼓励大家大胆假设,如“倘若诸葛亮借箭失败,可能是哪个环节出现了问题”,挖掘故事背后的逻辑关系,让学生在分析中融入成功与失败、风险与决策的哲学思考。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能让小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纵深发展,还能在他们心中种下哲学思考的种子,从而帮助他们更好地应对学习和生活中的挑战。
根据以上相关阐述和分析,将儿童哲学融入小学语文教学中已然成为语文教改进程中的重要方向。为此,老师应紧扣教材,深度挖掘哲学素材、冲破权威,打造新型语文课堂、引导思考,点燃思维碰撞火花等,如此才能为小学生思维能力进阶提供强大助力。
参考文献:
[1]郭梅兰.探讨儿童哲学融入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路径[J].华夏教师,2023,(32):48-50.
[2]刘艳.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儿童哲学思维培养研究[J].才智,2020,(13):118.
[3]卢衍黄.儿童哲学视域下的语言思维角度[J].中小学教师培训,2020,(02):54-57.
关键词:儿童哲学;教学融合;发展规律
在教改不断深化下,小学语文教学目标已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转向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方面,儿童哲学作为激发儿童思考、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造力的关键途径,受到了教育界的重点关注。因此,深入探讨儿童哲学融入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途径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一、紧扣教材,深度挖掘哲学素材
教学活动的开展离不开具体教材的有力支撑,若要实现儿童哲学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深度融合,老师应率先精准且有效地挖掘教材中潜藏的、富有哲学思想的教学素材,充分洞悉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与认知特点,紧密贴合教学要求,灵活调整教学方式,从而将儿童哲学自然而然的融入到语文教学中[1]。首先,老师可系统梳理小学语文教材,划分主题单元,分析每个主题下课文与哲学主题的联系,比如《司马光》属于成长类主题,老师可引导大家思考当个体面临集体突发危机时,司马光是如何做出决策,展现果敢与智慧的,接着将其延伸至哲学层面关于个人与集体利益的思考。其次,研读语文词句,挖掘隐藏的哲学思想,比如《落花生》中“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引导大家思考什么才是“有用”?让学生结合实际,谈谈身边那些“有用”的人,既而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能深挖语文教材中的哲学元素,还能为学生全面发展奠定夯实的基础。
二、冲破权威,打造新型语文课堂
在传统语文课堂中,老师处于绝对的主导地位,教学模式也多为“填鸭式”,同学们只能被动接受知识,缺乏主动思考与探索的空间。为此,老师必须冲破权威,构建平等、和谐的新型语文课堂,如此才能让学生卸下思想包袱,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2]。例如:在《守株待兔》教学中,老师不要开题就告诉学生“不要心存侥幸,要靠劳动获得成果”这一寓意,而是要引导学生思考“农夫守株待兔有无其他合理原因?”然后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探讨生活中见过的类似守株待兔的情况,并组织大家展开角色扮演活动,通过对话展现不同角色对守株待兔的看法,当学生提出不合理观点时,应鼓励其他同学一起讨论,让学生在交流中完善思考,从而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
三、引导思考,点燃思维碰撞火花
哲学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好奇本能,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老师肩负着呵护学生好奇心的重任,切不可采取否定、打压的错误方式,而是要善于发现学生好奇的闪光点,用鼓励话语和引导策略,激发他们提出质疑的热情[3]。例如:在《草船借箭》教学中,首先,老师可借助多媒体展示大雾江面场景,播放相关音效,让学生仿佛置身于草船借箭的紧张氛围中,然后提出问题:“如果你是诸葛亮,面对周瑜的刁难,在没有现代科技的情况下,怎样才能在三天内凑齐十万支箭”,引导学生大胆设想,激发他们对诸葛亮借箭策略的好奇。其次,探讨借箭成功的原因,如“诸葛亮的智谋、鲁肃的协助、曹操的多疑”等,点燃他们的思维碰撞火花,并鼓励大家大胆假设,如“倘若诸葛亮借箭失败,可能是哪个环节出现了问题”,挖掘故事背后的逻辑关系,让学生在分析中融入成功与失败、风险与决策的哲学思考。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能让小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纵深发展,还能在他们心中种下哲学思考的种子,从而帮助他们更好地应对学习和生活中的挑战。
根据以上相关阐述和分析,将儿童哲学融入小学语文教学中已然成为语文教改进程中的重要方向。为此,老师应紧扣教材,深度挖掘哲学素材、冲破权威,打造新型语文课堂、引导思考,点燃思维碰撞火花等,如此才能为小学生思维能力进阶提供强大助力。
参考文献:
[1]郭梅兰.探讨儿童哲学融入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路径[J].华夏教师,2023,(32):48-50.
[2]刘艳.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儿童哲学思维培养研究[J].才智,2020,(13):118.
[3]卢衍黄.儿童哲学视域下的语言思维角度[J].中小学教师培训,2020,(02):54-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