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小学数学学习动机的培育策略探究

【作者】 文小华

【机构】 四川省南充市顺庆区城北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如何有效地激发小学阶段学生的学习热情,使他们能够持续专注于学习,是教育工作者在教学过程中需要认真考虑和解决的重要课题。随着年级的提升和学习内容的复杂性增加,学习动机在学生学业成长中的作用变得愈发明显。本研究重点分析成就动机理论与归因理论,细致探讨它们在引导小学生数学学习动机提升方面的重要作用,并归纳出相应的激励策略。
  关键词:学习动机;成就动机;归因理论
  在小学数学的教育环境中,学生的学习动机犹如一颗至关重要的种子,深刻影响着他们的学习经历。这种动机不仅影响了学生在课堂上的注意力和学习热情,也与他们的学业成绩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当前素质教育深入开展的背景下,促进学生形成积极且持续的学习动机,已成为教育领域中的重要任务之一。当前,许多小学的孩子在学习数学时表现出缺乏主动性,往往只是接受知识而非积极探索。这种状况不仅妨碍了他们对数学内容的理解,同时也制约了思维能力的拓展和综合素养的进步。因此,探索小学生数学学习动机的培养方法显得尤为急迫。本文将探讨成就动机及归因理论,深入分析它们在培养小学生的数学学习热情方面的启示,进而总结出一系列切实可行的策略,旨在为小学数学教育注入新的活力,帮助学生在数学学习的旅程中扬帆起航。
  一、问题聚焦:基于调查数据的思考
  最近的多项研究显示,随着学生年龄的增加,对数学的兴趣逐渐减弱,部分学生甚至将这门课视为最不喜欢的学科之一。学生们对数学的兴趣下降,甚至可能产生对这一学科的恐惧情绪,这不仅会对他们的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还会降低他们的自我效能感,导致学习上的自卑感加剧。因此,学生的学习驱动力与其学习态度和成绩息息相关,这一问题亟需深入分析。
  (一)问题缘起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教学活动应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和态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当改变传统的思维方式,创新教学方法,灵活运用多种策略,以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并增强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心理学领域的知名专家费伦奇与托马斯的研究表明,那些具备更强烈成就动机的学生往往更能享受学习,并且在面对问题时能够保持更高的专注力。在学习过程中,面临困难的学生通常会把失败归咎于数学内容的复杂性,从而觉得自己能力不足。因此,培养学生的积极自我认知并引导其进行合理的归因,对提升他们的学习动机具有重要的意义。成就动机与学习活动之间存在密切关系,成就动机越强烈,学生的学习成果越显著,并且他们在学习上投入的时间也会延长,这将有效促进学生的持续学习。
  (二)研究意义
  小学数学中有不少内容呈现出单调乏味且难以理解的特点。在既定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下,如何激发学习者的自发探索意愿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如今,许多学生在经历了多次的学业挫折后,往往不再积极寻找学习机会;一些思维活跃、对问题有独到见解的学生,反而缺乏积极参与学习的动力;有些学生由于多种原因承受了过大的心理负担,这使得他们在课堂上难以集中注意力,进而导致学习成果的下降。这些问题都与学生的学习动机密切相关。作为一线教师,不仅要深入研究教材,更要充分了解学生。提供有效的归因指导,能显著提升学生的学习表现,因而其现实价值不容小觑。
  二、理论剖析:学习动机与归因及小学数学学习动机的相关研究
  (一)成就动机与归因理论
  对于学习者来说,成就动机是一种激励,使他们在追求理想的目标时,能够积极学习和完善自己的能力。在学业方面,中高年级的学生能取得显著的提升,这在很大程度上源于他们内心深处的强烈成就追求,这一动力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推动力。例如,若某位学生持续保持对学习的严谨态度,那么他的成就动机往往会处于较高的状态。
  研究表明,通常情况下,个体的学习动机会在内在需求(例如:兴趣、爱好、求知欲等自我驱动因素)与外在激励(譬如:目标、奖励、强化等)相结合时,表现得更加旺盛和持久。在追求目标或进行学习的过程中,如果个体能够保持持久的动力和热情,其成就欲望就会更加彰显。根据心理学家伯利纳的研究发现,适当的外部激励能够显著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而促进他们的学业表现;相反,没有受到激励的学生的成绩可能会下降。此外,其他研究亦显示,经常获得激励和强化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展现出活力,他们积极探索知识,勇于解决问题,能够战胜各种挑战,因此,学习成绩逐步提高,取得较高的成就变得更加容易。
  在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中,韦纳的成败归因理论表明,那些具备较强自我效能感的人在参与活动时通常展现出更高的积极性,并且愿意主动寻找解决各种问题的途径;而在相关活动中,自我效能感较低的人则表现得相对消极,不愿意投入过多的努力或采取行动。班杜拉的“电击鼠”实验揭示了(下转第73页)(上接第74页)一个重要现象:即使最终的结果没有变化,经历了多次消极体验的个体也会感到无助。这表明,学生的成就动机会受到其期望与情感状态的影响,而成就动机的高低将直接关系到学习成绩。因此,指导学生建立恰当的归因方式,提升他们的成就动机,对于教育工作具有显著的指导价值。
  (二)小学数学学习动机的相关研究
  影响学生学习数学动机的因素
  根据孙丽丽在其研究《小学生数学学习动机的现状及对策研究》中提出的观点,小学生的学习动机可分为主要和次要两个层面。目前,其长期学习动机尚未完全形成,而内部学习动机仍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外部学习动机在这个阶段则显得非常重要,甚至占据了主导地位。
  在小学时期,学生的数学学习动机普遍较强。然而,随着年级的提高,整体数学学习动机的强度逐渐减弱,具体体现在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参与度和目标意识的明显下降。在小学阶段,男生在数学学习的动力上普遍高于女生。
  学习的动因对学习的目的、策略、行为和结果具有重要的影响。
  学习目标:一个学习者的动力可能与多个学习目标相联系,而单一的学习目标亦可由多种动力来驱动。在班级中,虽然学生们可能展现出相似的学习动机或学习目标,但实际上,他们的学习目的或动机可能各有不同。
  根据刘电芝在其研究《小学儿童数学学习策略的发展与加工机制的研究》中指出,学习策略受到多种动机因素的影响,其中自我激励的动机是最为关键的。学习的动机种类及其驱动力会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学习策略的选择、深度以及效率。举例来说,表面型动机的学习者,往往选择表面型的学习方式;相对而言,拥有深层次动机和成熟动机的学生,更喜欢采用深度学习策略和成就导向策略。
  学习动机在学习过程中起到了激励、维持、调整和监测的多重作用。动机越是强烈,学生在学习准备和学习过程中投入的积极性就越容易被激发。因此,无论学习动机是过于强烈还是过于微弱,都可能对学习效果和学习状态的维持产生负面影响。
  学习动机的强度主要通过学习行为对学习效果产生影响,进而影响学习的整体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