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当预设被挑战时……

【作者】 钟 琴

【机构】 四川省宜宾市兴文县城西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语文课堂是学生文思泉涌的圣地。如何成就学生对语文课堂的期许?教师的主体性应如何体现?是被传统意义上的备课绊住学生腿脚,还是放飞孩子们的双翅?教师课前精心的预设和课中灵动生成的能力就成了新时期生本语文课堂改革的两大关键。识源悟本,未雨绸缪的“三贯通”和不断求阙,生成活力课堂的三追求,为我们今后的教学提供了一些思路。
  关键词:生本;课堂;预设;生成
  学生的学习快乐产生在心中有疑惑时的大胆提问中,心里有感受时的尽情分享中,发现问题时的质疑与探索中,和同伴一起努力后明白真相时的舒心神态里....然,学生学习快乐感产生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地向老师发起挑战的过程。老师该如何接招呢?
  第一招:识源悟本,未雨绸缪。
  预设,不仅可以让整个课堂教学浑然一体,还能促进教学目标的顺利达成。生本课堂是一种开放的教学课堂,呈现出的是师生间多向的互动关系。生本理念下的预设,是以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为目的的,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多角度,全方位的解读教材,根据学情层层深入地设计《前置小研究》,并在小研究中为学生列举出一些学习的思路和方法。教师跟学生一样完成《前置小研究》,边做边最大化的估量:估计各种层次的学生会出现哪些疑难,会提出哪些问题,做好多种答案的预设,并提前浏览学生已完成的《前置小研究》,设想好各种有价值的应对策略,初步设定课堂的生长点。在整个预设过程中,最考验老师功夫的是解读教材和设计前置作业,而解读教材和设置前置作业的关键是落实《课程标准》和提升学生思维。要做到这一点,“三贯通和一尊重”是根本。
  一、“三贯”式解读教材,再造课程,提升思维力。
  贯通式解读教材,是根据教材内容所承载的教学目标联想开去,找到有共同点的文章、事例、现象等,再根据学情,确定这些资源的难易程度,有针对性的进行选取并利用的专题式学习的过程,是对教材的补充和重组,达到同一个学点不重复,同一个学点更深入,同一个学点能反三的学习效果。
  1.贯通教材,再利用以前学过的课文。例:在进行五上作文教学《    即景》时,目标写出当下眼前之景的动态变化。预设时,我以“方法先行,旧文铺路”作为贯通教材的思路去重组学习内容。为了更好的理解“即景”,预设时,为学生引入二年级的《雷雨》,三年级的《火烧云》,四年级的《海上日出》。经教师一点“这就是三篇写“即景”的文章。今天再读,谈谈你对‘即景’的理解。”随后引导学生查字典理解“即”,再进行举例、补充、拓展,从特定的时间“即景”和特定的地点“即景”两方面去收集素材,找到观察点,一篇《      即景》的文章就出炉了。
  2.贯通课堂内外,让课前先学和课外阅读有用武之地。
  如何调整和激发学生课前先学的持久的兴趣和动力?心理学界认为:和现实感连接,用其所学来解决问题,从而体验愉悦感。因此,贯通课上和课下,让课前先学的成果在课堂上得以充分的交流和展示,并从中挑选出带有共性的问题或现象,作为课堂学习的切入点,再组织学生对相关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一个学习一条线,学生根据特长、时间、兴趣组建小队,选一个点分头开展研究,让学习多条线齐头并进。研究结束后,一个个小讲师团闪亮登场。在一场场文化盛宴中,学生们的课前研学更精彩,乐学好学蔚然成风。
  3.贯通学习和生活,让学生经历角色体验,学以致用。如:《坐井观天》一文在实现“联系生活理解故事的寓意”这一教学目标时,我让孩子们扮演青蛙,妈妈扮演小鸟先在家里演一演这个故事,再和妈妈讨论:青蛙说错了吗?如果你认为青蛙没说错,理由是什么?如果它说错了,错在哪里?它应该怎样改一改呢?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引导学生亲历阅读过程,自主走进文本语言的深处,“倾听”文本的声音,“触摸”文中人物的心灵,在与文本的碰撞中迸射出创新的火花。以上的预设就充分挖掘了课文中值得延伸的信息,对文本进行再创造,将课时目标设计成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来打通课内外的通道,让学生在感知文本角色的过程中去“触摸”人物的心灵。课堂上再集中讨论“青蛙的话是对是错”,让学生觉得他的课前努力没有白费,争论起来兴致盎然,滔滔不绝,新的思维火花不断涌现。
  二、高度尊重学情,让前置探究成为课堂学习的方案。
  学情是一切教学的基点,一切不切学情的教学都是无效的教学。尊重学生学情的策略有二:
  一是眼中有生,案中有生。课堂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着力点不在于教学内容的完成,而在于学生的发展。因而,要真正做到眼中有生,做到从学情出发,必须去了解学生的实际水平,再根据当下学情制定《前置小研究》。课堂是千变万化的,教师尽可能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让教案呈现一种弹性。生本理念下的课堂考虑的是课堂的不确定因素,有灵活的分支式、板块式的程序。
  二是巧留空白,随生而动。生本课堂是学生的课堂。教师不能一厢情愿的为每一位孩子定好他们生发的点,让他们按照课堂设定的程序去生长。高度尊重学生,教师要做的是:让学生通过《前置小研究》参与备课,形成个人学案,再把先学“成果”作为课堂资源,融入课堂,巧布学生思维空间,课堂随时准备随生而动,让课堂真正成为知识的融汇点和生发点。
  第二招:不断求阙,生成活力课堂。
  “求阙”是古人的大智慧。生本课堂是一个不断求阙的过程。它打破了传统课堂的时间与空间限制,小立课程,在培养学生思维力上再求突破。因此,生本课堂有三大追求:
  一求因势利导,触击教材的生长点。同一个目标,同一本教材,不同的学生,思考方式不一样,他们发出的挑战也不一样。教师顺应学情,因势而教,既迎合了孩子发起的挑战,又在孩子们所学的知识与生活之间搭起了一座桥梁。
  二求敢于挑战“权威”,生发不一样的精彩。
  教师和教材在学生心目中近乎于“权威”。然,在生本理念下培养的学生眼中,似乎只有真理,没有权威。如:对教材中“滑”字一词的质疑。
  三求“披文以入情”,触类旁通后“情动而辞发”。
  “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作为学习语文的人,我们先是观文者,先“披文以入情”,然后成为缀文者;在“缀文”和“观文”之间,构建一座桥梁,那就是“情”。如何“入情”,怎样“情动”,最后有“辞”发呢?问题的关键是触类旁通的学习力。
  学生“披文”“入情”“情动”“辞发”这一情感认知的心理历程上,教师要遵循情在文中生的原则,才能拨动学生的情弦奏响“心声”,让学习成为快乐而有意义的事情。
  课堂是多边对话的课堂。教师的预设遭遇挑战是常有的事情。只有探究生本课堂本质,不断总结,反思,归纳预设被挑战时的原因,找寻特征,变换对策,在实践中去检验效果,课堂才能真“生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