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小学数学教学中冲突性问题的探究

【作者】 彭 玲

【机构】 四川省宜宾市屏山县学苑街小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本论文聚焦于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冲突性问题。通过分析冲突性问题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表现形式、产生的影响,探讨了其对于学生思维发展、知识掌握的重要意义,并提出了在教学中有效运用冲突性问题的策略,旨在为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小学数学;冲突性问题;思维发展;教学策略
  一、前言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冲突性问题逐渐受到教育者的关注。传统的数学教学往往侧重于知识的传授,学生处于相对被动的接受状态。而冲突性问题的引入打破了这种平静的教学局面,它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促使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探索。例如,在学习“三角形内角和”时,当教师提出“直角三角形中两个锐角之和一定是90度,但是如果测量结果不是90度怎么办”这样看似矛盾的问题时,就引发了学生的认知冲突。这种冲突性问题可以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数学知识,不再是单纯地记忆公式和结论,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小学数学中冲突性问题的表现形式
  (一)概念冲突
  1.相似概念的混淆
  在小学数学中,有许多相似的概念,如周长和面积。学生在初步学习时,容易将二者混淆。例如,在计算长方形的周长和面积时,可能会用求周长的公式去求面积,或者反之。这是因为周长和面积这两个概念在形式上都与长方形的边长有关,但本质含义却截然不同。周长是指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是一个“线”性的概念;而面积是指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是一个二维的概念。
  2.概念的相对性
  像“倍数”这个概念,对于小学生来说就存在一定的相对性冲突。例如,“6是3的2倍”,但是当问题变为“3是6的几倍”时,学生可能会因为思维定式而出现错误。因为他们习惯了较大数是较小数的几倍这种正向的思考方式,对于较小数是较大数的几分之几这种相对概念的转换会感到困惑。
  (二)算法冲突
  1.不同算法的结果差异
  在计算数学问题时,有时会出现多种算法。例如,在计算“12×15”时,学生可以用竖式计算,也可以将12拆分为10 + 2,然后利用乘法分配律计算:(10 + 2)×15 = 10×15+2×15 = 150 + 30 = 180。但是,当学生在使用不同算法时,如果计算过程出现失误,就可能导致结果不同。这种结果的差异会引发学生的冲突感,让他们思考到底哪种算法是正确的,自己在计算过程中哪里出现了问题。
  2.传统算法与创新算法的矛盾
  随着数学教育的发展,一些创新的计算方法不断涌现。比如,在计算一些简单的加减法时,有些学生会使用心算或者一些自己总结的简便算法。但是这些算法可能与传统的竖式计算方法有所不同。教师如果过于强调传统算法,可能会压抑学生的创新思维;而如果完全接受学生的创新算法,又需要考虑其普遍性和准确性,这就产生了算法方面的冲突。
  (三)解题思路冲突
  1.正向与逆向思维的矛盾
  在小学数学应用题中,正向思维和逆向思维的解题思路常常会给学生带来冲突。例如,“一个数加上5等于10,求这个数”这是一个简单的正向思维问题,学生可以很容易地用10 - 5得到答案。但是如果问题变为“一个数减去5后是5,求这个数”,这就需要学生运用逆向思维,从结果反推原来的数。很多学生在遇到这种逆向思维的问题时会感到困难,因为他们习惯了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去思考问题,对于从结果反推原因的逆向思维方式缺乏训练。
  2.单一思路与多元思路的冲突
  在解决数学问题时,有些学生可能只掌握了一种解题思路。当教师提出可以用多种方法解决同一个问题时,例如在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时,可以用分割法、添补法等不同的方法。对于那些只习惯一种方法的学生来说,多种解题思路的存在会让他们感到困惑,他们不知道该选择哪种方法,也不理解为什么一个问题会有多种解决方法。
  三、冲突性问题对小学数学教学的影响
  (一)对学生思维发展的影响
  1.激发批判性思维
  冲突性问题促使学生不再盲目接受知识,而是对所学的知识进行质疑和思考。例如,当学生遇到概念冲突时,他们会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混淆,从而去深入探究概念的本质。这种对知识的批判性思考有助于学生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不轻易被表面现象所迷惑。
  2.促进思维的灵活性
  不同的冲突性问题需要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如解题思路冲突中的多元思路问题,学生需要尝试不同的解题方法,这就锻炼了他们思维的灵活性。他们不再局限于一种固定的思维模式,而是能够根据问题的特点选择合适的解题思路。
  (二)对知识掌握的影响
  1.加深理解
  当学生遇到算法冲突时,他们会为了弄清楚哪种算法正确或者为什么会有不同的算法而深入研究数学运算的原理。这种深入的研究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从而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表面的记忆上。
  2.强化记忆
  冲突性问题带来的困惑和解决问题后的豁然开朗,会让学生对相关的数学知识印象深刻。因为在解决冲突的过程中,学生投入了更多的精力和思考,这种经历会使知识在他们的大脑中留下更深刻的印记。
  四、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冲突性问题的策略
  (一)巧妙设计冲突性问题
  1.结合生活实际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冲突性问题。例如,在学习“小数的认识”时,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我们去超市买东西,看到标签上写着0.5千克和1/2千克,这两个表示的重量一样吗?”通过这种与生活紧密联系的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
  2.基于数学历史
  利用数学发展史上的一些争议或者难题来设计冲突性问题。比如,在介绍圆周率时,可以讲述古代数学家们对于圆周率的探索过程,以及不同的计算方法之间的差异,然后提出“为什么古代数学家们会有不同的计算结果呢?”这样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引导学生解决冲突
  1.小组合作探究
  当学生遇到冲突性问题时,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例如,在面对概念冲突时,让小组成员共同讨论相似概念的区别和联系。每个学生都可以发表自己的看法,在交流的过程中,学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认识问题,从而更好地解决冲突。
  2.教师适时引导
  教师在学生解决冲突的过程中要起到适时引导的作用。当学生在算法冲突中陷入困境时,教师可以提示学生回顾相关的数学原理,引导他们逐步分析不同算法的优劣,而不是直接告诉他们答案。
  (三)鼓励学生提出冲突性问题
  1.营造宽松氛围
  在课堂上营造宽松、自由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敢于提出自己的疑问和困惑。例如,教师可以经常说“大家有什么不同的想法或者问题都可以随时提出来”,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发现数学学习中的冲突性问题。
  2.给予奖励机制
  对于提出有价值的冲突性问题的学生给予一定的奖励,如小奖品或者表扬信等。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发现和提出冲突性问题的过程中来。
  参考文献:
  [1]马云鹏.小学数学教学论[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曹培英.数学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3]刘兼,孙晓天.数学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