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文化视域下幼儿爱国主义教育的实践与研究

【作者】 王 蕾

【机构】 四川省南充市嘉陵区南湖幼儿园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新时代背景下,爱国主义教育是关系国家发展、竞争强弱的关键要素,同时也是我们教育体系的基础环节。3—6岁的幼儿处在价值观念塑造与成形的初始阶段,爱国主义思想的渗透、引导、渲染、交互,对帮助深入理解国家历史与文化,培育民族自信力与自豪感,就有着深远影响。基于此,本文从文化视域出发,将中国各个时代的优秀文化融入幼儿课程设计,通过主题创设、任务驱动、情境交互等形式,使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接受文化熏陶,进而滋养爱国情感,形成健全人格。
  关键词:文化视域;爱国主义教育;核心素养
  文化有着直透人心、潜移默化的作用,集中表现着个人的价值追求与民族的精神风貌。爱国,始终是流淌在中华民族血脉中的文化基因,更在不同时期有着多样化的表现,在教育实践中,我们以优秀文化为指引,通过深度解读、创新运用、交互体验的方式,激发幼儿在爱国主义精神的内在情感,强化幼儿的爱国情感与文化自信。
  一、模式分析:文化资源与育人价值的“循环共生”
  (一)探析,认识传统文化育人价值
  中华民族是有着数千年璀璨文化的文明国度,爱国主义精神更是流淌不息。《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基础。”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就是要充分发挥这些文化资源的育人功能,依托特色课程、社会实践、主题活动、任务项目等多样化形式,让幼儿在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去培育文化自信与爱国情感,从更为深度的价值维度来感悟爱国主义精神的内涵与价值。
  (二)发展,解读爱国主义发展目标
  爱国主义教育是国家战略性基础工程,深化幼儿的爱国主义教育,引导幼儿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国家观、历史观,正是服务国家发展大局、凝聚民族精神力量的现实需要。就教育实践而言,爱国主义教育不是特定概念的传递或是知识内容的学习,而是更为深层次的价值维度,是包括情感、认知、能力的综合目标,只有发挥各方协力、塑造生活环境、创设丰富课程,打通外在活动与内在情感的统一路径,实现教育的可感、可知、可行、可践,才能使得爱国主义教育能够在教育实践中真正落地生根。
  二、课程架构:儿童体验与主题课程的“双向奔赴”
  (一)串“点”成“线”,文化资源下的课程结构
  在追求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时代,如何将文化元素融进课程活动,打造有品质有思想的课程活动体系,这是诸多教育者对幼儿园课程活动的现实思考。爱国主义教育不是抽象化的概念传递,而是认知和情感的递进、凝练,只有在鲜活的社会互动中与课程交互中,才能获得认知和情感的萌发。在深入探究文化要素与幼儿爱国教育相结合的过程中,充分采集文化资源、创新课程活动形式显得尤为关键,需要深入研究文化资源运用方面,形成覆盖广泛、层次丰富的课程生态系统。
  (二)适“时”而“行”,文化主题下的特色课程
  文化根植实践、扎根生活,与大众的日常活动紧密交融,想要实现有效的开发利用,就要充分加强与社会各方的对话,沉潜在丰富多元的生活元素中,充分发挥幼儿园教师领导者与协调者的身份,结合儿童个性需要,采集多样文化元素,指向核心素养发展,创设形式多元、类型丰富、内涵深刻的课程活动,真正让文化元素与教育生态“和谐共生”。
  (三)凝“魂”聚“力”,文化环境下的潜移默化
  幼儿是在与环境的交互中实现能力发展,实施爱国主义教育,就要围绕儿童的活动体验,驱动儿童的自主探究,支持儿童观察、感知、交互、体验、探究,让引导幼儿逐步建构知识体系、形成价值观念。在课程活动的创建中,我们就以情感色彩丰富的文化资源为依托,将活动情境与文化主题、活动体验与课程活动结合起来,通过多样的文化资源去创设活动情境,唤醒幼儿自主情感,让幼儿在观察、感知、实践中沉浸文化环境,促进爱国主义情感的萌发与生长。
  三、活动策略:主题活动与课程生态的“并轨同行”
  (一)融入游戏元素,搭建自主探索式的体验活动
  游戏课程是具有创新力与实践力的设计,开发特色化、个性化的课程活动可以有力展现课程的发展潜力,通过提供交互趣味的活动场景,有效调动幼儿活动兴趣,实现情感认同发展目标。
  (二)融入实践元素,实现问题驱动下的深度学习
  活动场景能够拓展幼儿的学习,也能支持幼儿活动向更高水平发展。幼儿学习活动中各类资源基本具备,如何有效挖掘资源利用价值、促进资源创新转化?这就需要把握幼儿认知特点,联系生活实践去创新课程形态,拓展活动项目,充分利用丰富多元的教育环境,为幼儿营造开放多样的活动空间。
  (三)融入生活元素,设计民俗节日内的体验活动
  儿童经验发展源自生活环境,在交互体验中获得发展。由生活环境而生发的活动主题,既契合幼儿活动经验,也具备实践特征,可以更好地与课程活动相融,在爱国主义教育中要求教师从儿童的视角出发,科学审视纷繁复杂的生活现象,有效捕捉教育契机,深度解读价值要义,将生活元素融进课程活动,让儿童能够在多元化的主题活动中去感受传统文化,增进情感认同[4]。
  四、儿童成长:文化主题与核心素养的“同频共振”
  (一)从“个性评价”到“精准成长”,让成长可见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提出要尊重幼儿在教育过程中表现出的优秀学习品质,这是幼儿成长发展的关键。评价活动就是精准认识幼儿个性,解读发展需要,在此基础上去构建出符合儿童发展需要的教育生态,推动幼儿个性化、智慧化成长。这就需要教师聚焦活动支持,将相关的品质发展要求融入课程活动中,在精准认识幼儿的基础上优化课程设计,调整活动内容,以丰富的主题活动去丰富幼儿学习体验,让幼儿能够在多样态的互动中去更好地实现学习品质的发展,从而逐步筑牢爱国主义意识。
  (二)从“交流互动”到“合作探究”,让经验落地
  团结品质也是爱国精神的核心内涵之一,对幼儿个性成长有着重要帮助,这要求教师要能够结合幼儿年龄阶段及认知特点,依托承载实体,优化规则设计,以形象丰富、自主开放的形式,搭建合作框架,布置项目任务,引领幼儿在协作探究中增进感知,体验团结品质,增强对爱国主义思想的理解[5]。
  (三)从“技能学习”到“核心经验”,让素养发展
  丰富的课程形态可以激发幼儿的活动兴趣,提升幼儿的操作能力,促进幼儿的素养发展。在爱国主义教育中,教师应当紧扣素养发展价值点,结合幼儿的认知程度,针对文化资源进行科学判断,设定结构分明的课程体系,打造活动支点,拓展活动空间,引领幼儿更聚焦、更深入地进行探究,逐步提升核心素养发展。
  爱国主义思想是儿童新价值观念的思想根基,也是实现中国现代化发展的必要保证。在学前教育阶段,必须发挥以学正风、以学铸魂的价值功能,要将爱国主义精神到儿童教育活动的全过程,以丰富的文化资源和多元的课程活动去拓宽幼儿视野,加强幼儿对中国历史认识与民族的认同,培育最为深层的文化自信、文化认同、文化自豪。
  参考文献:
  [1]王可欣.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融入班本课程的实践研究[J].学前教育论坛,2024 (02):71-75
  [2]张燕.传承红色血脉:甘南红色文化融入幼儿爱国“植根”教育的路径[J].中国军转民,2025 (01):63-65
  [3]吴贵花 . 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幼儿园教育实施初探 [J]. 贵州教育,2024(2):32-34
  [4]尚珊翡 . 关于红色文化走进幼儿园的教学探索 [J]. 天天爱科学(教学研究),2020(1):169
  [5]张文.本土资源在幼儿园园本课程中的开发与利用——以大班课程故事《解放桥探秘“连续剧”》为例[J].天津教育,2022(17):6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