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以本土蚕桑文化 探索特色实践活动

【作者】 苏雪莲

【机构】 四川省南充市嘉陵区南湖幼儿园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一、特色办学思考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我们要热爱自己的家乡,首先要了解家乡。深厚的感情必须以深刻的认识为基础。”《幼儿教育指导纲要》中也明确指出,幼儿园在实施教育工作时,需要充分利用本土资源,探索具有地方特色的课程体系,培养孩子们热爱生活,热爱家乡的美好情感。分析本土情况,我们南充被誉为“中国绸都”,蚕桑文化底蕴深厚,在南充这块神秘的土地上,绸光流淌,洁白的银丝跨越千年,述说着丝路原点的千年繁华。素有“丝绸之乡”盛誉的南充,古为蚕丛之地,早在西周,南充丝绸就成为贡品。宋代诗人陆游经过南充,留下了“一双素手无人识,空村相唤看缫丝”的诗句。描写了那时丝织业的繁荣景象。种桑养蚕曾经为南充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同时也积累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形成了一系列与养蚕有关的民俗文化活动和具有地方特色的蚕桑文化。因此,我园以蚕桑活动为切入点,进行“本土蚕桑文化”教育,打造“以本土蚕桑文化?探索特色实践活动”的理念。
  二、开展蚕桑文化特色实践活动的意义
  在《幼儿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幼儿园在实施教育时,要结合幼儿的生活实践活动来进行,利用幼儿容易接触到的事物,开展探索活动。在这里主要强调了,幼儿教育需要生活化。教师需要结合本土特色文化资源,为幼儿创造有利条件,让其参与到探索活动当中,充分感受探索的过程及方法。
  我园利用本土蚕桑文化资源开展特色实践活动,为幼儿创设一个以蚕桑文化为主题的环境氛围,帮助幼儿对蚕桑的生长、习性,以及与蚕桑有关的节日、游戏活动进行探索、认知和感受,引导他们真实感受丰富的本土文化,激发起他们热爱生活、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美好情感。
  随着现代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推进,以及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种桑养蚕活动逐渐退出了人们的生活。再加上受时代变迁的影响,以及新形势下各类文化的冲击,传统本土文化得不到有效的继承和宣扬,蚕桑文化逐渐失去了依存的土壤,长期流传的与桑蚕有关的文化,比如“嫘祖传说”等传统文化故事,以及与桑蚕养殖、加工相关的技艺,比如桑植养蚕技术、人工纺织技术等正在从人们的记忆中消退。因此,我们需要在幼儿教育中融入桑蚕文化教育,通过从小接触、了解、学习,对传统文化进行继承和弘扬。
  三、具体研究内容
  (一)建活动框架







  (二)优活动设计
  1.定活动目标
  我园的蚕桑文化探究活动要做到五育并举,五育融合。







  2.设活动内容
  蚕桑文化探究活动活动内容在五育并举、五育融合目标的指引下,努力做到蚕桑铸魂、蚕桑启智、蚕桑健体、蚕桑尚美、蚕桑崇劳,具体内容如下:
  蚕桑铸魂:蚕桑历史、跟蚕桑文化相关的诗词歌赋等。
  蚕桑启智:
  ①观察桑树的生长变化过程。
  ②探究蚕的一生。
  ③利用蚕桑玩教具进行益智游戏。
  蚕桑健体:
  ①开发出跟蚕桑有关的游戏活动。
  ②利用蚕桑玩教具强身健体。
  蚕桑尚美:跟蚕桑有关的艺术活动,例如桑叶拓印、桑叶捶打画、桑汁扎染、桑枝艺术品、茧工艺品、丝绸工艺品等。
  蚕桑崇劳:种桑养蚕;制作桑叶、桑葚、蚕蛹等相关美食;制作蚕砂制品;利用桑树的枝干叶果以及茧、丝、绸制作玩教具等。










  (三)推活动实施
  1.实施路径。
  (1)专门性路径:以主题为轴心,包括集教、节庆等主题活动。
  (2)渗透性路径:通过创设环境、生活活动等。
  (3)体验式路径:通过游戏活动、研学活动等,感知蚕桑文化的魅力。







  2.实施策略。








  (1)环境浸润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将“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作为幼儿健康成长的重要途径,强调“环境对幼儿学习与发展的重要性”。为更好地发挥环境的育人功能,我们对幼儿园的环境从整体上进行了规划设计,从幼儿的可参与性出发,建构了“一二三四蚕韵”模式,即开放互动的一园、两室、三廊、四坊的特色“蚕韵”环境 。一园即一个桑树园,我园充分利用地域优势,栽种了300棵桑树,100棵蚕桑、100棵茶桑、100颗果桑,让资源丰富化。幼儿通过栽种、移植桑树,感知体验桑树、桑叶的成长变化、用途等 。两室 : 一室即养蚕室,幼儿通过饲养、观察、假设、实验、验证和解释等方式探索蚕卵的孵化、体验养蚕的历程 。另一室即各班的蚕桑文化科普室, 教师根据蚕桑主题活动的开展与幼儿共同建构班级课程环境,包括主题墙和区域环境等 ; 三廊即三条蚕桑走廊,一楼走廊以“桑约”、二楼走廊以“蚕趣”、三楼走廊以“茧韵”为主题打造环创。“四坊”根据幼儿的兴趣和经验创设了桑枝艺术坊、茧工艺品坊、丝工艺品坊、绸工艺品坊等活动场馆,并追随幼儿的兴趣和发展动态调整活动主题,使幼儿在模拟环境中实现自主性发展和个性化发展。一园、两室、三廊、四坊的“蚕韵”环境将幼儿园户外、班级、走廊、大厅等环境进行多维度、多途径有机整合,幼儿在其中亲身体验、直接感知、实践操作,时时刻刻 都在受家乡“蚕桑文化”的丰富滋养。因此,支持性的蚕桑活动环境成为幼儿学习与发展的能量场。









  (2)主题教学












  (3)生活活动
  我园把种桑养蚕作为孩子们生活活动的一部分,使幼儿随时随地都能感受、体验到蚕桑文化的魅力。让“一切皆为课程,一切皆为教育”。在这样充满蚕桑元素的幼儿园环境之中,孩子们在不知不觉中感知、体验到蚕桑活动蕴含的文化基因,萌发出爱家乡、爱祖国的美好情感。
  (4)蚕桑活动
  在课程理念的引领下,幼儿园以“玩”为基本体验方式,把蚕桑文化与幼儿游戏活动相融合,支持幼儿在活动“盛宴”中感受蚕桑文化所蕴含的文化基因,促进其人格的健康发展。我园师生经过努力,开发出了很多蚕桑活动,例如:采桑采果游戏、采桑喂蚕游戏、炒桑茶游戏、桑叶拓印、炸桑叶、做桑葚酱游戏、桑汁扎染、桑汁酸碱实验、桑枝陀螺、桑枝弓箭、桑枝小人、蚕的一生、抽丝剥茧、丝巾拓画、丝绸服装设计等。
  (5)节庆活动
  利用与蚕桑文化相关的节日和习俗进行庆祝活动,比如,清明节的“蚕花会”、小满节的“祈蚕节”、南充传统的丝绸节等。我通过不同形式的民俗活动丰富幼儿对传统蚕桑文化的认知和体验,帮助幼儿对蚕桑文化的一般性认知拓展为深度认知,逐步实现价值升华。
  (6)研学活动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 “充分利用社区教育资源,引导幼儿适当参与社会生活,丰富生活经验,发展社会性。”社会实践活动能让幼儿开阔视野、增长知识,让幼儿的综合能力获得更全面的发展 。我们幼儿园周边有丰富的蚕桑资源 : 东临文峰“千年绸都第一坊”,西北边有“中国绸都博物馆”、依格尔丝绸厂,本土还有六合丝绸厂、丝创园等。琳琅满目的丝织品商铺、知名品牌的蚕丝被厂、缫丝厂、一年一度的“丝绸节”庆典等 。因此,我们改变传统封闭的办学模式,让幼儿走进社区进行研学活动,体验丰富优秀的蚕桑文化。
  (四)细活动评价


















  四、特色建设与幼儿园教育齐头并进
  (一)特色与活动相伴相长
  在进行桑蚕文化特色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教师给予幼儿充分的自由活动空间,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利用图书角提供的图书查找与桑蚕有关的资料,自主思考,主动发问,锻炼他们的思考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在课程实践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幼儿参与各项活动,通过参加种植园、饲养角等活动,或者是在家里养蚕,激发他们观察生活的热情。在活动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幼儿对所观察的事物进行描述,锻炼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及语言组织能力。通过手工创作蚕宝宝的形象,还能够锻炼幼儿的想象力及动手能力。以幼儿园开展桑蚕文化特色实践课程,不仅能够结合本土资源,实现特色园本课程,还能够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在我园开展桑蚕文化特色实践活动时,为幼儿营造一个浓郁的氛围,让幼儿置身于桑蚕的环境当中,通过环境设计,加强桑蚕文化熏陶,让桑蚕文化真正与幼儿的学习、生活融合在一起。在设计课程活动时,要根据幼儿的心理特点,通过合理的选择活动方式及活动内容,激发起幼儿的好奇心。同时,确保其可行性,与本土文化教育功能。在课程活动过程中,教师还要注重培养幼儿想象力,通过合理的引导,让幼儿展开想象,自行设计与桑蚕有关的舞蹈动作,锻炼他们的创造力,并为他们提供实践操作的机会,锻炼他们的实践能力。
  (二)特色与课题相互映衬
  在市教科所和区教研室的引领帮扶下,启动市级规划课题《幼儿园基于蚕桑文化探究活动的设计与实施》,在课题研究中,萌发“本土特色蚕桑文化教育”特色,初步形成特色兴园。
  在课题的引领下,加强“蚕桑文化”的特色培育,初步形成本土教育特色活动,构建特色主题和特色项目文本系列,形成“蚕桑文化”特色项目。
  在《幼儿园基于蚕桑文化探究活动的设计与实施》课题研究中,我们寻找特色塑造的更高视角和更新角度。应该说,课题是特色的引领和提升,特色则也是课题研究成果的成长与体现。
  (三)特色与环境巧妙渗透
  有专家说,环境是一个“可以支持幼儿探索与学习的容器”。可见,环境已成为课程设计与实施的重要因素。因此,我们展开了环境与特色的整合探索,使环境作为一种“隐形课程”,促进幼儿的多方面发展,使幼儿的个性和谐发展。在实践研究中我们发现:环境应是让幼儿感兴趣的,且能让孩子积极介入并与之产生互动的,坚持学习过程,解决各种问题,最终完成学习任务并获得成功,达到生存目的的一种因素。因此,我们尝试构建蚕桑文化特色环境,努力让孩子、家长成为环境中的主角,来支持幼儿的学习过程,为幼儿的主动探索、积极学习、解决问题等铺设一座座通向成功的桥梁。因此,我们将特色环境理念定位为:家园携手走进课程。如我们幼儿园的整体设计、楼梯墙面、楼梯、走廊就是我们家园合作环境课程的一个展点,上面都能看到家长和师生们共同打造的蚕桑文化的影子。皮亚杰认为,决定学习的因素,既不是外部因素(如来自物理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刺激),也不是内部因素(如个体生理成熟),而是个体与环境的交互作用。我们试图让幼儿、家长、教师与环境四者在特色塑造中达到有效互动,为幼儿的成长插上了奋飞的翅膀!
  (四)特色与主题活动互相融合
  从幼儿园教育活动实际来看,一所幼儿园内绝对不会只存在着一种教育行为活动方式,它往往还同时存在其它的教育行为活动方式。而我们特色所强调的就是占幼儿园主导地位的教育行为活动方式,且特色就是随着主导地位的教育活动方式的不断完善而逐步形成的。主导地位的教育行为活动方式又往往体现在我们的课程活动中,在课题的引领下健康地发展。应该说,我们幼儿园就是在多个围绕本土特色课题的引领下形成了特色主题“本土”系列、优秀教学案例和特色主题活动项目。
  (五)特色与三方共建支持
  我园围绕蚕桑文化这个特色主题,进行自主观察、探究周围事物和现象,教师适时、适度地予以支持与引导的一系列活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近两年来,我们的主题活动家园合作特色研究在整合各方教育资源、鼓励家长参与课程等方面进行了大胆而有效地尝试。我园属于城乡交接处,而在我们的家长中,有不同的职业、知识与专业背景,对幼儿园来说是一笔丰富的教育资源。我们发现可作为教育内容的材料真是太多了,但哪些是适合幼儿的教育资源点呢?让我们从孩子们关注的兴趣点开始,即孩子们非常熟悉的东西和他们迫切需要了解的知识,抓住“幼儿发展”这根主线,从幼儿的需要和发展出发,让孩子的“小手”牵着家长的“大手”,把家长资源引入幼儿园,助力我们蚕桑文化落地生根与蓬勃生长。
  五、结语
  开发、探索蚕桑文化特色实践活动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长时间、大量的实践。虽然本园在本土文化特色实践课程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还需要继续研究和完善,学校要创设更加良好的条件,教师要对课程活动进行适当的调整,对研究资料进行及时的整理,并结合课程实践经验及获取的资料总结理论依据,充分体现出课题研究的价值,只有这样,才能把桑蚕文化特色实践活动打造成为与本土文化资源相结合的特色园本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