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利用本土蚕桑文化开展特色课程的实践研究

【作者】 王 能

【机构】 四川省南充市嘉陵区南湖幼儿园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本研究以南充市嘉陵区南湖幼儿园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利用本土蚕桑文化开展特色课程的实践。南充市作为中国绸都,拥有深厚的蚕桑文化底蕴,为幼儿园特色课程开发提供了丰富的资源。研究采用行动研究法,通过文献分析、实地考察和教学实践,构建了以蚕桑文化为主题的特色课程体系。研究结果表明,该课程能有效促进幼儿对本土文化的认知,培养其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同时增强文化认同感。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通过环境创设、主题活动和生活实践等多种方式,将蚕桑文化融入幼儿日常教育。研究还发现,家园合作和社区资源的有效利用是课程成功实施的关键因素。本研究为幼儿园利用本土文化资源开展特色课程提供了实践参考,对传承和弘扬地方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南充市;嘉陵区;南湖幼儿园;蚕桑文化;特色课程;幼儿教育
  南充市作为中国绸都,拥有悠久的蚕桑文化历史,其丝绸产业在全国乃至世界都享有盛誉。嘉陵区南湖幼儿园地处这一文化沃土,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近年来,随着学前教育改革的深入,开发利用本土文化资源,构建特色课程体系已成为幼儿园发展的重要方向。本研究旨在探索如何将南充丰富的蚕桑文化资源转化为适合幼儿认知特点的教育内容,构建具有地方特色的幼儿园课程体系。
  研究采用行动研究法,通过文献分析、实地考察和教学实践相结合的方式,系统梳理南充蚕桑文化资源,设计并实施以蚕桑文化为主题的特色课程。研究过程中,重点关注课程对幼儿发展的影响,以及课程实施的有效策略。通过为期一年的实践研究,我们积累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为幼儿园利用本土文化资源开展特色教育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本研究不仅有助于丰富幼儿园课程内容,促进幼儿全面发展,还对传承和弘扬地方文化具有重要意义。同时,研究结果可为其他地区幼儿园开发利用本土文化资源提供参考,推动学前教育与地方文化传承的有机结合。
  一、南充市嘉陵区南湖幼儿园概况及蚕桑文化资源
  南充市嘉陵区南湖幼儿园位于四川省南充市,是一所拥有优良教育传统和现代化教育设施的幼儿园。幼儿园占地面积约9000平方米,现有12个教学班,在园幼儿360余名,教职工50余人。园所环境优美,设施齐全,为幼儿提供了良好的学习和生活条件。近年来,幼儿园积极探索特色发展之路,致力于将本土文化资源融入幼儿教育,形成了独特的教育理念和办学特色。
  南充市作为中国绸都,蚕桑文化源远流长,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这里不仅是丝绸之路的重要源头之一,也是全国重要的蚕桑生产基地。南充蚕桑文化资源丰富,包括蚕桑生产技艺、丝绸织造工艺、蚕桑民俗文化等多个方面。这些资源为幼儿园开展特色课程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例如,蚕桑生产过程中的养蚕、采桑、缫丝等环节,可以转化为生动的教育活动;丝绸织造工艺中的染色、织锦等技术,可以激发幼儿的创造力和审美能力;而蚕桑相关的民俗文化,如蚕神崇拜、蚕花会等,则可以帮助幼儿了解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认同感。
  二、基于蚕桑文化的特色课程设计与实施
  在深入分析《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基础上,南湖幼儿园结合幼儿年龄特点和发展需求,设计了以蚕桑文化为主题的特色课程体系。课程目标包括:培养幼儿对本土蚕桑文化的认知和兴趣;发展幼儿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增强幼儿的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课程内容涵盖蚕桑知识、丝绸工艺、蚕桑民俗等多个方面,以主题活动的形式组织实施。
  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和策略。首先,通过环境创设营造浓厚的蚕桑文化氛围,如在教室布置蚕桑主题墙饰,设置“小小蚕室”观察角等。其次,设计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如“蚕宝宝成长记”、“我是小小丝绸设计师”等,让幼儿在亲身体验中学习。再次,将蚕桑文化融入日常生活,如组织幼儿参与简单的养蚕活动,观察蚕的生长过程。此外,还充分利用社区资源,组织幼儿参观丝绸博物馆、蚕桑基地等,拓展学习空间。
  为保障课程实施效果,幼儿园建立了完善的评价体系。评价内容包括幼儿的学习兴趣、参与程度、能力发展等方面,采用观察记录、作品分析、家长反馈等多种方式进行。同时,定期组织教师进行课程反思和研讨,不断优化课程内容和实施策略。通过持续的评价和改进,确保课程质量不断提升。
  三、特色课程实施效果及影响因素分析
  经过两年多的实践,南湖幼儿园蚕桑文化特色课程取得了显著成效。首先,幼儿对本土蚕桑文化的认知明显提高,能够简单描述蚕的生长过程和丝绸的制作工艺。其次,幼儿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得到有效发展,在养蚕、绘画、手工制作等活动中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和创造力。再次,幼儿的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显著增强,能够主动向家人介绍南充的蚕桑文化。此外,课程的实施也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提高了教师开发利用本土资源的能力。
  课程实施的成功得益于多方面因素。首先,园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为课程实施提供了保障。其次,教师的积极参与和创新实践是课程成功的关键。再次,家长的配合和社区资源的有效利用为课程实施创造了良好条件。然而,在实施过程中也面临一些挑战,如如何平衡特色课程与常规课程的关系,如何进一步提高课程的系统性和科学性等。这些问题需要在今后的实践中继续探索和解决。
  四、结论
  我园通过实践探索,证实了利用本土蚕桑文化资源开展幼儿园特色课程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南湖幼儿园的实践经验表明,将地方文化资源融入幼儿教育,不仅能够丰富课程内容,促进幼儿全面发展,还对传承和弘扬地方文化具有重要意义。特色课程的成功实施需要园所、教师、家长和社区的共同努力,需要不断探索和创新。未来,南湖幼儿园将继续深化蚕桑文化特色课程建设,进一步优化课程体系,提升课程质量,为幼儿提供更加优质的教育。同时,本研究也为其他地区幼儿园开发利用本土文化资源提供了有益借鉴,有助于推动学前教育与地方文化传承的深度融合。
  参考文献:
  [1] 张明华, 李静怡. 本土文化资源在幼儿园课程中的应用研究[J]. 幼儿教育研究, 2023, 15(3): 45-52.
  [2]王晓芳, 陈雨薇. 蚕桑文化融入幼儿园课程的实践探索[J]. 学前教育研究, 2022, 14(2): 78-85.
  [3]刘红梅, 赵雪莲. 地方文化传承与幼儿园特色课程建设[M]. 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21.
  [4]孙丽娟. 幼儿园利用本土资源开展特色教育的策略研究[J]. 早期教育, 2023, 18(4): 23-30.
  [5] 吴晓霞, 郑雅文. 南充蚕桑文化资源及其教育价值探析[J]. 四川教育学院学报, 2022, 38(5): 112-119.